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识你自己回归对人自身的认识.docx
5页认识你自己,回归对人自身的认识 原嘉菲(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Q98:A摘要:苏格拉底认为认识人自己,就是要认识人的理智和德性然而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远远达不到人对自然的认识,人总是先认识外在的自然,之后才开始认识人自己认识你自己”,回归对人自身的认识,从而实现人与社会、自然和谐的发展关键词:认识你自己;人性;理性;非理性西方思想史上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把人置于社会和世界的中心,这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苏格拉底将古希腊德尔斐神庙阿波罗神殿门前的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以此来凸显人自身的重要性,苏格拉底认为认识人自己,就是要认识人的理智和德性十四世纪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将处在传统封建神学束缚中的人们逐渐地解放出来,人们开始从宗教的外衣下慢慢探索人的价值,文艺复兴宣扬“人乃万物之本”,重视人性,以人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它冲破了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的束缚,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然而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远远达不到人对自然的认识,人总是先认识外在的自然,之后才开始认识人自己十九世纪之后相继出现了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思潮,海德格尔对于人本主义思潮的出现有过这样的感慨:没有任何时代像今天这样关于人有这么多杂乱的认识;没有任何时代像今天这样关于人的知识是以一种透明和引人入胜的方式得到表达;从来没有任何时代像今天这样对于人是什么知道的更少;从来没有任何时代像当代那样使人成了问题……二十世纪以来对于人自身问题的研究成了人们的热门问题。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西方国家高举“理性至上”的旗帜进行着科学化和工业化的狂飙突进式运动,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突飞猛进,然而却将人类本质中的非理性因素扼杀世界大战惊醒了人们“理性至上”的美梦,二战之后法西斯的暴行促使人们开始了对人性中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反思费尔巴哈说过:“人的存在只归功于感性”美国哲学家赫舍尔认为:对人的处境的最有价值的洞察不是通过内省得到的,而是通过巨大的挫折和震惊所得到的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的诞生标志着人类对于人自身权利尊严的追求和肯定中国在文革之后也掀起过一场有关人道主义的大讨论,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出现使文学创作由侧重表现时代精神到注重张扬人的主体,从展示历史沿革到致力于对人的心灵世界的探寻,作家对“人”的自觉意识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并在作品中力图解放“人”的生命与价值,人已逐渐成为人类关注的焦点现代科技和工业发展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双重的影响,这一切首先证明了人的主体性,人是主体,人的主观因素在改造自然中发挥了绝大的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了如今的辉煌,然而科技工业的绝对发展也带来了许多全球性的问题:全球性气候问题、核武器问题、人口膨胀、战争、疾病等等,越来越多的人被迫成为气候移民、战争移民。
对于之前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就有人做出这样的评论:“人类赢了,地球输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人的双重存在—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我们能不能在发挥能动性的同时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力量,既发展科技又不给人类带来灾难,不能一味的追求经济发展却毁了环境失去了地球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全人类利益的凸起推动了人们“类意识”的觉醒在费尔巴哈看来人不仅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且能够意识到自己是作为“类”而存在的,“人的形象不再是一个局限的、有限的形象,它是多种多样的动物的类,但是这个类在人中间不再是作为‘属’,而是作为‘类’而存在的在费尔巴哈那里,人类是一种无限的、普遍的类,人的类本质,就是把自己的本质当作对象的意识、类意识,即是人的自我意识他说:“人自己意识到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或者,在人里面形成类,即形成本来的人性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就是理性、意志、心……理性,爱,意志力,这就是完善性,这就是最高的力,这就是作为人的绝对本质,就是人生的目的马克思说过:“科学发展是人的精神世界的贬值和物质世界的增值”,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精神世界的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出来二十世纪英国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创作的作品就揭示了十九世纪后期的英国随着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爱情观、宗教观,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并且从探索两性关系变化的角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性的异化。
颇受争议的小说《虹》该题目本身就是自然和谐的象征,它象征着一种完美的人生理想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要求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使人从现实的各种束缚和压迫中解放出来,使人走向“完整的人”,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解放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要重新认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历史的实践中去认识人、理解人,不断协调人、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经济的增长并不等于发展,只有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人,是关于人的观念和价值的一场革命赫舍尔在《人是谁》中探索人的生存和地位问题,他认为:“我们从来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因我们对人的无知而感到吃惊和好奇,感到愕然和难堪.我们知道人制造什么,但我们不知道人是什么,或者可以指望他是什么.我们的全部文明建立在对人的误解上,这难道不可思议吗?人的悲剧是由于他是一个忘记了‘人是谁’这个问题的存在,这难道不可思议吗?”认识人自己,一切以人为前提为出发点,回归对人自身的认识,也许这样才能真正解答“人是什么”参考文献:[1]黄颂杰,章雪富.古希腊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6.[3]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A·J·赫舍尔.人是谁[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6]塔纳斯.西方思想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原嘉菲(1986-),女,河南濮阳人,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