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上游地区工业集聚的测度及比较.doc
8页长江上游地区工业集聚的测度及比较摘 要:作为产业优化配置的重要方式,产业的空间集聚是促进区域经济长期繁荣发展的“驱动器”和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本文利用区位商和产业集聚指数指标,对长江上游各地区36个二位数工业门类的产业集聚现状进行了测度;同时,根据集聚程度的不同将其划分为产业集聚强化、形成和衰退三个部分,并对4个地区进行了比较,得出相应结论关键字:长江上游地区 工业集聚 测度 比较一、引言关于产业集聚(industrial agglomeration),克鲁格曼(1991)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出发提供了较好的解释,他以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假设前提,在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Dixit-Stiglitz,简称D-S模型)垄断竞争模型的基础上,认为产业集聚是由企业的规模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生产要素移动通过市场传导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而Arthur( 1998)假设在递增收益、历史的积累或路径依赖和区位的“锁定”时,认为产业活动可能的结果是产业集聚;波特(2002)又把它称为“簇群( clusters)”,他从竞争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指出其是在某一特定区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还包括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
综合上述观点,本文所研究的产业集聚是基于衡量某一产业在特定地理空间上的集聚,侧重于考察某个产业的区域分布与工业整体区域分布的对比,展示和描述产业的空间分布态势;从而反映产业的地方专业化程度和发展水平,体现其集聚能力和趋势作为产业优化配置的重要方式,产业的空间集聚不仅可以产生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经济;而且,随着知识溢出和技术扩散的发生,还能够促进该区域内的学习和创新过程不难看出,产业集聚是促进区域经济长期繁荣发展的“驱动器”和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对产业集聚的研究既要注重其形成机理、演变特征和理论部分,也要加强对某一特定区域产业集聚的定量分析,这将有助于我们从宏观层面把握该地区的产业现状和发展潜力,从而为区域经济发展、区域产业政策和区域竞争力等现实问题提供必要的决策依据就区域产业集聚定量分析的方法而言,目前经济学文献中比较常用的是基尼系数法,即某一个地区某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占该产业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以及该地区全部就业人数的情况基尼系数(取值在0和1之间)越大,表明集聚值越大,产业在地理上越集中国内外的一些学者都曾采用基尼系数法对一国或某一地区的产业集聚进行过分析:如克鲁格曼(1991)运用此方法计算了美国3位数行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分析了美国制造业的集聚程度;Amiti(1997)计算了EU十国的3位数水平的27个行业的基尼系数及五国65个行业的基尼系数,以检验EU国家在1968-1990年期间的工业是否更为集中;我国学者梁琦( 2003)计算了中国工业的24个行业的基尼系数,分析了产业集聚现象;白重恩等人(2004)在分析中国地方保护主义问题上也采用区位基尼系数作为衡量产业集中度和地方保护主义的指标。
作为分析产业集聚的平均指标,基尼系数在衡量产业空间分布的均衡性上是比较有效的,但也有一些经济学家指出:基尼系数大并不一定表明这一地区存在着产业集聚现象,因为它没有考虑到企业的规模差异(艾尔森、格莱赛,1997);同时,笔者认为在对区域产业集聚的测度中,区位基尼系数并不能对产业集聚的具体程度做出客观、准确的判断除基尼系数法外,产业集聚程度也可以通过区位商(Rosenfeld,1997)和产业集聚指数来测量倪鹏飞等人(2004)运用区位商方法对我国47个城市50多个产业的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了计量,分析了城市竞争力戚晓曜(2004)利用区位商、产业集聚指数和区域基尼系数分析了深圳市宝安区制造业的产业集聚施雯(2006)通过计算区位商对广东省工业各行业的产业集聚进行了实证分析相对于基尼系数而言,区位商能够更好的从区域的角度分析某一产业的地方专业化程度,以反映该产业的集聚能力;产业集聚指数可以从动态的角度考察某一地区某一产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水平,以反映产业的集聚趋势二、研究对象界定与区域产业集聚测度指标选取(一)研究对象的界定按地理上的划分,长江在宜昌以上部分均属于长江上游,因此长江上游地区包括渝、贵、川、云、藏以及湖北、青海的一部分;而本文所研究的长江上游地区仅系重庆、四川、云南和贵州。
该地区是整个西部地区工业最发达的区域,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上述四个地区的工业生产总值累计达到4720.7亿,占到西部地区的49.6%同时,该地区工业体系比较完整,综合配套能力较强,已经基本形成以得天独厚的资源为支撑的独具特色轻工业和初具规模的重工业,其部分产业的集聚雏形也已初显本文所测度的产业系工业门类,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两位数工业共分为39个大类;考虑到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为2002年新增,其它采矿业未列入2000年的统计年鉴中,所以本文只选取了39个大类中的36个进行分析二)区域产业集聚测度指标的选取1、区位商是分析区域产业集聚的规模指标,它是衡量某一产业的某一方面在某一特定区域内的相对集中度其计算公式为:上式中:i表示第i个产业;j表示第j个地区;Xij表示第j个地区的第i产业的产值指标区位商也称为区域规模优势指数,表示该地区该行业的规模在全国的位置区位商越大意味着该地区该产业的地方专业化程度越高,比较优势越明显,集聚能力越强1)当LQij>1,表明该地区该产业具有比较优势,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该产业较强的集聚能力;2)当LQij=1,表明该地区该产业处于均势,该产业的集聚能力并不明显;3)当LQij〈1,表明该地区该产业处于比较劣势,集聚能力弱。
2、产业集聚指数是分析区域产业集聚的动态指标假定考察周期为 [ 0 ,t ],有n个产业m个地区,j地区i产业期初和期末的产值分别为qij0和qijt,用Aijt表示j地区i产业的集聚指数,令:,则考察期内j地区i产业的产业集聚指数为: 其中,Sijt表示考察期内j地区i产业产值的平均增长速度,Sit表示全国i产业产值的平均增长速度1)当Sit≥ 0时,表明i产业在全国仍处于成长阶段,此时如果Aijt ≥ 1,表明i产业向j地区集聚,该产业的发展速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即j地区i产业在全国的比较优势显著;如果0 ≤ Aijt ≤ 1,表示i产业尽管在j地区也在增长,但增长速度低于全国水平;如果Aijt<0,说明j地区的i产业已出现了萎缩2)当Sit<0时,表明i产业在全国出现衰退此时,如果Aijt< 0,表示i产业在j地区仍然在增长,即该产业在j地区存在比较优势;如果Aijt>0,即Sijt小于0,表明i产业在j地区也出现了衰退三)其他说明本文所选择的时间跨度为2000年到2004年,数据均来自于2001年和2005年的《中国统计年鉴》、《重庆统计年鉴》、《四川统计年鉴》、《云南统计年鉴》以及《贵州统计年鉴》;一般而言,对于区位商和产业集聚指数可运用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工业销售收入等来计算,但2005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没列出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考虑到数据的统一性,在本文计算前述指标时均采用各行业的工业产品销售收入。
同时,根据前文所述的区位商和产业集聚指数 2000年到2004年我国所有工业行业均处于成长阶段,即Sit≥ 0,所以,Aijt <0则只是意味着j地区的i产业已出现萎缩的涵义以及具体计算结果,本文把产业集聚程度划分为产业集聚强化、形成和衰退三个部分,并对各地区进行了归类;在此需特别强调的是,本文对于区位商和产业集聚指数均小于1的行业不做讨论,因为该部分产业的地方专业化程度低、发展水平落后,尚不具备集聚能力此外,区域产业集聚的测度指标为相对概念,即只能在特定的时间跨度内衡量该区域某产业的集聚水平三、长江上游地区产业集聚的比较(一)产业集聚强化部分表1:川、渝、云、贵区位商和产业集聚指数都大于1的产业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行业名称LQijAijt行业名称LQijAijt行业名称LQijAijt行业名称LQijAijt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1.62.95黑色金属矿采选业1.551.55黑色金属矿采选业3.451.7煤炭开采和洗选业2.51.12农副食品加工业1.761.38非金属矿采选业1.441.72非金属矿采选业1.861.51非金属矿采选业112.57食品制造业1.121.85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451.17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491.01饮料制造业2.751.18饮料制造业4.991.26专用设备制造业1.294.55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231.19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441.01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21.0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5.191.11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4.371.05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2.421.02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131.29燃气生产和供应业3.083.11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1.621.61燃气生产和供应业3.792.09通用设备制造业1.121.08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621.76专用设备制造业1.261.38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1.451.35燃气生产和供应业2.831.72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281.26资料来源:根据2001年和2005年的《中国统计年鉴》、《重庆统计年鉴》、《四川统计年鉴》、《云南统计年鉴》以及《贵州统计年鉴》有关数据整理计算所得如表1,该部分产业的区位商和产业集聚指数都大于1,已经形成了空间上的集聚,实现了地方专业化生产和规模经济,而且近几年的发展水平已经赶超全国,产业竞争优势凸现。
总的来说,上述产业正处于集聚强化的阶段,应当作为各自地区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的选择领域,“十一五”期间工业发展的重点也理应集中在这些优势行业之中该部分产业在四川的分布最多达到11个,其次是重庆为7个,随后的云贵两地各为6个,如此的空间分布特征也彰显了川渝两地的强大的现实工业优势由于长江上游地区是我国的资源密集带,水、电、气、矿产等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因此资源型产业在该地区的集聚具有其他区域难以企及的比较优势;如四地区共有的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渝云贵地区的非金属矿采选业,渝云地区的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等等,都是在其资源禀赋的基础上形成的集聚程度很强的特色优势产业除了资源型产业外,一些竞争性较强的制造业也在长江上游地区显示出了较强的集聚能力如重庆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已经处于高度集聚的状态,2004年该地区有规模以上汽车、摩托车企业382家,摩托车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出口超过二分之一,摩托车和汽车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29.9%和8.4%;又如四川属饮料制造业的企业达到210个,其2004年工业增加值达到了131.9亿,几乎占到了四川省工业增加总值的10%;再如2004年云贵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工业销售收入分别为196亿和109亿,在各自地区的总值中都占有重要比重,等等。
对于该部分正处于产业集聚强化部分的优势产业而言,各地区应致力于加快技术创新,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产业竞争力,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