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传播实现过程的矛盾及原因分析马克思主义论文.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wd****9
  • 文档编号:312691142
  • 上传时间:2022-06-1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3.50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传播实现过程的矛盾及原因分析_马克思主义论文   [论文摘要]大众传播媒介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面对的现实条件,而这种传播却具有来自媒介、理论以及对象的各种矛盾分析矛盾产生的原因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众传播;原因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西方到东方、从十九世纪到当今社会,其传播过程和传播形式是跨国家、跨语言、跨文化、跨种族、跨民族、跨时代的在理论传播过程中有些问题的存在由来已久至今尚待解决,有些状况的出现似曾相识却又模糊不清有些情况的原因错综复杂需要抽丝剥茧等等.但时逾百年的历程却始终印证着该理论先进性和革命性之时,再次把我们的目光吸引过来自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的一个半世纪的理论传播成为我们最好的调研对象,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无论经历怎样的路径建设和载体挖掘都可能会涉及以下问题群的探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正在遭遇的状况是怎样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众化传播中遭遇的挑战   传播即分享.是与他人建立共同的意识如果将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加以结合,所谓的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在以网络化、信息化为时代特点的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传播的过程学术界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大众传播的传播者具有组织性、目的性;传播对象(受众)具有跨阶层、跨群体的广泛性;传播信息具有商品性、文化性;传播技术具有可复制性、产业性等特点表征与此相适应的是大众传播的功能属性也是十分丰富的不同传播学者对于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归纳也不尽相同,但基本包括以下几方面:政治功能(环境监视、社会协调、遗产传承)、一般社会功能(社会控制、规范传递、娱乐功能)、经济功能(收集和解释信息、开创经济行为)大众传播的的上述理论特质势必成为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能否实现以及如何实现的探讨必须涉及的问题,换言之满足了大众传播功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才有可能实现大众化据此而言的问题就是这种满足大众传播特点和功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如何实现?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问题上如何面对大众化、简单化和庸俗化的界定,如何理解理论的学术形态和民间样貌的矛盾   从历史视角分析.一个来源于十九世纪欧洲的社会发展理论能够在历经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中国引发共鸣并产生翻天覆地的历史变革并不是偶然的而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满足了中国革命的理论需求。

      也满足了经历过几近亡国灭种的历史惨痛的中国人民争取独立和解放这一深层次的精神需求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对革命,这一理论包含热情,但这种热情并非来自对于革命和政权本身而是来自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刻忧虑这种精神的契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得以实现的内在依据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所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渭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实践性和现实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可行性加之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从陈独秀、李大钊到毛泽东、王稼祥、邓小平等一代又一代革命家、理论家始终都在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不断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中国特点那么.关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传播遭遇又是什么呢?如果带着真正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思考这一问题.就会发现对大众传播体系和过程的适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而言不仅是客观的,而且是艰难的,与革命战争年代国人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遍热情相比.似乎理论正在经历“冷遇”.这种情况究竟是理论本身的问题还是大众传播时代到来后所有理论形态的共同结局?   以代表当代中国未来发展的大学生群体为例,一项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认为最感兴趣、最有价值、学习最用心的是方法技能类课程,其次是与专业相关的应用型课程,而不是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类的课程排名最后;在问及大学生最愿意接受的教育内容时。

      在列出的政治理论、集体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思想、形势政策、中华民族传统道德、革命传统、法制、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美育、人文知识、心理健康、毕业与就业指导共12类内容中,选革命传统的占5.03%,列倒数第一;选政治理论的占8.32%,列倒数第二;选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的占8.91%,列倒数第三;选集体主义思想的占11.39%,列倒数第四类似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众传播时代遭遇到一次影响深远的形态革命,实现二者的体系对话是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议题探索适应大众传播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呈现形态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务之急那么,大众传播背景中马克思主义理论遭遇的矛盾和失衡是由哪些原因促成的呢?很明显,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是具有基础意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出现传播矛盾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在作为理论传播以前,并不是为了理论而创立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伟人怀着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工人生存状态的深刻忧虑以及对基于这种制度的发展而带来的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注,从现实的问题出发确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价值在面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罪恶时说:“资本来到人间。

      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原来的货币占有者作为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占有者作为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在面对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异化和压迫时说:“在彼岸世界的真理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就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就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就变成对政治的批判”,从而“推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在例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文章中,甚至在跨越民族、跨越文化的关注亚洲革命过程中产生的《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波斯和中国》、《鸦片贸易史》、《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等著作中,都可以真切的领略革命导师的文采、激情、深思、智慧那么,为什么在大众传播环境中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就会遭遇一系列的矛盾呢?如果仅从理论原初时的文化渊源以及与中国文化的差异而言的分析原因,即使不能说这种分析是肤浅的,至少也可以被认为是缺乏对大众传播的系统了解,因为一个比较普遍的观点会支持“差异构成吸引”的逻辑。

      特别是历史上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国家革命的危局中选择信仰、传播、实践和发展这一理论的时候,上述的差异早已存在而且较之现在更为严重,事实上,那次传播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并且即使今天也仍然在继续可见,造成矛盾的原因应该在更深层面的思考之中   第一在经济技术时代的现实背景下任何以理论形态存在的精神产品的大众传播能力都在面临挑战   由于思想不会直接创造任何东西.所以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平衡点也是不断变化的动态平衡当前,由经济增长浪潮推动和滋生的片面发展、消费中心主义的事实.正如美国学者大卫-雷·格里芬在《后现代精神》一书中描述的那样:经济的增长可以治愈贫穷、失业、债务、通货膨胀、赤字、污染、匮乏、人口爆炸、犯罪、离婚和吸毒简言之,经济增长既是灵丹妙药.又是至高至善这种思潮对中国的影响除了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伤害以外,还衍生出对社会对人文素养的蔑视和“边缘化”在倡导科学发展的当今社会,深刻理解人文学科的意义和价值是能否真正实现科学发展的精神基础   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形态面临着大众传播时代的挑战   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大众文化的扩张,任何方式的阻止都是无力的,将之作为文化环境的分析、关注和利用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必须面对的问题,而承担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命的主流媒体、学术前沿却存在着许多与此不相协调的地方,如:使用的基本范畴比较陈旧,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

      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在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工作中,许多使用多年的范畴如:集体主义、阶级、政治、政府、社会阶层等仍然停留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理解和阐述,即使增加了新的内涵也仅仅局限于学术界而没有进入广泛的社会生活,宣传语言生硬呆板,缺少亲和力,一些刊物报纸的风格单调、表现手法单一,缺少针对新生代人群的可读性,对大多数受众来说,这些范畴需要更具有传播意义的新的解读因为在宣传效果被弱化的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形象也被曲解得更为保守、缺乏时代感这与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贡献和时代价值是极不适应的   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传播的普遍化与学科话语体系之间的天然矛盾尚需得到更具实质意义的解决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界同所有历史悠久的学科一样始终存在着学科内部的争论,解释权问题就学科归属而言是法学领域的概念,就学科而言,这种争论无可厚非甚至是必要的,但争论不应该出现在具有根本意义的概念解读之中,特别是在例如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样具有深刻影响整个社会精神气质和历史认同的学科中,类似学科解释权的理论争议与分歧进一步加剧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得以实现的障碍,毕竟,一个自身解释无法实现一致的理论在大众传播的时代已经不会在争论中引起持久的关注.只会带来受众对长期争议的麻木和冷漠。

      欧美的社会科学领域也是学派众多、争论不断,但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精神的核心理论和核心领域是有共识的,对于任何进入实践领域的社会发展理论而言,争论都应该存在范围的界定同时还应该解决政治理论教育和政治宣传之间的矛盾,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制定适应大众传播功能的适用层次,也就是为这一理论的各种社会功能,如:专业理论教育层面、民间大众认同层面、学科争议层面,这时,马克思主义理论才具备被接受和可接受的基本要素   第四大众传播媒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而言具有“双刃剑”的意味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过程而言是理论传播的过程,因此,应该满足良性传播的实现条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哈罗德·拉斯韦尔认为,构成人类传播活动过程按先后顺序排列的五个基本要素是: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了什么效果传播与人类的产生和发展相依伏,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传播活动,因此相应地也会形成各自的传播概念;具体到每一个人,其所处的社会关系网络,实际上就是一张传播之网,传播活动几乎渗透在个人生活的每一个层面,传播为个人提供着社会定位或者说是社会存在的依据 随着传媒多样化、市场化,受众的地位日益上升.一个有效的传播必须要回答的问题不仅是传播了多少,而是接受了多少,受众需求、受众的角色定位、传受关系的建设、大众传播中的人际传播等问题已经成为当代传播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和普遍运用的今天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目标群体已经从书本前、收音机前、电视机前慢慢转移到电脑前尤其是那些精力旺盛、热衷政治、具有参与热情和需求的青年一代这些过程都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必须经历的   在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问题时不仅要有问题意识更要有对理论的诚实毕竟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在面对当今时代日益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历史变迁时,人们同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正是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促使我重读马克思的正是在这个重读马克思的过程中,马克思不断地走近我,我也不断地走近马克思并企望走进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就是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中产生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不断拓展.一个‘鲜活’的马克思正在向我们走来。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局长在2025年全市医疗保障重点工作调度会暨定点医药机构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自查自纠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稿.docx 2025年春教体系统安全工作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4年度街道机关支部党组织书记述职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2025年干部谈心谈话内容范文.docx 主管发改部门党组书记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学习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交流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纪委书记2025年全面从严治党的研讨材料范文.docx 2025年春季防汛防旱工作部署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5年村“三资”管理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村“两委”2025年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乡镇在全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docx 银行行长在学习2025年一号文件精神专题会上的研讨发言供参考.docx 乡党委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供参考.docx 党组书记、主任在2025年展改革委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领导干部在2025年“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建设年”行动动员部署会议上的讲话范文.docx 关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报告范文.docx 在2025年基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例文.docx 2025年理论学习中心组党风廉政建设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供参考.docx 在理论学习中心组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两篇.docx 党支部2024年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情况报告供参考.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