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汽建厂60年群英谱.docx
13页一汽建厂 60 年群英谱刘耀宗刘耀宗,1936 年生,1955 年 1 月调来一汽,在底盘车间齿轮工部当调整工当时生产调试的锻件毛坯由苏联提供,每次调试时毛坯只供几件,非常珍贵他虚心向有经验的陈师傅学习齿轮机床调整技术,每天很早来到车间,检查机床,整理工具在调整中细心对刀,详细检查机床和油门、电门和气门在参加“调整百台次无事故 ”竞赛的头几天,无事故调整记录总是停留在10 台次上下,成绩并不理想他不断总结经验,合格率逐步提高,30 台次,50 台次,60 台次,到12 月 6 日,已达到 99 台次这时,曾去过苏联实习的工部主任刘耀明鼓励他说:“这是最后一个台次,能不能达到 100 台次,代表着咱们工部,是集体的荣誉他精心操作,终于实现调整百台次无事故、无废品、不损坏工具的竞赛承诺在刘耀宗先进事迹带动下,“调整百台次无事故”竞赛迅速在全厂铺开 格里森” 是复杂的齿轮加工设备,在苏联专家还没有来厂之前,一汽工人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了它的调整技术,极大地鼓舞了年轻一代的汽车工人,有力地促进了一汽解放牌汽车的如期投产1955 年、1956 年被一汽授予厂劳动模范称号,1956 年被吉林省政府授予模范管理人员称号,1956 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
胡年荣胡年荣(1929~2009),辽宁省大连市人,195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3 年 9 月调入一汽,历任一汽机修车间车工、班长、工艺员、调度技术组组长、车间主任1966 年 7 月任四川汽车制造厂车间副主任1979 年任一机部工程机械军用改装车试验场车间主任1989 年退休1955 年 12 月,他领导的小组接到热处理车间急需安装 18 根镍铬矽耐热钢管加工任务,要求一个月内必须完成由于管子长达 1.5 米,外圆和内孔都需要加工,但又没有这么长的内孔车刀,材料硬度低而韧性大,特别不好掌握尺寸和光洁度他利用旧刀杆多开两个方孔,接上三把刀进行加工,但是一周只能加工半根,18 根钢管需 36 周才能完成,就是两台机床同时加工也要用 4 个多月他与党小组长王继义一起反复试验,终于创造出“掏内眼管刀” 8 小时就可以加工一根他又继续进行技术改进,把功效提高 20 倍,以至 30 倍刀具的磨损量从 7%降低到 1%,提前 6 天完成了任务,确保了解放牌汽车按时投产 1956 年 2 月 2 日,一汽党委作出《关于发动全体职工学习胡年荣首创精神的决定》,吉林日报发表了《发挥劳动者首创精神的榜样》社论,号召向胡年荣学习。
1955 年、1956 年被一汽授予厂劳动模范称号,1956 年被吉林省政府授予模范工人称号,1955 年被长春市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56 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政协吉林省一届二次会议补选为委员温恒德温恒德(1907~1966),河北行唐人1937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 1944行唐县三、七区民政助理、敖汗旗(新惠)城厢区区委书记、县民运部长、滦平县贸易公司经理、热河省合作总社科长1953 年调入一汽,历任锅炉房主任、热力车间副主任,房产处副处长、处长 他在当村长时就被评为模范村长、模范干部,1948 年被评为县一等人民功臣一汽建厂初期,为热电站建成之前生活区冬季取暖的需要,在生活区附近建起了一个临时锅炉房,安装了一个 35吨锅炉,他担任了临时锅炉房的主任他在无技术、无知识的困难情况下,积极工作,组织 100 多名锅炉工人,一边学习技术,一边苦干实干他自己更是带病坚持工作,有时锅炉工病休,就亲自顶上,吃住在锅炉房,连续几个月不回家锅炉房全体职工团结协作,有力地保障了建厂工期的进度他还培养出司炉 27 名,水泵工 9 名,卷扬机手 4 名在锅炉房正常运转之后,他发动全体员工,采取了 7 项措施,节煤折合 158000 多元,利用工余捡废铁 5 吨。
在改修 205 户的 3500 平方米“暂设工程” 时,由于时间短,材料缺乏,工程眼看就要拖期他亲自到现场发动群众,讲清这项爱民、惠民工程的重要性,激发了施工工人的干劲,使工程任务顺利完成他还采用煤气站废弃的焦油渣代替燃煤,每月可节煤 15 吨1955 年、1957 年被一汽授予厂劳动模范称号,1953 年、1955 年、1957 年被长春市政府授予市二等劳动模范称号,1956 年、1958 年被吉林省政府授予省模范管理人员、劳动模范称号,1956 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王继义王继义(1923~2004),山东省牟平县人1954 年加入党,1952 年参加工作,烟台机床厂工人,1954 年调入一汽,1987 年进入变速箱厂工作历任机修车间工长、技术员、车间主任、换型指挥在建厂初期,他在工友的帮助下,大胆采用三点定圈加工方法,提高工效51 倍,完成第一辆“解放” 牌汽车热处理车间贯通式渗碳炉的煤气分离重点铬钢管的加工任务,为我国自制“解放” 牌汽车按时出厂赢得了保证他帮助一名青工提出改进办法, 拟订提高产品质量的具体保证条件,解决了加工清洗机滚子出现废品问题,使小组废品率逐月下降。
在一汽第二次创业中,他出色地指挥了发动机和变速箱两厂 1000 多台设备拆卸、搬迁、安装任务他热爱一汽,在已经办理退休手续的情况下,在工厂的召唤下,将拆迁安装任务承担下来他不计报酬,每月只拿几十元补贴,起早贪黑地在现场忙碌指挥,提前完成任务,为新解放 CA141 的诞生付出了汗水和心血,深受职工们的称赞1955 年、1956 年被一汽授予厂劳动模范称号;1955李龙天李龙天,1928 年生,上海市人,1950 年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1951 年参加重工业部汽车工业筹备组,1952 年来到一汽,历任技术员、副科长、科长、规划室副主任195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6 年 6 月参加二汽建设,任总工艺师,1978 年参加三汽筹备工作,1981 年调南京汽车厂任总工程师、副厂长一汽确定在长春建厂时,借用吉林柴油机厂的一个独立小厂房,成立临时齿轮车间,选派一批中学生进行齿轮加工的培训 格里森” 是专门加工螺旋伞齿轮的设备,运转过程非常复杂,计算调整公式需要很长时间,当时国内无人掌握这种技术他与同事们一起,通过精心钻研,反复琢磨,攻克了难关,设计制造出刀具和夹具,生产出第一批为国内摩托车配套的齿轮产品,因此,他被称为“ 格里森专家 ”。
1955 年 9 月以后,基本生产车间陆续开始设备清洗试车与生产调整按照程序先由苏联专家指导调整工调整机床,试制出合格零件,再由工部调整工调整,工序工操作生产由于调整工一时间不能正确掌握机床,废品率超过 30%的规定指标,还出现了打坏刀具和损坏机床的事故而调整用的毛坯都是从苏联进口,价格昂贵,数量有限他提出了“调整生产百台次无事故” 的劳动竞赛倡议他具体帮助调整工刘耀宗和工序工萧汉林率先达到倡议目标 1955 年、1956 年、1957 年被一汽授予厂劳动模范称号,1956 年、1957 年被吉林省政府分别授予模范技术人员、先进生产者称号,1956 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关麒麟关麒麟,1928 年 8 月生,辽宁盖县人,1959 年 4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 年 10 月参加工作,1954 年 7 月进入一汽配件分厂,工人1955 年,他改进工、卡具,使两台六角车床充分发挥潜力,从过去只能加工 4 种配件增加到能够加工 38 种,提高生产效率 6.6 倍1956 年,厂里加工一批特种铆钉,废品率高达 30%他创造了一种新卡具,不仅使废品率降到“零”,而且提高工作效率 6 倍。
这种配件必须经过铣床,加工质量才有保证,但是铣床上很难加工他发明了一种“ 斜刀” ,减掉了铣床的加工工序,生产能力从原来的班产 100件提高到 700 件在加工一种螺帽时,遇到了床子卡不住件的困难,他又研制了“三角卡具”,经过4 次改进,达到了质量要求他先后创造了 14 种车刀、卡具,一年完成了 6 年半的任务1957 年,他率领全组职工学习先进操作方法,推广快速走刀、多刀多刃刀架等 6 项新技术,解决 4 项生产关键问题,超额完成全年任务,30 种零件有 14 种无废品,16 种废品率由 10%下降到 0.25%1958 年,厂里提出试制 300 种新产品,可是大六角车床任务安排不开,小六角车床又干不了,按常规每年只能试制出 34 种他经过一个月的研究,在小车床上安装方卡子,固定多把刀具和钻头,解决了不能加工精密活的难题1956 年被吉林省政府授予模范工人称号,1983 年被一汽授予“一汽建设功臣”称号,1956 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沈惠敏沈惠敏(女) ,1932 年生,江苏江阴人1953 年毕业于青岛工学院,同年分配到一汽,在设计处任技术员1989 年 7 月退休在一汽即将投产之时,制作驾驶室座垫和靠背上用的漆布需协作厂生产。
在漆布的鉴定时遇到了很大困难,协作厂每试制一批漆布就要送交设计处作试验鉴定,如不合格,就得改制鉴定要作室内试验和装在汽车上进行道路试验,道路试验需 4 个月,室内试验需 8 天协作厂必须获悉试验结果后才能改进试制,改制产品完成后,还要进行再试验出产汽车的日子一天天接近,漆布的试验质量却达不到要求负责这项工作的领导十分着急,想办法找到一份苏联斯大林汽车厂的试验报告发现他们使用的是一种像插床一样的机器,试验时间可以缩短到 2 天,但仍不适应出车要求她深入到汽车运输车间仔细观察装在汽车上的试验漆布她把室内试验与在汽车运输车间看到的情况联系起来,采用了一种新的试验方法,收到较好的效果原来的试验方法需要 169 小时,新的试验方法只要一分钟,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试验周期,而且方法简单,便于掌握,协作厂可以自己先用手工进行初步试验,不必每次都送到厂里试验她创造的漆布折叠弯曲试验方法,得到了苏联设计专家的称赞,并获得厂长饶斌颁发的《技术革新证书》她还为红旗轿车的质量改进,CA1091 型汽车仪表板国产化献计献策1956 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毛儒宝 毛儒宝,1932 年生,浙江余姚人,党员。
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953年华东化工学院毕业,同年 9 月分配在一汽技术监督处,任见习技术员;1954 年一汽与工程公司分家,他留在国家建筑工程部中央直属公司,任技术监督处技术员;1956 年调回一汽,历任冶金处电镀防锈试验室技术员、工程师、室副主任;1983 年后历任总师室外经小组、外经办、外经处副总工程师1992 年退休他刚来一汽时被分配搞钢材检验工作,他发现材料试验效率很低,一个钢筋试件平均需要 20 分种,一个型钢试件需要 7 分钟他从 7 个方面进行改进,提高效率 186%化验组调拨进一台拉力试验机,由于电机是二相的,而电源是三相的,试验一会儿就烫手,就得把机器停下来散热以后再试验,严重地影响试验进度他同事从储藏室找来了旧的闲置马达,又从旧货市场买来了所需的皮带轮,很快完成了试验机的改装,保证了化验任务的完成在建厂初期建设工地上建筑材料到处存放,也没有专人进行检验,影响工程施工质量处领导决定成立砖石检查组,并派他担任组长他深入现场和仓库,查看材料的质量与保管情况,短期内,就把几万立方米的砖、石、砂、水泥,两千多根钢筋混凝土管与一万多个陶土管进行全部检查,并使砖石的质量检验从此走上了正轨。
1953 年被一汽和国家建工部授予厂劳动模范称号,1954 年、1955 年被长春市政府授予二等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称号,1954 年、1955 年被吉林省政府授予二等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称号, 1956 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彭映蓓彭映蓓(女),1935 年生,湖北武汉人1955 年毕业于武汉汽车制造学校,分配到一汽,在铸工一车间当技术员1967 年调到二汽,历任技术员、中心实验室工程师、进出口公司副经理1958 年,铸造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