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中玉)大学语文(高职版)(第二版)第二十二课 召公谏厉王弭谤.doc
7页教 案 首 页授课时间年 月 日课次时数课型新授课课题(章节、标号和本课的题目)召公谏厉王弭谤教学目标(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两方面说明):一、了解本文通过周厉王压制舆论(“弭谤”)的下场和召公的谏词,说明执政者广开言路、多方听取意见的极端重要性,这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二、把握本文叙述、议论相结合召公的谏词(议论)是全文的重心,可分三层:一、压制舆论的危害;二、广开言路的途径;三、广开言路的益处三、掌握谏词前后叙述周厉王“弭谤”的过程和下场形成因果关系,首尾呼应重点、难点:重点: 把握本文叙述、议论相结合难点:掌握谏词前后叙述周厉王“弭谤”的过程和下场形成因果关系,首尾呼应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讲练综合法、讨论法、实验观察法、模拟法)及教具应用:教学方法:讲授法、讲练综合法、讨论法教具:PPT课件 图片板书设计(主板书标题、层次、图形位置、分栏区个数、副板书位置等):召公谏厉王弭谤厉王 怒 使监谤者 杀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喜 弭谤 不听 三年乃流王于彘 齐威王 善 乃下令 三赏 战胜于朝廷 弭谤 亡 纳谏 兴作业: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后记(经验、不足):教 案 内 容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 示一、导入新课执政者只有广开言路、多方听取意见,天下才能兴旺。
所以有了:战国时,齐相邹忌用妻妾、宾客讨好自己为喻,劝齐威王广开言路,纳谏除弊的故事;有了唐太宗李世民“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预知过,必藉(借)忠臣”的至理名言;有了“以天下之广,岂可独断于一人之虑”的见解今天,我还要为大家引见两位历史人物——召公和周厉王让我们通过《召公谏厉王弭谤》一文走近他们,认识并了解他们对广开言路、多方听取意见的观点二、板书课题 召公谏厉王弭谤(一)简介《国语》《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故事关于国语的作者是谁,自古至今学界多有争论,现在还没有形成定论司马迁最早提到国语的作者是左丘明(左丘明,厥有《国语》),其后班固、刘知几等都认为是左丘明所著,还把国语称为《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但是在晋朝以后,许多学者都怀疑国语不是左丘明所著直到现在,学界仍然争论不休,一般都否认左丘明是国语的作者,但是缺少确凿的证据。
普遍看法是,国语是战国初期一些熟悉各国历史的人,根据当时周朝王室和各诸侯国的史料,经过整理加工汇编而成 国语按照一定顺序分国排列,在内容上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这是国语体例上最大的特点二)时代背景这篇文章选自《国语》的《周语》上篇.《左传》称厉王为"王心戾虐,万民弗忍".在厉王统治时期,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统治者的危机日益严重.《国浯》中有芮良夫论荣夷公专利篇,说荣夷公擅长搜刮财物,残酷欺压百姓,而厉王却偏偏重用"好专利而不知大难"的荣夷公和虢公长父等佞臣,对内封山占水,垄断了山林川泽的一切收益,禁止老百姓采樵,渔猎,断绝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计.对外兴师动众,征伐邻邦,不断加重老百姓的负担,他的倒行逆施,横征暴敛,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朝野上下,危机四伏,民怨沸腾.这自然引起像召公这样有识之士的忧虑.周厉王是西周末年的一个残暴君主他酷爱财货,实行专利政策,想方设法把平民公用的土地山川据为己有这引起了以平民为主体的国人的怨愤他们街谈巷议,指责他是暴君厉王不但没有引起警觉,改弦更张,反而变本加厉地对人民进行迫害,人民几乎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周王朝的第二大贵族、王室重臣的召公,清醒认识到民众的力量,忧虑王朝前途,多次劝谏周厉王重视百姓,发扬先王们敬天保民的思想传统,开张视听,采纳人民意见,制定顺应历史潮流和民众要求的政令法度。
然而周厉王仍不以为然,自行其是终于,酿成了大暴动参加暴动的有普通百姓、手工业奴隶、王宫卫士等,其势迅猛,如狂涛巨澜,不可阻挡这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人民大起义起义的人们把他赶出王宫他仓皇渡过黄河,逃到彘公元前828年死在那里三)题解1、召公:及召穆公,西周人,是周厉王的卿士,也是中国历史上“周召共和”(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厉王被流放)中执政人之一谏:规劝君王、尊长或朋友,使其改正错误和过失弭:消除,阻止谤: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教 案 内 容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 示 2.《召公谏厉王弭谤》简要而生动地记述了召公规劝君王周厉王这个过程全文以召公的谏词为主意思是召公阻止周厉王压制批评四)文中关键词语1.卫巫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天命鬼神,每事必求神问卜而后决到了周代,这种情况已经有所改变,但统治者仍幻想用鬼神来愚弄人民所以“巫”在当时具有特殊的作用韦昭《国语注》说:“以巫有神灵,有谤必知之意思是说,巫能通神,他能觉察到谁是谤者其实,课文中的“卫巫”,已完全变成了厉王的耳目和帮凶,是厉王用来镇压人民的工具。
2.公卿至于列士周代大臣的等级分公、卿、大夫、士四等,而士又分上士、中士和下士,故称“列士”3.献诗当时周王朝及各诸侯国搜集的歌谣和士大夫撰写的诗篇流传到今天的《诗经》就是从周代保留下来的这类诗篇的一部分4.瞽、瞍、蒙他们都是盲人这里也兼指官职《国语•楚语上》:“临事有瞽史之导,宴居有师工之诵史不失书,蒙不失诵,以训御之在先秦文献中,瞽与史,有时合称,有时又分而言之如《国语•周语下》:“吾非瞽史,焉知天道?”古代乐官皆以盲人充任,据说是由于他们的听觉敏锐,善于辨别音律但这几种盲人又略有差别从等级上讲,“瞽”是乐官中的太师(下文“师”是少师,比“太师”级别略低,也是盲人),地位比“瞍”“蒙”高从失明的情况讲,眼睫间有缝隙,内有眼珠而不能见物者叫“瞽”;眼中空洞无眼珠者叫“瞍”;眼中有珠,双睫也能开合,但不能见物者叫“蒙”,有人认为就是现在的青光眼5.百工古代的“百工”有三种用法,一可指各种手工艺者,二可指百官,三可指各种乐工这里,我们认为晋杜预的解释较为确切,即指“各种乐工”,不仅合乎情理,避免了上下文意思重复,而且可通过“乐”字与上文的盲乐官相联系,通过“工”字与下文的“庶人”相联系,在内容上与前后句密切相关。
五)翻译周厉王暴虐无道,老百姓都指责他的暴政召公告诉厉王说:“人民忍受不了这样的暴政了!”厉王发怒了,找来卫国的巫师,派他监视那些指责朝政的人根据卫国巫师的报告,厉王就按照报告把那些指责他的人杀掉了老百姓都不敢说话了,在路上遇见,也只是以眼神示意周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我能制止老百姓的指责议论了,人们再也不敢说什么了召公说:“这是阻塞人们的言论啊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流更严重河流壅塞而崩溃泛滥,伤害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因此,治水的人要挖开水道,使它通畅流淌;治民的人也应开导他们,使他们畅所欲言所以天子处理政事时,让公卿以至列士进献讽谕诗,让盲乐师进献乐曲;让史官进献史籍;让太师进献劝谏的箴言;让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让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让各种乐工进谏,让平民百姓把他们的话传上来;让近臣尽力规劝,让王室成员弥补天子的过失,监察朝政;盲乐师和史官以乐歌、史籍之言教诲天子;让国内元老将这些意见加以归纳整理,然后,由天子斟酌处理这样做事就不致违背情理人民有口,就像土地上有山水,财物用度都从这里出产;又如土地上有高原、洼地、低平之地、水浇之田,衣服、食物也从这里出产人民用嘴发表意见,政事的好坏就列举出来了。
推行好的防止坏的,就能使财用、衣食增多起来老百姓内心考虑的事能说出来,在考虑成熟之后自然就表现在言谈中,怎么能加以堵塞呢?如果堵住了老百姓的嘴,还有多少人会关心政教 案 内 容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 示事呢?”周厉王不听从此以后,老百姓再也不敢说话了过了三年,老百姓就把厉王流放到彘地去了六)学习课文1.结构层次第一段:压制舆论的危害;第二段:广开言路的途径;第三段:广开言路的益处2.学习第一段(1)提问:厉王听到召公“民不堪命”的第一个反应是什么?而后采取了哪些举措?影响或结果如何? “民不堪命矣”一句话,作用有三:其一、反映了周厉王暴政为害所达到的程度;其二、反映了召公劝谏的急迫与艰难;其三、反映了召公比较了解民情重视民意而“王怒”的结果,使人民处境雪上加霜 板书 : 厉王 怒 使监谤者 杀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喜 弭谤 不听 三年乃流王于彘 (2)提问:对于百姓批评议论朝政,厉王的态度如此,举措又如此。
如果我们来一个相反联想,你想到了谁?你是否想到了齐威王?他听到邹忌“王之蔽甚矣”的第一个反应是什么?而后有哪些举措?影响或结果如何? 板书:齐威王 善 乃下令 三赏 战胜于朝廷(3)提问:把齐威王、周厉王对于议论朝政者的态度、举措、影响或结果作一比较,你有何发现?明确:周厉王因拒谏、弭谤、暴虐、阻塞视听而“流王于彘”, 齐威王因广开言路、纳谏改过而“战胜于朝廷”由此我们发现,不是没有人规劝周厉王,而是他的本质决定了最终的结果4)提问:针对这一发现,你又有何联想或敢想?广开言路,倾听民意,尊重民意,否则,会同周厉王一样自食其果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的力量是巨大的,治国的基础是取得民心5)请找出能体现厉王性格特征的词语,说说厉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虐、怒、杀”暴虐凶残、残忍昏庸 (6)正由于厉王的行动,导致国人怎样?(从文中找出原句) 谤王——道路以目 (7)“国人莫敢言”,是国人真的沉默无语,俯首听命了吗? 没有,而是即将“在沉默中爆发”,人民在沉默中孕育着反抗,这是高压下的沉默,是火山喷发前的死寂3.学习第二段(1)召公对厉王弭谤的方法有何批评?(原文) 明确:是障之也。
随后用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来说明堵塞言论的危害性并指出“为水”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导”,“为民”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宣” (2)古代天子听政如何广开言路?教 案 内 容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 示 明确:直接的:①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②瞽献曲,③史献书,④师箴,⑤瞍赋,⑥曚诵,⑦百工谏 间接的:①庶人传语,②近臣尽规,③亲戚补察,④瞽、史教诲,⑤耆、艾修之 (3)结合本段,说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