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加强减灾救灾综合能力建设的设想.doc
7页关于加强减灾救灾综合能力建设的设想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过多的国家,特别是一些山区县,每年 都可能因暴雨引起山洪暴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导致房 屋、农田、人畜等损失巨火同时,加上这几年地震、台风活动增多、 人、畜疫病增多,灾害匕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影响了国 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仅以湖北省山区县南X县为例,这几年因暴 雨、山洪暴发,给群众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最高灾年达1.5亿元 以上虽然地方政府和民政部门也积极进行了救灾,伹面对突发、重 大的灾情,救助力量显得单一,力不从心如何应对自然灾害,抓好 减灾、救灾,笔者认为:必须从应急动员社会机制上加以战略认识, 建立强有力的社会动员机制,以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一、关于应急社会动员机制1990年9月在联合国召开的世界儿童首脑会议上,社会动员这 一概念引入Y公共领域,与会人员认为“社会动员是一项人民群众广 泛参与,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特定的社会发展目标的群众性运动, 是一个寻求社会改革与发展的过程通过社会动员,人民群众积极 主动参与整个管理过程,包括确定社会需求,实施社会发展计划,以 及评价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随着社会动员这一概念逐步的深入为抓好灾害救助提供了新的思维和新的工作方式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政府是右限的政府,管理范围存限,责任存 限。
现阶段,在我国国家层面的突发自然灾害面前,政府是主导力量,社会与广大民众则是主体力量,社会动员是使这两支力量协同作战、 形成合力的桥梁与纽带由于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突发性、不可预见 性,会对习惯于常态环境的人们造成巨大的冲击,往往会出现政府专 业应急人员不够、乃至捉襟见肘所谓的情况,因而应对这类性质的突 发公共事件就离不开有效的社会动员所谓的社会动员就是要动员必 要的社会资源,有效的信息传递,争取跨部门的合作,建立多学科的 联盟,这几项工作应是社会动员成败的关键比如应对特大自然灾害, 群众团体、红十字会等民间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和公民在灾害防御、 紧急救援、医疗救助、卫生防疫、恢复重建等方面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但是社会动员是有计划的,是非中央集权的组织过程,不可能一 蹴而就,需要持久的努力和长远的战略规划,需要不但地强化、建设 和完善,才能更好地适应应急救助的需要二、当前应急社会动员机制存在的几大问题:山区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紧急性、破坏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在 应对此类重大的突发事件时,政府所掌握的资源、能力往往都是有限 的,不能及吋高效的解决、救助,具体表现在.•一是专业化水平低现阶段,我国政府还没有建立起畅通的危机参与机制和法律制度 保障,因此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更多的还是政府自己在单打独斗,各 种非政府组织即使有能力,对于解决问题也起不到很大的作用。
由于 相应的专业技术难以跟上,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工作,如宣传教育等特别是对地震、台风、山体滑坡后的援救,专业技术缺,专业设备少, 往往出现救人的人多,有劲使不上的局面二是社会协调和决定权力比较小社会动员也对于处理突发事件有着不可否认的作用但从目前现 状看,社会动员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导致在危机中属地管理能力 薄弱,降低了危机管理的效率随着政府危机管理重心下移,社会中 经济和人的多样化,社会管理的水平就显得越为重要,而就目前--些 乡镇、单位的财力、管理干部的综合素质来说,都己经适应不了应急 抗灾救灾的要求,尤在危机管理中,体现更为明显三是社会公民对于防范突发事件的意识还很薄弱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对于社会的危机处置和防范的教育、培训不够 重视,演练工作不到位,也没有明确的要求,社会公众的公共安全意 识、风险防范意识、自救互救知识和能力都不足以应对突发事件例 如近些年发生在我国的各类安全事故,多数都是由于不具备社会安全 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导致的,灾害损失触目惊心四是相关法律、法规对于社会动员的规定尚不明确迄今为止我国关于社会动员方面的法律、法规依然没有明确的规 定,甚至是在各种应急法规中也未有明确的规定。
随着社会公民日益 趋向于成熟,民间力量的社会动员逐渐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因此 我国有必要尽快制定关于社会动员方面的法律法规三、加快建设山区应急社会动员机制建设意义和作用针对山区县实际,加快建设山区应急社会动员机制建设和意义秉 大,作用巨大能有效应对各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 社会安全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一是加快山区应急社会动员机制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突发 事件给人民群众造成的损失,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人民 政府的这种性质、特点和所担负的职责、任务,决定了不仅要在常态 条件下管理好经济社会事务,而要在非常态条件下妥善应对各种突 发事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这是各级政府所有工作的 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对各级政府行政能力和行政水平最为直接 的检验二是加快山区应急社会动员机制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创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以社会稳定和公 共安全为保障各类突发事件直接导致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并且危 及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应对得好,就能减少不和谐因素、及时化解矛 盾和危机;应对得不好,则会严重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加剧社 会不和谐的程度。
应急管理工作的目的,就是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 件及其危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营造安全、稳定、和谐的 良好环境三是加快山区应急社会动员机制建设,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必然要求由于历史和现实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当前,社会管理和公共 服务仍然是各级政府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特别是应急管理体制、机 制、法制不够完善、综合协调机构缺乏、危机应对网络松散、社会应 对能力薄弱等问题十分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整个社会危机管理 能力的提高完善应急社会动员机制,既是政府有效履行社会管理职 能、提供公共服务的基础性工作,又是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而紧迫的 任务;既是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又是检验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 *不志四是加快山区应急社会动员机制建设,能提高全社会危机意识要开展全民危机应对教育,强化对全社会危机管理知识与能力的培训 主要是针对木地区经常发生、曾经发生、可能发生的危机形势如社会 矛盾、自然灾害、民族冲突等所采取的紧急应对的法律程序、手段等 方面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全民危机事件的应急能力,增进社会整体的 抗逆水平尤其是各级各类学校应该将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这样,从上至下建立全民忧 患意识,未雨绸缪当前,我国山区县由于政府自身资源有限、人员构成、组织体系 等方面存在很多局限性,加之许多县级财政都是吃饭的财政,吃国家 补贴的财政,单靠政府单一的力量是很难应对并解决突发事件,应该 在全民参与、全社会参与及多方位应对危机的立体网络积极抓好构建第一,要充分利用媒体等宣传平台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全民参与应 急社会动员机制建设意义和作用,营造良好氛第二,尽快完善有关社会动员的法律、法规,加强社会动员体系 的制度建设要用法律规范动员的对象与范畴、解决方法与处理手段从法律 的角度建立行政紧急权力的基本制度,对突发事件发生的相关信息进 行确认确认、宣布、实施、政府紧急管理权、政府责任等做出规定, 在此基础上,动员非政府组织配合、辅助政府的工作,明确他们的参 与制度,例如应急物资储备与调运制度,交通运输工具征用、征购与 赔偿、补偿制度豐力理顺紧急动员领域的各种社会关系,力国家平 时进行动员准备、危机时实施资源动员提供基本依据,提高危机处理 的效率与公众参与度第三,要尽快摆正政府观念在应急管理中,全民不是担任被动的管理对象的角色,而是扮演 积极地管理主体建立完善的社会动员机制,要秉视起社区和其他民 间组织,合作共同抵御突发事件,是解决突发事件的重要途径。
我国 政府的社会动员能力本来就比较强,在应对危机时,更要充分发挥这 一优势通过教育、培训、支持、和指导,发挥公众、社区、企事业 单位、社团在突发事件中自救、互救的能力,实现政府功能与社会功 能的优势互补与良性互动与此同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志愿者 在应对突发事件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我国目前应这一方面加大动 员强化力度社会动员是发动群众,抵抗非正常因素的综合社会能力, 群策群力,动员社会范围广,牵一发而动全身,直接影响国家与社会 机器的正常运转因此要保证在突发事件发生的前、中、后三个阶段, 动员必要的社会力量,参与突发事件的预防、救援、重建等事务是非 常有必要的第四,要在应急社会机制中尽快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整合应急资源,建立或者确立综合性应急 救援队伍政府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 各单位应当建立由本单位职工组成的专职或者兼职应急救援队伍专 业应急救援队伍和非专看.应急救援队伍应当联合培训、联合演练;应 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应充分注重发挥军队的作用;健全突发事件应对 保障制度,建立应急管理综合协调机制,强化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 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完善应急管理的监测机制,建立统一的突发事 件信息系统;建立健全监测网络,完善应急管理的善后机制;公共危 机善后管理是整个公共危机管理运行救援队伍和非专业应急救援队 伍应当联合培训、联合演练,旨在提高合成应急、协同应急的能力, 确保正常应对。
第五,要尽快建立应急社会机制参与者奖惩制度救灾应急社会动员涉及的许多单位个人,必须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 战之能胜除了严格组织制度外,还应建立必耍的奖惩机制对积极参加的,贡 献大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精神物资奖励,可授予县、市、省级先进单位和个人, 还可授予劳动模范、英雄模范等光荣称号,可以给予物质重奖对拒不参加或临 阵脱逃的、不负责任的除给予党的政纪处分外,还可根据灾情追求相应的法律责 任,同时对单位给予重罚只有用这样的铁的手腕,才能促进应急社会动员机制 正常运行,冰能更好地发挥应急社会机制的积极作用,从而减少因灾害给国家和 人民群众带来的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