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巴赫猜想.ppt
26页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陈景润陈景润,1933年生,福建省闽侯人Ø小数学迷Ø不善言辞Ø真诚和善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后王冠 上的明珠! “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着 陈景润从此,陈景润开始了摘取皇 冠上明珠的艰辛历程 Ø厦门大学数学系Ø数论Ø华罗庚陈景润为了能直接阅读外国资料,掌握最 新信息,在继续学习英语的同时,又攻读 了俄语、德语、法语、日语、意大利语和 西班牙语 1957 年,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 学院研究所工作,做为新的起点, 他更加刻苦钻研 a.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 素数之和b.每个不小于9的奇数都是三个奇 素数之和 歌德巴赫猜想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猜想歌德巴赫猜想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猜想 ::验证工作:6 = 3 + 3, 8 = 3 + 5, 10 = 5 + 5 = 3 + 7, 12 = 5 + 7, 14 = 7 + 7 = 3 + 11, 16 = 5 + 11, 18 = 5 + 13, ……等等 有人对33×108以内且大过6之偶数一 一进行验算,哥德巴赫猜想(a)都成立 但严格的数学证明至今没有人能够 给出 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朗用一种古 老的筛法证明,得出了一个结论 :每一个比较大的偶数都可以表 示为(9+9)。
布朗筛法的思路是这样的:任一偶数(自然数)可以写为2n,这里n是一个自然 数2n可以表示为n个不同形式的一对自然数之和: 2n =1+(2n-1)=2+(2n-2)=3+(2n-3)=…=n+n再筛去不适合哥德巴赫猜想结论的所有那 些自然数对之后,如果能够证明至少还有 一对自然数未被筛去,例如记其中的一对 为p1和p2,并且p1和p2都是素数,即得 n=p1+p2,这样哥德巴赫猜想就被证明了这种缩小包围圈的办法很管用, 科学家们于是从(9十9)开始, 逐步减少每个数里所含质数因子 的个数,直到最后使每个数里都 是一个质数为止,这样就证明了 哥德巴赫猜想 在陈景润之前,关于偶数可表示 为 s个质数的乘积与t个质数的 乘积之和(简称“s + t”问题) 之进展情况如下: 1920年,挪威的布朗证明了“9 + 9” 1924年,德国的拉特马赫证明了“7 + 7” 1932年,英国的埃斯特曼证明了“6 + 6” 1937年,意大利的蕾西先后证明了“5 + 7”, “4 + 9”, “3 + 15” 1938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5 + 5” 1940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4 + 4”。
1948年,匈牙利的瑞尼证明了“1 + c”,其中c是一很大的自然 数 1956年,中国的王元证明了“3 + 4” 1957年,中国的王元先后证明了 “3 + 3”和“2 + 3” 1962年,中国的潘承洞和苏联的巴尔巴恩证明了“1 + 5”, 中 国的王元证明了“1 + 4” 1965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和小维诺格拉多夫,及意大利的朋比 利证明了“1 + 3 ” 1966年,中国的陈景润证明了 “1+2 ” 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 把陈景润的论文写进数学书中,称为“陈 氏定理”,皇后王冠上的明珠也终于被陈 景润所摘取 北京解放军309医院被称为“痴人”和“怪人”的数字家陈景 润有了一个温暖的家 n灵感(一见钟情)n简洁精炼(直截了当)n精确严谨(没有虚掩)n抓住本质(一针见血)陈景润除攻克这一难题外,又把组合数学 与现代经济管理、尖端技术和人类密切关 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他先 后在国内外报刊上发明了科学论文70余篇 ,并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等 著作 1984年4月27日,陈景润在横过马路时,被 一辆急驶而来的自行车撞倒,后脑着地, 酿成意外的重伤。
雪上加霜,身体本来就 不大好的陈景润,受到了几乎致命的创伤 他从医院里出来,苍白的脸上,有时泛 着让人忧郁的青灰色,不久,终于诱发了 帕金森氏综合症1996年3月19日,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因病长 期住院,经抢救无效逝世,终年63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