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五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之推行.doc
10页十五 “攘外必先安内 ”政策之推行(一)空前规模的内战与工农红军之长征(二) “西北剿匪总司令部” 与东北军之调动(三)东北军 110 师被歼之经过(四)东北军第 109 师在直罗镇被歼(五)陕南的革命根据地(1935 年)“九·一八事变” 和“一·二八事变”后,国民党继续加紧对中国工农红军的围剿,企图最后消灭中国的革命力量1932 年,当日军在我国东北扩大占领区、东北义勇军奋起抵抗的时候,国民党的军队不但不开赴东北对日作战,反而加紧了对红军的清剿,致使日军在我国东北的侵略更加猖狂一)空前规模的内战与工农红军之长征国民党军队对中国工农红军的围剿,其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是在江西省苏区第一次围剿,由南昌行营主任鲁涤平指挥 11 个师又 3 个旅,共约 44000人鲁涤平、朱绍良与蒋光鼐各率一路,攻向吉安、永丰、宜黄地区该作战从蒋、冯、阎中原大战后的 1930 年 12 月 16 日开始至 1931 年 1 月 3 日结束本来这 3 路兵力预定从 12 月 20 日开始行动,但鲁涤平的中路认为对红军作战极易取得胜利,因而提前 4 天发动进攻,结果其第 18 师于 12 月 36 日在兴国东北的龙冈遭到全歼,师长张辉瓒被活捉;谭遭源的第 50 师,于 1931 年 1 月 3日在宁都以北之东韶被消灭两个团而结束。
第二次围剿,由国民党的军政部长兼南昌行营主任何应钦指挥,攻向兴国、宁都以北地区其部队计有 19 个师又 4 个旅和 1 个骑兵师、3 个航空队,共约113000 人作战从 1931 年 4 月 1 日开始至 5 月 31 日结束结果公秉藩第 28师和上官云相第 47 师的 1 个旅在兴国以北的东固镇被全歼,而郭宗华的 43 师之大部、高树勋的第 27 师、郝梦麟的第 54 师、刘和鼎的第 56 师之一部则在兴国和宁都以北地区遭到歼灭第三次围剿从 7 月 1 日开始至 9 月 20 日结束这次由蒋介石在南昌指挥,以何应钦为剿匪前敌总司令兼左翼军总司令,右翼军总司令由陈铭枢担任,仍攻向兴国以北地区兵力共为 18 个师又 2 个旅和 5 个航空队,人数约为 13 万左右结果上官云相的第 47 师于 8 月 7 日在良村大部被歼,郝梦麟的第 54 师于 8 月 9 日在莲塘全被消灭,毛炳文的第 8 师于 8 月 11 日在宁都以北之黄陂镇亦大部被歼,2 名团长被俘,12 名营长被击毙之后,在双方寻找战机的期间,发生了“九·一八事变” ,蒋即令这些剿共部队停止进攻,暂时在原地待命第四次围剿,何应钦则以赣、粤、闽、湘边区剿匪总司令的身份,进行指挥。
其部队共为 30 个师、2 个旅、2 个航空队,约为 153500 人该敌之进攻目标为宁都、广昌地区,企图消灭在这一地区之工农红军主力这一作战从 1933年 1 月 1 日开始至 4 月 29 日结束结果中央军第 52 师、第 59 师在 2 月 27 日于广昌以北的黄陂、大陇圩地区被包围歼灭,52 师仅由 308 团团长韩广源率 1个营逃出,其师长李明自杀,59 师的 1 个旅长及大部营、团长们被击毙,其师长陈时骥被俘,3 月 21 日红军又歼灭了中央军萧乾的第 11 师大部,该师 3 名团长被击毙4 月间,何应钦被调任北平的军分会委员长,江西的军事由陈诚接替指挥,之后其所属周浑元的第 5 师攻占了新淦,李韫珩的第 53 师攻占了东乡城第五次围剿,从 1933 年 10 月 16 日开始至 1934 年 10 月 14 日结束这次由蒋介石统一指挥,共动用了 74 个师又 4 个旅、5 个团和 1 个税警总团与郜子举的剿匪第 2 纵队,从四面对苏区进行合围,即在福建的东路军总指挥为蒋鼎文,在广东的南路军总司令为陈济棠,在湖南的西路军总司令为何健,在赣北的北路军总司令为顾祝同这次围剿,中央军根据以往失败的教训及德国军事顾问团的意见,在政略上采用“七分政治、三分军事” ;在战略战术上采用了 “战略攻势、战术守势”的方针,进行稳扎稳打,从外线逐步向内线前推。
每占领一村一镇,即构筑碉堡,修整道路,建立封锁线和争取占领地区的群众,推行保甲制度安抚流亡人员,进行教育,并严格封锁运入苏区的物资,使在苏区的红军活动范围逐渐缩小、供给日趋困难,使红军无法发挥运动战的长处和难以进行连续不断的攻坚战,最后红军主力被迫于 1934 年 10 月中旬撤离江西苏区而作战略转移——长征当中央红军主力于 1934 年 10 月中旬,从国民党中央军兵力薄弱的江西信丰、南康地区西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时,在南昌的蒋介石随即以 15 个师、2 个旅、7 个团和 1 个支队组成“追剿军” ,任命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其序列为:追剿军 总司令 何键第 1 路 司令 刘建绪第 16 师 师长 章亮基第 62 师 师长 陶广第 63 师 师长 陈光中第 19 师 师长 李觉4 个补充团3 个湖南保安团第 2 路 司令 薛岳第 59 师 师长 梁汉英第 90 师 师长 欧震第 92 师 师长 梁华盛第 93 师 师长 唐云山第 1 支队 指挥官 惠济第 3 路 司令 周浑元第 5 师 师长 谢溥福第 13 师 师长 万耀煌第 96 师 师长 萧致平第 99 师 师长 郭思演第 4 路 司令 李云杰第 23 师 师长 李云杰 兼第 15 师 师长 王东原第 5 路 司令 李韫珩第 53 师 师长 李韫珩 兼 敌以上这 5 路。
在两个月后即 12 月 2 日又改组为两个兵团以刘建绪为第 1 兵团总指挥;薛岳为第 2 兵团总指挥,并以薛岳的部队,作为追击中央红军的主力,且从江西一直追至甘肃省的成县,接着由东北军在甘肃的于学忠第51 军进行堵击(于兼任甘肃省主席) 国民党中央军除以追剿军为机动部队,对红军主力进行作战外,还分别任命白崇禧为广西、王家烈为贵州、刘湘为四川、徐源泉为川、湘、鄂边区“剿匪总司令”,进行分区驻剿早期,为了训练和提高剿共的作战能力和水平,蒋介石在庐山创办了军官训练团根据围剿的作战情况,蒋介石总结出一套剿共要点并于 1932 年 10 月17 日,以“战字第 213”训令下达部队,其内容为:凡我进剿部队,剿匪要领,不必先找匪之主力,应以占领所必争之要地为目的我军只要先有目的地向之前进,第一步求能占领目的地,使匪不得不来争为最大任务且由我集中之根据地与目的地之距离,应划分数段,亦应指定其纵横各个目的地将其前后,左右之地形(横的方面尤为重要) ,由各主管长官明示参谋处,使其将各段阵地,预先研究清楚,准备与之随地决战但对我军前进道路之两侧,即横的方面 30、40 里以内各要点,均须预先选定据点,构筑碉堡,掩护我军前进之安全。
而此横的三、四十里以外之地区,应由各横据点部队,尽量向外游击与搜索,勿使匪有可乘侧击之机,如此则横的各目的地之据点,能稳固镇守,使我主力能如期占领最后目的地为惟一主旨匪纵狡诈,亦无不灭矣再匪区纵横不过 500 方里,如我军每日能进展 2 里,则不到 1 年可以完全占领匪区故今日剿匪,不在时间之缓急,亦不必忧匪之难觅,而在吾将士忍耐坚心,以完成此革命最后之任务如能效愚公移山之法,只要自强不息,则天下事无不成功之理也望我各将士勉旃蒋介石在剿共作战中,还写了如“剿匪手册”、 “剿匪要诀”和“ 剿匪部队训练要旨”等小册子广发部队,并按这些小册子的主要内容,编写了“ 剿匪要诀歌”,令其部队熟记和演唱为了集中兵力清剿红军,1932 年 6 月 9 日,蒋介石在江西的庐山召开“五省剿匪会议” 会上除研究了 “围剿”近况,和布置今后各地区的“围剿” 任务外,蒋介石在会上再一次对国民党的、反人民之“攘外必先安内” 政策作了说明其大意为:“ 九·一八事变 ”后,共军乘机陷赣南各地并逼近南昌;“一·二八”上海抗战时,共军在后方扩大湘、鄂、闽及豫、皖、鄂和鄂西、湘东、赣西根据地达 7 省,大有燎原之火不可收拾之势,故欲抗日首须灭共。
接着蒋介石讲了历史上明朝末期的情况,以明与清作战时,因未能平定李自成之乱,致明朝亡于李而未亡于清的历史教训提醒到会者这次会议后,国民党即集中了相当的兵力,对江西省及临近汉口、长江、平汉路沿线的鄂豫皖大别山区作重点进攻在大别山地区调集了刘峙、卫立煌、徐庭瑶、陈继承等部队,采用定点进驻与机动围剿相结合的作战方法,使红四方面军遭到较大的损失,被迫于 1932 年 10 月 12 日越平汉路而向西转移去四川北部鄂豫皖地区在这次反清剿中遭到了较大的损失红四方面军西去后,鄂豫皖省委根据斗争形势的需要,于 11 月 29 日决定重建红 25 军,并于 30 日召开成立大会,其部队编成为: 红 25 军 军长 吴焕先 政委 王平章第 74 师 师长 徐海东 政委 戴季英辖:第 220、221、222 团第 75 师 师长 姚家芳 政委 高敬亭辖:第 223、224 团这支部队成立后总数约 7000 人,以后在地方红色游击队的配合下,继续坚持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1933 年 2 月,关东军以两个师团又 3 个旅团的兵力侵占热河长城、冀东形势危急至此,蒋介石不得不从大别山调出徐庭瑶的第 17 军和从江西调出关麟征的第 25 师和陕西黄杰的第 2 师等部队至长城一线作战,直至 5 月 31 日签订了“塘沽协定 ”。
在这期间,蒋介石对各地红军的清剿才被迫稍趋缓和塘沽协定 ”后,蒋介石即又加紧对红军的清剿,并采取了堡垒战术、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作战方法,加上其兵力一直处于优势,且连续进剿的时间也长从而使鄂豫皖地区遭到了相当大的损失为加紧对大别山区的围剿,1934 年 2 月底,张学良被任命为“豫鄂皖 3 省剿匪副总司令” 后,装备较好的东北军之第 57 军、第 67 军相继调至大别山区,其部队计有:57 军 军长 何柱国第 108 师 师长 杨正治第 109 师 师长 牛元峰第 111 师 师长 董英斌第 120 师 师长 常经武67 军 军长 王以哲第 107 师 师长 刘翰东第 110 师 师长 何立中第 117 师 师长 吴克仁第 105 师 师长 刘多荃(师属有旅,等于军)以后东北军又先后将其第 106、129 师、骑兵第 3、第 6 师等调至大别山区,加上原在该地的国民党军其它各部队,这样鄂豫皖周围的军事形势更趋紧张张学良的“ 剿总” 在 1934 年下半年,把鄂豫皖大别山区和以西的平汉铁路两侧,划为 4 个“ 驻剿区” 和 1 个“护路区”,即:(一)梁冠英的第 25 路军,位于湖北省罗田,负责大别山南麓东段的“第一驻剿区”。
二)王以哲的第 67 军,位于河南省潢川,负责大别山北麓西段的“第二驻剿区”三)何柱国的 57 军位于湖北黄安(现红安) ,负责大别山南麓西段的“第三驻剿区 ”四)刘镇华的第 11 路军位于安徽霍山,负责大别山北麓东段的“第四驻剿区”五)刘多荃的第 105 师,负责信阳南北平汉铁路两侧的“护路区” 另外,还在以上的“驻剿区” 内,划分若干个 “清剿区”,按德国军事顾问的意见,构筑了堡垒群,使固定进驻与机动清剿的部队,能及时策应配合1934 年是蒋介石利用日军暂时未向关内进攻之机,向江西、鄂豫皖等地红军大举进攻的一年他集中了其所能调动的部队大部进行围剿,以达其“先安内而后攘外”之目的各地红军经奋力抵抗,虽消灭了大量的敌人,但自己亦遭到相当的损失,最后在 1934 年 10 月 16 日,江西苏区的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向西开始长征在鄂豫皖地区的红 25 军,经国民党的中央军及东北军的重兵围攻、清剿后,伤亡亦重中共鄂豫皖省委根据整个形势,决定除留皖西北道委和鄂东北道委坚持原地斗争外,红 25 军向陕西省的南部转移,以开辟新区和进行北上抗日为便于指挥,撤消了师一级单位,由军直接指挥 2980 多人的 4 个团,其编成为: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