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基础五行概述.ppt
70页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五行学,中医学哲学基础的主要内容,第一节 精气学说 第二节 阴阳学说 第三节 五行学说 第四节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第三节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行的概念、特性、生克制化乘侮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互关系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本节主要内容: 一、五行的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五行的概念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特性 (三)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中的“五”,指由宇宙本原之气分化的构成宇宙万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若从其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五行已超越了其物质性的概念,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五行最初的涵义与“五材”有关,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或基本元素《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五行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尚书·周书·洪范》说: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此时的五行,已从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物质中抽象出来,上升为哲学的理性概念二)五行特性 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直观观察和朴素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性概念,是用以识别各种事物的五行属性的基本依据 木曰曲直:能屈能伸,生长、升发、畅达 火曰炎上:炎热、上升、光明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刚柔相济,沉降、肃杀、收敛 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木曰曲直——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火曰炎上——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向上等性质或作用 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土爰稼穑——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 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金曰从革——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 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水曰润下——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 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三)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五行学说依据五行各自的特性,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归类,从而构建了五行系统 事物和现象五行归类的方法,主要有取象比类法和推演络绎法两种 依据:五行属性 方法:取象比类法、推演络绎法,取象比类法:“取象”,即是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比类”,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特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
如事物或现象的某一特征与木的特性相类似,则将其归属于木 如肝气的疏泄条达之性与木的特性相类,肝属木其他以此类推推演络绎法: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 例如:已知肝属木(大前提),由于肝合胆、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小前提),因此可推演络绎胆、筋、爪、目皆属于木其他类推肝,木,目,,,,中医学在天人相应思想指导下,以五行为中心,以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人体结构的五脏为基本框架,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按其属性进行归纳,从而将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用以说明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表1-3)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制化与胜复、五行相乘与相侮和五行的母子相及四个方面 (一)五行的相生与相克 (二)五行的制化与胜复 (三)五行的相乘与相侮 (四)五行的母子相及,(一)五行的相生与相克 1.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是指木、火、 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 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相生次序是:木→火→土→金→水→木。
母子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五行相生,实际上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子行的资生、促进和助长木,火,土,金,水,,,,,,2.五行相克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 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 序的间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相克次序是:木→土→水→火→金→木 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五行相克,实为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行的克制和制约木,火,土,金,水,,,,,,(二)五行制化与胜复 1.五行制化 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间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 五行的相生和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事物间的正常协调关系因此,必须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才能维持事物间的平衡协调,促进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 五行制化的规律是:五行中一行亢盛时,必然随之有制约,以防止亢而为害即在相生中有克制,在克制中求发展木,火,土,金,水,,,,,,,,,,,五行制化图中,木以(+)生 火,则火得生为(++);火 以(++)生土,则土得生应 为(+++),但木以(+) 克土,土被克则还有(++); 土以(++)生金,金得生则 应为(+++),但火以(++)克金,则金被克还有(+);金以(+)生水,水得生则为(++),但土以(++)克水,则水实为(0);同时金以(+)克木,则木原(+)之亢盛因被克而复得平也为(0)。
至此,五行中的每一行都发生了变化,但变化的结果在五行系统的整体是(0),即稳定不变+,++,++,+,0,0,2.五行胜复 五行胜复,是指五行中一行亢盛(即胜气),则引起其所不胜(即复气)的报复性制约,从而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和稳定木,火,土,金,水,,,,,,+复气,—,+,—,+胜气,五行胜复,属五行之间按相克规律的自我调节 胜气的出现,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五行中一行的太过,即绝对亢盛;二是由于五行中一行的不足而致其所不胜的相对偏盛 复气则是因为胜气的出现而产生,即先出现胜气,而后有复气产生,以对胜气进行“报复”,使胜气复平 复气即胜气的所不胜:若胜气为木,则复气为金;胜气为火,则复气为水;胜气为土,则复气为木;胜气为金,则复气为火;胜气为水,则复气为土五行胜复的规律是:“有胜则复”五行中一行亢盛(包括绝对亢盛或相对亢盛),则按相克次序克制,引起其所不胜(即复气)旺盛,以制约该行的亢盛,使之复归于常 如以木行亢盛为例:木旺克土引起土衰,土衰则制水不及而致水盛,水盛克火而使火衰,火衰则制金不及而致金旺,金旺则克木,使木行亢盛得以平复此处木行偏亢为胜气,而金行旺盛为复气,金行旺盛是对木行亢盛的报复。
余四行的胜复依此类推五行胜复,又称“子复母仇”因五行中的一行亢盛,即为胜气;其所不胜,是为复气,又恰为其所胜之子复气之母受胜气所害,复气制约胜气,为母复仇,故称“子复母仇” 如上述的木行亢盛为胜气,金行旺盛为复气;土为木之所胜,而土之子金能克木,使木行亢盛得以平复,则为子复母仇三)五行相乘与相侮 1.五行相乘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又称“倍克” 相乘次序与相克相同,即木→土→水→火→金→木 相克用于说明正常(生理)情况,相乘用于说明异常(病理)变化火,土,金,水,,,,,,木,,导致五行相乘的原因 1 所不胜过亢,对其所胜过度克制 如“木亢乘土” 2 所胜过弱,其所不胜的克制相对过亢; 如“土虚木乘” 3 既有所不胜过亢,又有所胜过弱 如既有木亢(肝气亢逆),又有土虚(脾气虚弱),出现“肝脾不和”2.五行相侮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五行相侮的次序是: 木→金→火→ 水→土→木木,火,土,金,水,,,,,,导致五行相侮的原因 1 所胜过亢,反向制约其所不胜 如 “木亢侮金” 2 所不胜过弱,受其所胜的反向制约 如 “金虚木侮”。
3 既有所胜过亢,又有所不胜过弱 如既有木亢(肝气亢逆),又有金虚(肺气虚弱),出现“肝火犯肺”五行相乘与相侮的关系 相乘和相侮都是不正常的相克现象 相乘与相侮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发生过度的克制,后者是与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相反方向的克制现象 相乘与相侮的联系是:在发生相乘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侮;发生相侮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乘如 《素问·五运行大论》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四)五行的母子相及 1.母病及子 母病及子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子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 一般规律是:母行虚弱,引起子行亦不足,终致母子两行皆不足 母虚→子虚→母子两虚,2.子病及母 子病及母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影响到其母行,终致子母两行皆异常 一般规律有三: ①子亢→母盛→子母皆盛→“子病犯母”; ②子弱→母虚→子母俱虚; ③子亢→损母→子盛母衰→“子盗母气”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三)指导疾病的诊断 (四)指导疾病的治疗,(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 2. 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 3.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肝属木:木曰曲直,枝叶条达,有升发之性 肝性条达,恶抑郁,有疏泄之功 心属火:火曰炎上,有温热之性 心居膈上,有温煦之功,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脾属土:土性敦厚,生化万物 脾居中焦,化生气血 肺属金:金性清肃,收敛肃杀 肺性清肃,以降为顺 肾属水:水性滋润,下行闭藏 肾有藏精,主水之功,2、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运用五行学说,构建了以五行为中心,内外联系的天人合一的五脏系统。
把人体与外界环境四时、五气、以及饮食五味等相联系为一个整体这种天人合一的五脏系统,体现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说明人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统一3.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1)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之间的资生关系: 木生火:肝藏血以济心,肝之疏泄以助心行血; 火生土:心阳温煦脾土,助脾运化; 土生金:脾气运化,化气以充肺; 金生水:肺之精津下行以滋肾精,肺气肃降以助肾纳气; 水生木:肾藏精以滋养肝血,肾阴资助肝阴以防肝阳上亢2)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之间的制约关系: 水克火:肾水上济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 火克金:心火之阳热,可以抑制肺气清肃太过; 金克木:肺气清肃,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 木克土:如肝气条达,可疏泄脾气之壅滞; 土克水:脾气之运化水液,可防肾水泛滥3)以五行制化说明五脏之间的协调平衡: 五脏之间的生克制化,说明每一脏在功能上因有他脏的资助而不致于虚损,又因有他脏的制约和克制而不致于过亢 本脏之气太盛,则有他脏之气制约;本脏之气虚损,又可由他脏之气补之 如肺(金)气不足,脾(土)可生之;肾(水)气过亢,脾(土)可克之 这种制化关系把五脏紧紧联系成一个整体,从而保证了人体内环境的统一。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1.说明五脏病变的传变规律 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可用五行的乘侮和母子相及规律来阐释 如肝脏有病: 病传至心,为母病及子; 病传至肾,为子病及母; 病传至脾,为乘; 病传至肺,为侮 肝,心,脾,肺,肾,,,,,母病及子,子病及母,乘,侮,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两种 A.母病及子——母脏之病,传及子脏临床上常:先有母脏的证候而后出现子脏的证候 举例:肾阴虚肝阳上亢 母病及子 先肾阴不足 肝肾阴虚,肝阳上亢 耳鸣腰膝酸软遗精 眩晕消瘦肢体麻木手足蠕动等 *注意:①母病及子顺相生方向传变病情轻 ②母病及子多为虚证相生关系的传变,B.子病犯母——子脏之病,传及母脏子盗母气(逆相生方向传变——重)是指病邪从子脏传来侵入属母的脏器,临床上常常先有子脏的证候,而后出现母脏的证候 举例1:“心肝火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