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诗歌翻译中的审美移情与艺术生成.pdf

5页
  • 卖家[上传人]:油条
  • 文档编号:12818794
  • 上传时间:2017-09-04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337.24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诗歌翻译中的审美移情与艺术生成 李晓红 提要: “移情”是一种审美常态诗的妙处往往都从移情作用得来,诗人常常通过移情把 自己的情丝外射到审美对象中去诗歌翻译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能否恰如其分地 把原作中的诗情化为另一种语言,在目的语读者中引起相似的审美和情感效果 关键词: 诗歌翻译 移情 艺术生成 作者李晓红,女,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杭州 311231) 一、审美移情的哲学基础 “移情”是一种审美常态,在审美过程中,当人们全 神贯注地观察、欣赏某一事物时,由于情感和想象的强 烈作用,往往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赋予对象,从而达到物 我一体的境地19世纪法国著名女作家乔治·桑在 《印象和回忆》中说:“我有时逃开自我,俨然变成一颗 植物,我觉得自己是草,是飞鸟,是树顶,是云,是流水, 是天地相接的那一条横线,觉得自己是这种颜色或是 那种形体,瞬息万变,去来无碍①中国古诗词中,“移 情”的用法比比皆是,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 心”,秦观的“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谢灵 运的“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等,荷马史诗中也有 “那块无耻的石头又滚下平原”等句子,但这种把人类 的情感转移到自然界的事物上去的文学笔法最初只是 被当作一种修辞手段被解释为比喻、象征、拟人、隐 喻等。

      “移情”最初是个美学、心理学概念,由德国的罗伯 特·费肖尔(Robert Vischer)在《论视觉的形式感》中 提出,德语表述为“Einfuhlung”,费肖尔认为看一朵花 时,“我就缩小我自己,自己的轮廓缩小到能装进花 里”后来美国心理学家铁钦纳(E.B.Tichener)用 “empathy”来转译,意思是“把我的情感移到物里去分 享物的生命”②,汉语称之为“移情” 最早对“移情”进行系统阐释的是德国美学家、心 理学家立普斯(Theoelor Lipps),他在《移情作用、内摹 仿和器官感觉》一文中说:“移情作用就是这里所确定 的一种事实:对象就是我自己根据这个标志,我的这 种自我就是对象;也就是说,自我和对象的对立消失 了,或则说,并不会存在④在《空间美学》一书中,立 普斯用希腊建筑中的“道芮式”石柱来进一步阐释自己 的移情理论这种“道芮式”的大理石石柱下粗上细, 上有凹凸形槽纹,它们本是一堆无生命的物质,但是, 当人们观照这些石柱时,却分明能感觉到它们仿佛从 地面耸立而起,昂然挺立,显得充满生气和力量,立普 斯说:“这个道芮式石柱的凝成整体和耸立上腾的充满 ①转引自朱光潜:《朱光潜美学论文选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79页。

      ②朱光潜:《西方美学史》(第二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第589~590页 ⑧蒋孔阳:《十九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德国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606页 一95— 浙江学刊 2010年第4期 力量的姿态对于我是可喜的,正如我所回想到的自己 或旁人在类似情况下类似姿态对我是可喜的一样,我 对这个道芮式石柱的这种镇定自持或发挥一种内在生 气的模样起同情,因为我在这种模样里再认识到自己 的一种符合自然的使我愉快的仪表所以一切来自空 间形式的喜悦一一我们还可以补充说,一切审美的喜 悦——都是一种令人愉快的同情感①移情理论揭示 了艺术思维和审美活动中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因此朱 光潜把立普斯称为美学上的达尔文 移情理论的代表人物还有伏尔盖特(Tohannes Immanuel Volkelt)、谷鲁斯(Karl Gross)、巴希(V Basch)、沃林格(wilhelm Worringer)、浮龙·李(Ver— non Lee)等立普斯的“移情”说强调主体情感的外射 而使对象人格化,而中国的“移情”说则基于“天人合 一”的古老思想模式,突出“心物交融”,即心与物互为 条件而相互生发,形成主客体同构的关系。

      朱光潜对 此做了一段精彩的描述:“在聚精会神的观照中,我的 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有时物的情趣随我的情趣 而定,例如自己在欢喜时,大地山河随着扬眉带笑,自 己悲伤时,风云花鸟随着黯淡愁苦惜别时蜡烛可以 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有时我的情趣也随着物 的姿态而定,例如睹鱼跃鹜飞而欣然自得,对高峰大海 而肃然起敬,心情浊劣时对修竹清泉即洗刷净尽,意绪 颓唐时读《刺客传》或听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便觉得 慷慨淋漓物我交感,人的生命和宇宙的生命互相回 还震荡,全赖移情作用④ “移情”的哲学基础是人类的同情心和同理心人 是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面对世界和从事实践的,人类 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各种价值尺度,如真、善、美、 假、恶、丑等标准对各个民族都具有普遍适用性,正是 基于这人类的共性,移情才成为可能例如,我们会把 大海与博大、寒冷与悲惨、登高与发奋联系起来,因此 当“东临碣石,以观东海”(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 海》)、“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鹊鹤 楼》)的意象在我们脑海里浮现的时候,我们马上就能 联想到胸怀博大和积极向上的气质.感同身受地领会 作品的意蕴 人类思维的超时空特性同样决定了移情的可行性 和必要性,从空间上讲,世界上同时并存着许多民族, ① ② ③ ④ ⑤ 客观世界投映在各个民族大脑中的视野总有重叠的域 界,如同中美通讯卫星可以同时覆盖同一块地方一样, 又好比全球人民拥有同一个太阳和月亮一样,译者完 全可以发挥移情在时空中穿梭,去重现、构造、感受和 再现原著的审美底蕴文化内涵。

      例如,《离骚》是公元 前三百多年中国诗人屈原写的一首抒情长诗,当代译 者在翻译《离骚》时,必须跨越二千三百多年和地理上 相隔两大洲的时空差距,通晓当时屈原所处的社会政 治矛盾以及在更广阔的领域中了解中华民族文化、心 理素质和传统的审美价值观,审慎地、反复地进行艰苦 的移情感受,才能体验或领悟《离骚》那种幽远高洁的 意境和波澜壮阔的气势之美 二、诗歌翻译中的审美移情 贺麟认为,心同理同之处才是人类的真实本性和 文化创造的真正源泉,而心同理同之处才是人类可以 相同、翻译之处,即可用无限多的语言去发挥表达 之处③ 诗歌翻译不仅仅是技术性的语言外形的变易,更 是译者心灵的积极参与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一个 重要方面,文学翻译是艺术化的翻译,是译者对原作的 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的审美把握,是用另一种文化语 言恰如其分地完整地再现原作的艺术形象和艺术风 格,使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相同的启发、感动和美的享 受④译文是对原作生命的延续、繁衍或再生 所谓诗歌翻译中的审美移情,就是译者透过原作 的语言外壳,深刻体验作者的艺术创作和心理过程,把 握原作的精神实质,在主动的对话和平等的欣赏中如 实地感受、领悟和理解目的语文化,同时在自己的思想 感情和生活体验中找到最合适的印证,然后运用适合 于原作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疑地 再现出来。

      这样的翻译过程是把译者和原作者合二为 一,好像“原作者在用另外一国文字写自己的作品”⑨ 诗歌是一种以抒情为主的文学样式,是“含情的文 字”,《毛诗序》强调诗歌是情感的产物:“情动于中而 形于言钟嵘《诗品·总论》开宗明义地指出:“气之动 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照烛三才,辉丽 万有;灵祗待之以致飨,幽微籍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第二版),第594页 朱光潜:《朱光潜美学论文选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77页 柯飞:《关于翻译的哲学思考》,《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4期 许均:《翻译学概论》,译林出版社,2009年,第249页 谢天振:《文学翻译:一种跨文化的创造性叛逆》,转引自许均:《翻译思考录》,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07—208页 一96~ 诗歌翻译中的审美移情与艺术生成 神,莫近乎诗谢榛在《四溟诗话》中写道:“景乃诗之 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①华兹华斯认为“诗是强 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情”是一个审美范畴,是文化心 理中最活跃的因素,我们在诗歌翻译中千万不能忽略 “情”刘勰把“情”比作文章的“经”,“言辞”比作文理 的“纬”(《文心雕龙·情采》):“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 之纬。

      ②因此诗歌翻译者要把传“情”和达“意”视为同 等重要,如经纬之不可分此外,在伴随着鲜明文化色 彩或文化内涵的辞理时,“情”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形态, 翻译时,我们必须移情而译,不能弃情不顾 例如: 葛之覃兮,施于山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 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葛覃》) The vines outspread and trail In the midst of the vale. Their leaves grow lush and sprout; Yellow birds fly about And perch on leafy trees. 0 how their twitters please!(Tr.by许渊冲④) 译文声情并茂,许渊冲在译文中每两句押尾韵,改 变了原来的韵律形式,把声律问题同意象传写联系起 来,足见译者主体情感的投入:以outspread表“覃”(长 度),以trail表示“施”(蔓延),以lush and sprout表示 “萋萋”,灌木增加了leafy修饰语,以twitter的复数形 式twitters来表达迭字“喈喈”,字斟句酌多有造化之 功,诚如刘勰所言:“声画妍蚩,寄在吟咏,滋味流于下 句,气力穷于和韵。

      ④ 许多译界大师在从事翻译时无不情动于衷,情溢 笔端,在谈论他们自身的翻译创作经验时,很多翻译大 家都有类似“移情”的体验,郭沫若曾经说过:“译雪莱 的诗,是要我成为雪莱,是要使雪莱成为我自己…… 我爱雪莱,我能感听到他的心声,我能和他共鸣,我和 他结婚了——我和他合二为一了⑤菲茨杰拉德在 翻译《鲁拜集》时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情感,五易其稿, “好像在冥想静思中从如丝如缕的文字与音韵里面捕 捉到异国诗人在另一时空里飘渺的私语,触到了他的 灵魂”⑥ 三、审美移情与艺术生成 翻译艺术生成的本质在于将内省的理解内涵转化 为外显的直观形式,为原作找到最佳的艺术表现形式, 否则他在全部翻译过程中所获得的关于原作的情感和 意蕴都将因无以显其形而付诸东流,他的审美体验也 将成为无益徒劳,因此,翻译审美再现需要将主体经过 加工的审美经验物态化,否则就无法进入译作读者的 审美知觉领域因此,刘宓庆提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 应该在可译性限度内,充分保留原作的概念内容、行文 形式体式、形象描写手段和风格要素 1.挑选作者和文本 情感对外界刺激信息具有选择性,不是任何一种 欣赏对象的审美属性都能毫无障碍地被欣赏主体即译 者所吸收。

      同样是梅花,林和靖看到的是隐逸与孤寂 之美:“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陆游看到 的是孤高和劲节之美:“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 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情感对刺激信息的选择使 得表象和情感建立了联系,情感渗入了表象 有鉴于此,译者应该首先挑选自己熟悉和喜爱的 作者和文本,以求译文和原作之间最大限度的契合 在描述译者和作者的关系时,劳伦斯·韦努蒂引入了 一个意大利词汇“和谐”(Simpatico),“simpatico”通常 指“易相处的”或“志趣相投的”,但劳伦斯·韦努蒂借 用“simpatico”试图表达“拥有潜在的同感”(possessing an underlying sympathy),译者不应只是和作者合得 来,或只是觉得他讨人喜欢,两人之间还应有一种身份 的认同⑧这样的译文才是作者心理和意义的透明表 达,翻译是一种相遇,译者与文本之间应该有一种前定 般的“缘分” 1684年,罗斯康芒伯爵Wentworth Dillo在其《译 诗评论》中建议译者:⑨ Chuse an Author as you can chuse a Friend; United by this Sympathetick Bond, You grow Familiar,Intim。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