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柔软与温情的叹息:赖和小说中孩童形象分析探究.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10706303
  • 上传时间:2021-11-1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8.20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柔软与温情的叹息赖和小说中孩童形象分析探究 庞博在台湾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赖和无疑是一位先行者他的文学作品体裁多样,着眼于底层群众的生存现状,反映了台湾复杂的社会环境,开启了台湾文学的新时代在接受殖民主义、封建主义压榨的当时的台湾,作为文化协会的领导者之一的赖和积极参加社会政治运动,同时意识到“单是政治运动,不能算是完善的补救方法”文学是意识形态的手段,同时文学又是使其崩溃的工具1)面对未觉醒的民族,赖和行医与参加政治运动的同时笔耕不辍,进行文化创作他的作品反映了殖民与封建压迫,同时反思着隐藏在民族问题下的阶级压迫如今现实生活中的孩童,不仅受到整个社会约定俗成的呵护与关照,更有相关组织和法律的特殊保护,可谓温室中的花骨朵而在百年前的台湾旧社会,不必谈儿童教育成长,能否存活下来都尚成问题赖和作品中的儿童更是悲剧的集合,他们多数生来就被置于苦难之中,穿梭在苦难中,任人摆布本论文针对赖和小说作品,对其中的孩童形象进行整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剖析孩童形象的内在意蕴,加深对赖和与当时的台湾社会的理解一、少年儿童形象的表现形态(一)天真的花朵——穿梭在苦难的人间对于孩童的形象描写,赖和更多的是侧重神态和心理而非语言与外貌。

      对于孩童的外貌,赖和甚至不言一语例如《可怜她死了》文中,阿金是全文最核心的人物,而赖和却将最精致、细腻的笔墨留给了富户阿力,而对于阿金,则只有简单的神态描写:“那命薄的阿金,仍是活蹦乱跳地跳来舞去2)不需赘言,仅仅是神态描写,赖和就可写书天真烂漫的孩童形象,而孩童愈是天真烂漫,其悲剧性也愈强赖和的作品《前进》的主角由两个孩童担任,他们穿梭在风雨中孩童的形象并非生活中真实的孩童,而是极为抽象的赖和一改质朴的文风,在文中毫不吝啬地使用修辞和华丽优美的辞藻,使用象征手法,以黑夜比喻台湾当时的社会现状,将文化运动的左翼右翼比作稚嫩的兄弟他们的身世未知,流浪在外的原因未知,但参照赖和笔下的孩童形象,这两个孩童也是天真的、无辜的他们没有生活经验,极容易受到欺侮和迫害在这被黑暗所充塞的地上,有俩个被时代母亲所遗弃的孩童他俩的来历有些不明,不晓得是追慕不返母亲的慈爱,自己走出家来,也是不受后母教训,被逐的前人之子3)对他们慈爱的生母已经不在,他们想要追寻她;后母对他们恶毒,因此不得不踏上征途前进”二字在全文反复出现,营造出宏大的气势,写出了赖和本人的决心和勇气不受后母教训,被逐的前人之子”写出了两个弱小无知的孩童悲惨的命运,暗示当时台湾文化运动萌芽时期就要接受层层考验和种种磨练。

      二)现实的牺牲品——作为工具的存在赖和小说中儿童完全是工具性地存在于家庭和社会生活里一是作为买卖换取金钱的工具,如在《善讼的人的故事》中,想要求林先生向志舍说情的人在哀求时说:“虽赚不到,儿子也须卖来还他,定不连累到先生4)短短一语,透露的却是贫苦人家难保生计走投无路时的底牌——卖掉孩子《可怜她死了》中的阿金被父母卖给阿跨仔官当童养媳,“准夫婿”不幸去世后为了生计不得不去出卖自己的身体,供富户发泄性欲,甚至连妾的名分都没有当孩子阿金变成母亲,还未迎来孩子的出世,就不幸跌入河中殒命那个瞬间阿金已晓得自己是會被淹死的,很记挂着她的阿母,记挂着将要出世的孩子此时天上皎皎的明月一切与吾无关似的仍是展着她的笑脸,放出她的万道金光,照遍沉沉无声的大地,只有河边的秋虫在唧唧地悲鸣着,好像为她唱着挽歌5)赖和将阿金死时的场景写得静谧安详,从孩子到母亲,有着这样悲惨命运的阿金却可以从容赴死从作者描写阿金怀孕后生活比被包养前更加窘迫的情况来看,不难猜测,如果阿金没有溺水,孩子出生后大致也是要迎来被卖掉的命运的无论是赴死还是卖掉孩子,阿金毫无出路,面对的只能是悲剧结局二是延续香火,打发无聊时光的工具赖和笔下的悲剧往往发生在贫苦大众身上,而在《未来的希望》中,阮大舍有很多土地,是不愁生计的。

      在他看来,孩童是自己取乐的工具虽然他原是懦弱的人,虽知道生存下去的是无用的生命,却没有断然舍弃这生的意念,但一面又耐不得这生的寂寞,在这时候自然会希望着未来,期待着后的一代所以到这时期大舍才感到无有儿子的缺憾有一个会瓜瓜地啼哭、哈哈地嬉笑的孩子,寂寞的人生,定会得到很大的安慰6)当第一个孩子出生时,阮大舍的第一反应不是如何治疗孩子的水肿,也没有意识到自己作为父亲的责任他“对于第一次做爸爸的欢喜,已完全失去7)想着可以继续生下一个小孩,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三是为了给成人宣泄不满的工具在《不如意的过年》中,平常不在意社会安宁秩序的查大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官威上街滋事,“随便拉了一个儿童”(8),把孩童吓到啼哭不仅没有安慰,更是打了他一掌,将自己的一腔恨意发泄到无辜的孩童身上赖和在此处写道:“孩子原是弱者,谁都可以任意打他,他是不能抵抗的9)“查大人自己,也觉得这儿童有些冤屈,虽是冤屈,做官的还是官的威严要紧10)最终孩子跪在一边,查大人却去喝酒睡觉统治者的专横与暴政对平民百姓构成了直接压迫,在《一杆称仔》中赖和借助秦得参之口,从叹息中说出“人不像个人,畜生,谁愿意做这是什么事件?活着倒不若死了快乐。

      11)而孩童是无知的,孩童愈是说不出一句话,愈是天真无辜,则愈透露出巡警的无理与残酷在《斗闹热》中,赖和围绕双方儿童的争端和大人的介入,引出了大众对于过去发生的斗闹热的回忆和议论随着故事的展开,我们可发现整个过程只是民众为了争面子的一场闹剧在日本殖民、官府剥削下的大众,被欺侮时不发一语,孩子的矛盾只是他们为了宣泄自己压抑情绪的工具和借口二、孩童形象的成因(一)现实社会的压迫赖和小说中的孩童没有一个拥有幸福的童年,他们穿梭在苦难中,面对的往往都是悲剧的命运和各种形式的压迫殖民者统治者残害群众生命、践踏民众尊严,使得台湾人民维持生存都成困难而那时民智未开,启蒙工作还处于萌芽期,民众即使想要反抗,即使不是徒劳,也是道阻且长的孩童无知且天真,无论是面对统治者还是底层大众,他们都是最弱势的群体,因此被当做工具使用也是当时压抑的社会环境下的必然结果二)赖和的悲悯情怀赖和对孩童的形象构造无一例外,全部是天真的、可爱的、无辜的,这体现了赖和本人的悲悯的人道主义情怀赖恒颜于《我的祖父懒云先生》中言:“他悲天悯人的情怀,不仅表现在他的行医上,在许多的著作上他也为弱者打抱不平受五四运动的洗礼,对民族自觉的重要有相当的认识,因此对民族社会运动,积极的参与,尤其对启迪民智认为是最重要的。

      医者仁心,赖和不仅通过行医来治疗人民肉体上的创伤,给予他们关爱,更用悲悯之心在小说创作中给予他们抚恤赖和直面民族问题,同时批判毫无人性的资本家和警察,批判资本主义税收制度对于民众的压迫与剥夺与同时代位于海峡对岸的鲁迅相比,面对底层群众,赖和更多的是“哀其不幸”,少了许多“怒其不争”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某种意义上讲也有她自己不反抗、向封建制度低头的原因造成,赖和笔下的阿金是完全无辜的,她曾作为一个懵懂的儿童被卖掉,在没有做错任何事的情况下被命运捉弄,最终溺亡赖和没有提到政治组织,她接触不到参与反抗运动的机会;也没有设计让阿金接受教育,因此通过教育自立自强也是不现实的阿金一直是一个无知的天真的孩童、少女,在媒人做媒时,她看似可以回绝,但实际上给阿力哥当性奴是她不得不做的抉择与祥林嫂相比,阿金的悲剧是必然的,是她的命运造成的,更是整个社会造成的赖和对社会的批判是深刻的,对民众的同情是饱含热泪的三、对比鲁迅小说中的儿童形象林瑞明先生说:“身处日本殖民统治的赖和,终其一生未曾见过鲁迅,但深受鲁迅影响赖和生前就已获得“台湾的鲁迅”之称,迄今为止已有大量研究論及赖和与鲁迅的关系对于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贫苦民众,赖和更多的是“哀其不幸”,鲁迅则更多是“怒其不争”。

      这一点从二者对于儿童的书写也可以看出来鲁迅作品中经典的儿童形象有闰土、阿发、双喜,他们淳朴、活泼、善良鲁迅对他们是喜爱的,但也常常显示出“怒其不争”的悲哀《故乡》中闰土孩童时期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开阔的眼界,长大之后面对童年玩伴却唯唯诺诺地叫着“老爷”,神情麻木少言寡语的闰土也是从机敏蓬勃的少年时期成长来的,少时不经世事纯真无瑕,长大了开始害怕“犯上”通过前文对于赖和笔下儿童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得见,赖和笔下的儿童对于自己的悲苦命运是无能为力的,即使想要反抗也无可作为,只能被迫地成为成人的工具,或者在黑暗中毫无希望地前行四、结语贯穿于赖和创作中的那种对侵略者、压迫者、剥削者嫉恶如仇、毫不妥协的反抗精神,和那种对被污辱与被损害的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真挚爱护的悲悯情怀,直接影响了日据时期的台湾一代抗日爱国作家,并深刻地影响直到今天的当代台湾文学界六十年来台湾新文学的主流,正是继承和发扬了赖和创作的胸怀祖国、扎根乡土、关爱人民的现实主义传统,从而结出了丰硕的果实12)赖和笔下对儿童的买卖、压迫,使读者看到了孩童艰难成长过程中遭受到的心理和生理上的迫害与创伤赖和借助孩童这一特殊存在,反思和审视当时的社会,既反映了日据时期孩童的悲惨命运,同时突显著成人世界、尤其是殖民者与统治阶级的丑恶嘴脸。

      注释:(1)卡勒.文学理论[M].李平,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2)施淑.赖和小说集[M].台北:台北洪范书店,1994(3)同上(4)同上(5)施淑.赖和小说集[M].台北:台北洪范书店,1994(6)同上(7)同上(8)同上(9)同上(10)同上(11)同上(12)赖和.赖和作品选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7.参考文献:[1]丁佳蒙.赖和小说中的“鲁迅精神”[D].苏州大学,2010.[2]刘红林.赖和与鲁迅[J].学海,2003(05).[3]顾清.“五四”大旗下的台湾作家赖和[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02).[4]陈兆珍.赖和小说的写作技巧[J].台湾研究集刊,1996(04):70-78.[5]]李欣池.启蒙与彷徨:论赖和的文学创作与左翼思想[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3(03):141-145.[6]姜冰.余华长篇小说中的孩童形象分析[D].济南大学,2015.[7]徐纪阳.赖和:鲁迅的精神镜像——《过客》、《前进》及其周边[J].台湾研究集刊,2010(06):85-92.[8]施淑.赖和小说集[M].台北:台北洪范书店,1994.(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