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论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论文).pdf
1页—匪 型 浅 论 尤 金 · 奈 达 的 功 能 对 等 理 论 丁 莹 ( 东营职业学 院 教师教育学院 , 山东 东营2 5 7 0 9 1 ) 摘 要 :本 文介 绍 了 尤金 · 奈 达 的 翻译 理 论 对 中国的 影 响 通过介绍其功能对等理论 的内涵 ,功能对等 的评价 与影响 , 使 读者对尤金的翻译理论有 更明确的把握 关键 词 : 尤金 ·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翻译 尤 金 · 奈 达 ( E u g e n e Al b e r t N i d a, 1 9 1 4 — 2 0】 】 ) , 美 国 当代 著名翻译理论家 , 曾师从著 名语 言学 家布龙菲尔德和弗赖斯 他学识 渊博 , 涉 猎范围十分广泛 , 精 通多种语 言 , 曾长期供 职 于美 国圣经公会翻译部 , 主要从 事《 圣经》 , 翻译 和修 订的组织 工作 , 以及《 圣经》 译 员的培训和理论指导 , 有着 非常丰富的翻 译培训和讲学经历 他是一位多产的语言和翻译理论工作者 , 共发 表过文章2 5 0 多篇 , 著作4 0 多部 , 其中学术影 响较大 的有 《 翻译科 学探 索》 ( T o w a r d a S c i e n c e o fT r a n s l a t i n g ) 、 《 翻译理论 与实 践》 ( T h e T h e o r y a n dP r a c t i c e o fT r a r ~ d a t i o n ) 、 《 语 言结构 与 翻译 :奈达文集》 ( L a n g u a g e S t r u c t u r e a n d T r a n s l a t i o n : E s s a y s b y E u g e n e A . N i d a ) 、 《 跨语交 际的社会 语言学视 角》 ( T h e S o c l i n , g u i s t i c s ofl n t e r l i n g u d C o m mu n i c a t i o n ) 等 。
他是迄今为止美国翻 译理论界最著名的代表 ,也是 当代整个西方 翻译理 论界最具 影响 的人物之一 , 在 中国产 生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 他是中国 介绍得最多 的一位西方翻译 理论 家 一、功能对等 理论 的内涵 奈达的翻译理论是 以 目的语 和 目的语 文化 为依归 .以译 文和译文读者为中心的理论 他把翻译看成是一 种跨语言 、 跨 文化的交际活动 交际的 目的是清楚地传递 信息 , 使得交际双 方能够沟通 , 因此 , 翻译首先要译 意由于不同的语言表示形 式各异 , 因此译意必须改变语言 的表达形式 奈达 的所有翻译 理论都是 围绕这一基本思想展开的 关于翻译的性质 , 他先 是提出了“ 动态对 等” 的概念 . 具体 来说 , 就是 “ 从语 义到语体 . 在 目的语 中用切近 原文 的 自然对 等语再现源语信息 ” 传 统的 翻译 方法是 以形 式为标 准的翻 译 , 运用这 种方法的译者认 为 , 各种语言 大致是相 似的 . 译者 可以从一种语言直接转换成另一种语 言 ,这种方法一般被称 为“ 形式对应 ” , 也 就是 重点要放在原文或源语的表达形式上 , 译者尽一切努力从一种语言 的表层结 构直 接转换成另一种语 言的表层结构 。
奈达认为一个称 职的译者 .应该经过一个分 析 、 转换 、 重组和检验的过程 , 把重点放在原文 的内容上 . 力求 使译文读者对译文信息 的反应与原 文读者对原文信息的反应 趋于一致 ,即译文读者对译文 的反应 等值 于原文读者对原文 的反应 , 翻译必须 以读者为服务 中心 他说 : “ 衡量一个翻译作 品必须首先考虑的 问题就是检查译 文读者会做 出什么样 的反 应 , 然后将译文读者的反应与原文读者 的反 应加以 比较 换 句话说 , 要判 断某个译作是优 还是劣 , 是合 格还是 不合格 . 我 们必须以读者的客观反应 ,而不是 以译者 本人 的主观感觉为 衡量标准 ” 如果译 文读 者对译文信息所做 出的反应与原文读 者对原文信息所做 出的反应基本相等 ,那 么便 可认为是合格 的翻译动态对等理论认为 翻译 的重点不应 当是语 言的表现 形式 , 而应 当是译者对译 文的反应 , 并应把这种反应 和原 作读 者对原文可能产生 的反应加 以对 比 奈达这一思想 引起 了不少误 解 ,很多人认为 翻译 只需要 翻译 内容 , 而不必顾 及语言的表达 形式 , 所 以奈 达后来将 “ 动 态对 等” 改为“ 功能对等 ” , 认 为翻译不仅 包括思想 内容 .还 包 括语 言形式 。
功 能对 等的翻译 , 不但是信 息内容的对等 , 而且 尽 可能地要求形式对 等在某种程度上 , 形式 也表达意义 . 改 变形式就改变 了意义 奈达对翻译 时改变形式提 出五个条件 : ( 1 ) 直译会导致意义上 的错误 ; ( 2 ) 引入外来语 形成语义空 白; ( 3 ) 形式 对应引起严 重的意 义晦涩 ; ( 4 ) 形式对应 引起作者 原 意没有 的歧 义 ; ( 5 ) 形式对应 违反 目的语的语 法或文体规 范 其实 , 奈达最初对“ 动态对 等” 的定义 , 即“ 从语 义到语体 , 在接 受语 中用切 近原文的 自然对 等语再现 源语信息 ” , 已经对 “ 语 体” 这种形式因素作 了规定 它要求 目的语文本在不 同的语 言 结构里尽 可能完满地再现源 文本 旨意 , 与传 统的 “ 自由翻译” 或“ 活译 ” 是 不同的 , 因为 自由翻译没有此 种要求 , 往往 是毫无 节制的 自由发挥 奈 达对 “ 功能对等” 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 认 为“ 最切近 的 自 然对等”的说法 是不够的 ,可能有几种译文都达到 了功能对 等 , 但没有一种译文可以称得上与原文是完美 的对等 。
因此 他 提 出了不 同层次的翻译对等 这一概念 , 即“ 最 高层次 的对 等” 和“ 最低层次的对等” 所谓“ 最 高层 次的对等” . 是指“ 译 文达 到高度的对 等 ,使 目的语听众或读者在理解 和欣 赏译 文时作 出反应 ,与原文 听众 或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所作 出的反 应基本上一致” 所谓最低层次 的对等 , 是指“ 译文能达到充分 的对等 ,使 目的语的听众或读者能理解 和欣 赏原 文听众或读 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 在这 两种 对等之间 , 还有各 种不同 层次的对等 , 因此允许翻译中存在一定程度 的差异 二、 功能对等理论的评价与影响 传统 的翻译 理论把 翻译 重点放 在语言 的表现形式 上 . 强 调对原文的忠实 、 译文 与原 文的对等 . 较 多地强调处理语 言中 的特殊现象 , 如修 辞 、 格 律等形式上 的东西 , 而往 往忽略译 文 读者的反应 由于汉英语 言的差异 汉英修辞格 也存 在 很大差异 比如 . 英语 中的押韵就很难用汉语表达 除此之外 , 汉英 中有些修辞格虽然名称相 同.但在 实际运用中却差别很 大 . 在翻译时 , 很难寻求 目的语 中对应 的形式 . 因而 , 用传统的 翻译理论很难评判并 指导某些具体 的翻译实践 奈达 主张 更多 地从译 文读 者 的角度 考虑译 文的 成功 与 否 , 尽量使译文流 畅 自然 , 甚至可 以针对层次不 同的读 者由一 种原文译 出不同 的译文 。
这种理论在 翻译及 翻译 理论 上引起 的结果是革命性的 产 生了深远影响 , 给 翻译研究 注入了新的 思想和活力 在美 国本土 , 至少有两本较有影响的教科书 , 一 本是约 翰 · 比克曼和约翰 · 卡洛合 写的《 翻译圣经 》 , 一本是 米 尔德里德 · L · 拉森 的《 意义 翻译法 : 语 际对等指南 》 , 都是运 用 奈达 的翻译理论写成 的从上世纪5 0 年 代直至今 L t ,在美国 《 圣经》 翻译领域 , 译者一直普遍遵循 奈达 的翻译思想在 中国 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他是在 中国介绍 得最 多的一位西方翻 译理论 家 , 在我 国产生 了极 大反响 , 并 引发 了不少争论 . 在我 国的翻译实践中至今仍发挥着 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 [ 1 ] 申雨平. 西方翻译理论精选 [ M] . 外语教 学与研究 出版 社 . 2 0 0 2 . [ 2 ] 谭载喜. 西方翻译简 史[ M] . 商务 印书馆 , 2 0 0 4 . [ 3 ] 郭建 中. 当代 美 国翻 译 理 论 [ M] . 湖 北教 育 出版 社 , 2 0 0 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