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护理早期干预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30例临床疗效观察.docx
4页护理早期干预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30例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护理早期干预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30例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观察护理早期干预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观察患者在治疗前后症状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总有效率为83.3%,有有效治疗意义结论:护理早期干预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30例疗效肯定,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关键词】护理;早期干预;康复训练,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肩手综合征是指患者肩关节疼痛及患侧手突然浮肿疼痛,并肩和/或手关节活动受限因疼痛较重并发孪缩,成为康复的阻碍因子该病是脑卒中患者上肢引起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致残的原因之一 肩手综合征出现,延缓了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进程,尤其手功能能力的恢复 目前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仍以口服药物及理疗为主,存在作用效果差,疼痛及肿胀缓解慢 近年来笔者采用护理早期干预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观察对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症状有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1.1 一般资料本组30例患者均来自住院治疗患者;男22例,女8例脑梗死22例,脑出血8例;年龄40岁以下2例;40—60岁18例;51岁以上10例。
年龄最小38岁,最大72岁;平均病程0.5-3个月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按照《脑卒中的康复评定与治疗》[1]中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急性期患侧手背、掌指关节、诸手指明显浮肿第2期患侧手及手指有明显压痛、手部水肿更明显,伴患侧手指挛缩、肌肉萎缩第3期患侧手疼痛、水肿消失,手指畸形、活动能力丧失并排除由心肌梗死或丘脑痛等引起的疼痛2 治疗方法2.1. 护理早期干预治疗:(1)指导良肢位摆放:体位护理又称良肢体摆放,是指患者在卧位时或坐位时躯干及四肢所处的一种良好体位或姿势脑卒中偏瘫患者常用的体位有仰卧位、患者卧位、健侧卧位、坐位一般每隔1--2小时更换体位一次,最好不超过2小时,应尽量多采用患侧卧位,减少仰卧位,鼓励患者早期由卧位向坐位过渡仰卧位:用枕头支撑头部,避免胸椎届曲,肩外展50、内旋50、屈40,将肩胛骨及整个上肢放于衬垫上,防止肩胛骨后倾,肘关节微屈曲,腕和手指轻度伸展,患侧下肢髋及膝关节略屈曲,在膝下置一小枕.大腿外侧至膝关节放置沙袋以防外展,外旋,足底部顶住足版以防足下垂和外翻2)、患侧卧位:是最重要的体位,该体位可以减轻患侧肢体痉挛,瘫痪侧关节、韧带受到一定压力,促进本体感觉的输入,有利于功能恢复,同时有利于自由活动健侧。
健侧卧位:患肩前屈90左右,手平放在枕头上,伸时患侧下肢髋、膝屈曲,放于支持枕上,使髋稍内旋坐位:坐位训练应在患者意识清晰、生命体征平稳、神经体征不再进展时进行坐位有利于躯干的伸展,可有效预防肺部感染,改善心肺功能,预防腰背肌萎缩坐位时患侧上肢置于膝上或前面的小桌上并使腕部保持轻度背伸2)指导家属被动活动:早期应给予上肢各关节被动运动利于维持其良好活动度,在活动时注意在无痛范围引导,适当增加活动范围3)心理疏导护理:脑卒中患者由于肢体瘫痪,失语,反应迟钝,常表现自卑,依赖、焦虑不安、急躁易怒,护士应根据患者的心理表现进行安慰、疏导,使其减轻或消除不良情绪,顺利完成每阶段的康复训练计划4)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偏瘫肩带预防肩关节半脱位的发生以上护理早期干预治疗每天指导护理1 次2.2.康复训练方法:患者采用运动再学习、Bobath等技术为主的康复训练,主要包括(1)运动疗法:是由患侧与健侧配合,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进行,协助病人上肢肩关节前伸、外展、内收、内旋、外旋肘、腕关节屈仲,尺绕侧偏移活动,掌指关节屈伸、握拳等功能主被动训练2)作业疗法:患者坐位平衡达到2级时逐渐从被动运动过渡到主动运动,指导病人用健肢带动患肢通过器具包括磨砂板,木插棍等分别诱导肩、肘、腕、手关节做屈伸运动。
4)日常生活训练:针对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程度,对其技巧性训练进行指导如:练习握笔、写字、穿衣、洗漱、扶拐行走等,以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以上康复训练时间由短到长循序进行,每天训练1 次,每次训练40 分钟,连续训练8周3.1 疗效评价标准:以《偏瘫的现代评价与治疗》【2】疗效判定依据指导评定标准痊愈:患肢疼痛、肿胀等完全消失,关节被动活动度达正常值,Fugl—Meyer上肢关节活动度测评积分及上肢疼痛积分均为24分有效:患肢疼痛明显减轻,被动活动稍有痛感,大部分肿胀消退,关节被动活动度改善明显,Fugl—Meyer上肢关节活动度测评积分及上肢疼痛积分均提高>50%显效:患肢疼痛、肿胀等略减轻,被动活动时疼痛显著,关节被动活动度无明显改善,Fugl—Meyer上肢关节活动度测评积分及上肢疼痛积分均提高25%一50%无效:患肢疼痛、肿胀等改善不明显,关节主动及被动活动仍明显受限,Fugl—Meyer上肢关节活动度测评积分及上肢疼痛积分提高均<25%3.2 治疗结果30例患者经治疗后,痊愈2例占6.6%,有效17例占56.6%,显效8例占26.7%,无效3例占10%, 总有效率90%有有效治疗意义。
4 体会脑卒中患者近年来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脑卒中后引起的肩手综合征是上肢最常见的并发症,肩手综合征又称为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其最大特点是疼痛后导致肩、肘、腕关节各关节活动度显著降低,直接影响患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体健康,若本病未能及时处理或改善,最终关节功能会完全丧失,对以后治疗造 成了严重不利影响临床上主要采用常规药物及康复训练治 疗,但治疗效果多不理想,分析其原因可能与肩手综合征的病 变常见于卒中后1 ~3 个月发病,在早期未进行有效预防,若未获得及时救治将导致手、腕、肩运动功能的丧失,同时也是肩手综合征临床康复治疗的重点、难点及时诊断并给予正确治疗是保障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及降低手指、肩永久性畸形的关键因素[3]而且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大多经单纯康复训练无法获得满意疗效,提示需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应加用其他辅助治疗措施包括早期护理干预指导预防从而达到理想效果良肢位是近年来用于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方法,有效对抗或防止机体痉挛,使已经发生痉挛的肌肉尽早分离并提供低负荷伸展体位使其处于拉长状态,能够总之,护理早期干预配合康复训练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既改善了而且可以减少局部组织充血、加快水肿消散、降低疼痛及肿胀、改善关节活动度力。
并且疗效满意,适宜于临床推广应用参考文献:[1]缪鸿石,朱镛连.脑卒中的康复评定与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149—150[2]苏克红,赵勇.中药泡洗、针灸、推拿联合治疗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 的疗效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5,7(11):98-99[3]邹颋,王彤,顾迅,等.老年脑卒中患者早期综合康复训练的疗效[J].江苏医药,2012,38(10):1185-1187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