
折柳送别典故.docx
11页折柳送别典故从“折柳赠别”漫话烟柳文学黄煜宝古代,人们对远行亲友送别,有一些寻常的方式,置酒饯行,曲艺欣赏,吟诗放歌,折柳话别等后夜并州月千里,南窗尊酒且留连念此一筵别,分为两地愁是置酒饯行的诗句琵琶行”是曲艺欣赏送别相逢只恨相知晚,一曲骊歌又几年是吟诗放歌送别而折柳话别,是古代最流行的送别习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间很普遍《蓟北旅思》:“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送岳季方还京》:“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兰陵王》:“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从“折尽向南枝”“折尽边城路旁柳”和“应折柔条过千尺”等诗句看,无论在北国南疆,边塞内地,折柳送别是普遍的习俗何以能形成折柳送别的习俗,欧阳修有诗:“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是说,柳树的天然特性,对送别环境有适应性,因而成了赠别的寄情物柳树,是非常容易栽植的树种柳絮,带有种子,轻盈的飞翔四面八方,遇到雨水,就发芽出苗春来,折一枝条插在潮湿的泥土里,就能成活,生长迅速柳树,在古代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有重要的作用,常用的筐.箕.篮.簸,多用柳条制作自古以来,人们随处种植柳树,特别是多在村口,河岸,桥头,井边,亭旁,植柳成荫置景,柳树存在范围极广。
柳树,枝条繁茂婆娑,久折不衰,诗经里,就有“折柳樊圃”的诗句亲友送别,携手到了村口,或桥头,或河岸,或长短亭,总会停下来话别一番这时,随手攀抚柳条,终了,忍心折取一枝,递与亲友,以示留念,作伴,招摇之意,犹如今日人们间的握手,招手之形式,这种现象,是必然的也很自然,久而久之,便有了折柳送别的习俗也有折它枝送别的事例,宋代刘克庄《别敖器之》,“轻烟小雪孤行路,折剩梅花奇一枝宋代姜夔《送李万顷》,“别路恐无青柳折,到家应有小桃开是说,也有折梅或以桃赠别的形式,但不具有普遍的适应性这说明,折柳赠别所以成为习俗,最主要的原因,是柳树的普遍性,适应了送别对于自然环境的要求对于折柳送别的含义,还有一些美好的说法一说,“柳”者“留”也,赠柳表示留念,不忍分别,永不忘怀另一种说法,柳树和其他树木相比,其特点是随地可活人之去乡犹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无疑,这些都属于对折柳送别缘故的合理解释,都属于折柳赠别含意中的美妙部分确且的说,这是逐渐融进折柳赠别美景的离别心理,这些心理的融入,使古人送别的这种形式,更具有仁爱意义,更具有哲理性在中华文化传承中,在各个方面,普遍存在着不断融入新思想新理念,使它更丰富更绚丽的发展现象。
如像我国一些传统的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含义,最初,也当是人们对于气候季节变化,与生活生产之的影响关系的认识,做的标记性的庆祝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融进了许多理念,使这些节日显得内容更丰富更有意义折柳送别含义的丰富,也是送别文化发展的必然折柳送别成为习俗,进而成为文化典故,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诗经里的名句,描写西北边塞战士之苦,这说明,早在春秋时期,西北人们的离别,就有了拿杨柳寄情的习俗秦穆公为彰显霸业,改滋水为霸河,又在霸河沿岸遍植柳树,形成霸柳胜景此后,长安人送行,多到霸岸折柳别过秦王为征伐六国的军队送行,也到的霸岸而止汉代,沿用秦代习俗,也到灞岸折柳赠别到汉代,折柳赠别已经普遍化折柳”一词,最早见于六朝《三辅黄图》一书,说明,此前,折柳赠别习俗已经形成由此可见,折柳送别,最早始于春秋时代的秦国,而霸岸折柳赠别,由来已久,诸多描写离别情的诗句中,“霸岸”,“灞桥”,“灞陵”字词最多,这表明灞桥柳,是折柳赠别这一典故的故里自隋炀帝开凿运河,沿岸遍植杨柳以后,隋堤依柳话别也很常见刘禹锡《杨柳枝》,“扬子江头烟景迷,隋家宫树拂金堤,嵯峨犹有当时色,半蘸泼中水鸟栖。
郑谷《送张逸人》,“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隋堤上,……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都是隋堤折柳送别的纪实此外,还有洛阳柳,苏州柳,西湖柳,湖州柳等,都是送别的寄情物,宋,汪元量《湖州歌》,“柳摇花谢人分散,一向天涯一海涯古来,人们以折柳赠别为题吟诗,以柳色胜景为题作文,成就了烟柳文学烟柳文学,在我国历史悠久,若繁星灿烂,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枝奇葩这一文学胜景,源于春秋,成于魏晋,盛于唐诗宋词,沿延到清晚《诗经》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最早以杨柳,离别为主题的诗句,它美莫能及西汉枚乗《忘忧馆柳赋》是第一篇柳赋至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折柳枝》《杨柳枝》等乐府诗,梁,简文帝《折杨柳》“杨柳乱成丝,攀折上春时是第一篇咏柳诗《宋书,五行志》载,“晋太康末,凉洛为折杨柳之歌,其曲有兵革苦辛之辞”《唐书,乐志》也载,北朝南朝都演唱鼓角横吹《折杨柳枝》辞,“上马不着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渡江人”它源出北朝唐代,咏柳和以折柳赠别为题的诗句,像杨花一样纷繁缭绕,天花乱坠,所有的诗人都作有柳枝词,而且首首精美绝伦白居易《杨柳枝》,“苏家小女久知名,杨柳风前别有名。
剥条盘作银环样,卷叶吹为玉笛声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雍裕之《江边柳》,“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刘皂《边城柳》,“一株新柳色,十里断孤城为近东西路,长悬离别情而最使人动情者,要数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可以说,唐代,把折柳送别以及柳色美景的诗歌,发展到顶峰唐代,经济社会的繁荣,社会交游范围广阔,人们往来送迎平凡这些现实,为折柳送别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这个时期诗中烟柳文学的离别情特别浓重,悲怆,切切杨柳青青着地重,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宋词中,烟柳文学中的离情和美景融为一体,情意存储的更深邃,更幽然寇准有“波渺渺,柳依依,......江南春尽离肠断,蘋满汀州人未归晏几道“舞低杨柳楼心月......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魏夫人“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用柳荫衬托出沉绵的离情思念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景清心冷,牵念邃远晏殊“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周紫芝“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
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用杨柳美景衬托不堪离情之苦借用杨柳思乡的,赵长卿“别来此处最萦牵断蓬南浦雨,疏柳断桥烟吴文英“垂柳不系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用柳色惜春的词也很多朱淑真“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刘过“......柳下系舟犹未稳,能几日,有是中秋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还有“指令玉箫寒,吹彻《小梅》春透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用柳写景更美,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栏干尽日风晏殊“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宋代,以柳为题的诗,也很多可无昨日黄花酒,又是春风柳絮时西湖两岸千株柳,絮不因风暖自飞元曲中,借柳抒发离情,或以柳写景的曲调,也很普遍只是单独以柳写情写景的曲调很少,往往是柳,桃,杏,梅杂写这大概是基于说唱的需要,描写的情景复杂化的缘故以柳为主景的曲调也有岸边烟柳苍苍,江上寒泼漾漾阳关旧曲低低唱,只恐行人断肠垂杨翠丝千万缕,惹住闲情绪和泪送春归,倩水将愁去,是溪边落红昨夜雨长门柳丝千万结,风气花如雪离别复离别,攀折复攀折,苦无多旧时枝叶也垂柳依依惹暮烟,素魄娟娟当绣轩妾身独自眼,月圆人未圆而,大多曲调是多景杂以柳景海棠初雨歇,杨柳轻烟惹,碧草茸茸铺四野,俄然回首处,乱红堆雪。
浓淡峰峦,高低杨柳,远近桃花柳外莺声碎,花低隹人醉携将酒去,载得诗归和以往大不同者,以往诸代,杨柳都是离别或美丽袅娜的代名词,而在元曲中,开始有歪写柳情的倾向与怪友狂朋寻花柳,时复间和哄消愁”又有“攀花折柳”,“眠花卧柳”字样也常见于曲中这反映出元代社会现实中,青楼妓的出现歪写烟柳情意,实在是对烟柳文学的污损行径明清时期,烟柳文学继续传承,仍然具备寄托离情和煊饰美景的特点汪绎“一种风流得自持,水村天与好腰支,月残风晓无穷意,说与桃花总不知李永淇“一春强半是春愁,浅白长红付乱流剩有垂杨吹不断,丝丝绾恨上高楼现代文学中,烟柳文学也时有发展改革开放以来,自然环境越来越美,许多地方,打造了绿水湿地景观,而柳荫成了主要景观之一历史沿延至今的灞桥柳,曲江柳,西湖柳,苏州柳,湖州柳,更加姿韵袅娜随着旅游文化的发展,又有一些描写柳烟美景的散文和诗篇出现近年里,对灞桥柳色的描写和颂扬,乃是传统烟柳文学的继续和发展,像《春来灞上柳色新》《灞桥柳色》《灞桥柳》等,为烟柳文学的发展,增添了新活力常见的解释是,“柳”谐“留”音,赠柳表示留念,一为不忍分别,二为永不忘怀但是,这种解释我们感到很单薄,不足以完全令人信服。
折柳送别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习俗,恐怕不是一个“谐音”就能解释清楚的因此,古代就有人从另外的角度探求这其中的缘由如清朝褚人获在《坚瓠广集》卷四中提出:“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这种解释是很合理的柳树和其他树木相比,其特点是“随地可活”,这正可以拿来祝愿远别的人,到了异地后,随遇而安,能够很快地融入当地的人群中,一切顺遂这一说法便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味 的送别的地点多在长亭、桥头或大堤,如“隋堤”,“霸陵”“霸桥”“洛阳桥”即是送别时不仅折柳相送,饯行饮酒自然是少不了的;有时还要吹笛、唱歌,曲子是现成的,几乎当时有点文化的人都可随口唱出;诗人们当然更要吟诗赋词以相赠在古代诗词中,我们可以读到许多与“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相关的作品,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景观如: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吴文英《风入松》:“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诗词中不仅写“折柳送别”这种行动,而且,凡是与柳相关的词语都要拿来抒发分别时的离愁别恨,朋友间的厚意深情如“柳丝”、“柳枝”、“柳阴”、“柳色”、“烟柳”“柳绵”、“杨柳”、“折杨柳”、“杨柳春”、“杨柳依依”等等 “折柳”诗词中,还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 宋朝礼部属官李之问,爱上了都城名*聂胜琼李将回原籍时,聂胜琼为之送别,饮于莲花楼,唱了一首词,末一句是:“无计留春住,奈何无计随君去为这,李之问又留下来住了一个多月后来因为妻子催促太紧,李不得不怅然离去不到十天,聂胜琼写了一首《鹧鸪天》,寄给李之问李中途得之,藏在箱子里,回家后被妻子发现李只得以实相告李夫人读了《鹧鸪天》,见其语句清健,非常高兴不但没有阻止李聂的这段情缘,反而拿出私房钱让李之问去都城迎娶聂胜琼 聂胜琼《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分别时为什么要折柳相送呢? 常见的解释是,“柳”谐“留”音,赠柳表示留念,一为不忍分别,二为永不忘怀。
但是,这种解释我们感到很单薄,不足以完全令人信服折柳送别作为一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