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国历代文论精选》辅导纲要.doc

27页
  • 卖家[上传人]:大米
  • 文档编号:557034512
  • 上传时间:2024-03-1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20.51KB
  • / 2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课程说明《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与北京大学联合开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起点的本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源远流长,是中国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理论精湛本课的设立,是要使学生在已有的中国古代文学、文学概论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研读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的名著名篇,了解和掌握前人留下的重要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著作,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线索,把握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发展脉络,理解和体会中国古代文论经典作家文学批评、文学理论思想的深刻内涵学习本课,对学生深入阅读鉴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研究中国古代各种文学现象,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对学生解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乃至外国文学作品和现象,也具有间接的借鉴意义;并且对于学生思考和把握当代形态的文学理论和美学,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主要教学内容  选读并讲解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元、明代、清代、近代重要的文论著作、作品,介绍作者的生平、文论著作、文论思想及其理论的内涵、贡献和影响谈谈《中国历代文论精选》的学习方法“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是一门理论课,不是一门知识课,要求掌握的不是文论作品的文字、词汇知识,也不是要求掌握选读作品语言、写作技巧和修辞方式,而是对作品本身所宣扬、主张,甚至所蕴涵、暗示的文学批评理论的领会和领悟。

      这门课程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它的不同的学习方法总的说来,就是要提高学生对古代文论的感悟能力以下几点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大家对古代文论的感悟能力,在此提供给同学们参考:  第一,认真阅读教材《中国古代文论精选》所选录的作品原文,然后思考原文的理论内涵原文读懂了,才能搞清楚全文的意思和作者在文内的涵蕴和文外的寄托要阅读弄懂原文,就要借助教材中原文的注释,教材的“注释”有疏通文字障碍的作用但这门课不是古代汉语课,原文弄懂了,还必须仔细地思考,弄清楚它的理论旨归和蕴涵,并给予它理论的归纳和总结现在,我们有些同学认为,只要熟读教材选录者在每篇作品前的“题解”就行了,不要自己进行理论的归纳和总结,这是不对的题解”只是选录者自己的理解,只可给我们提供参考意见,不能代替我们的理解和领悟  第二,仔细阅读教材的“题解”前面说过,教材的“题解”不能代替学习者对原文的阅读、理解和领悟,但这并不是说,不要阅读“题解”,只是不能完全依赖“题解”而已因为“题解”虽然是别人对文论原文的领悟和理解,但毕竟可以给我们启发和参考,通过对“题解”的阅读,我们可能同意,不同意,或不完全同意它的意见,但你在同意、不同意,或不完全同意的思考、铨定中,就已经提高了你的阅读和领悟的能力。

        第三,广泛阅读当代著名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学者们的理论批评史著作也是我们学习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环节严格讲来,这些学者们的著作,和教材的“题解”一样,也只是他们的理解和领悟,但是它们的作者毕竟是研究多年的学者,在理论研究上有丰富的心得体会,而且,他们著作中的观点,往往不仅是他们个人研究的成果,也常常是这门学科历年,甚或是历代学者们集体研究成果的总结和积淀,最有值得我们参考的价值同时,通过对他们著作的研读,也可以学习领会他们的研究方法,为我们找到足资借鉴的学习门径因此,建议大家应该选读一两种文学理论批评史的著作(当然多多益善),从中汲取对我们学习有用的知识和方法  第四,积极参加这门课程的网上教学活动就“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这门课程来说,网上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教材选录的作品的解说,有助于学生们对原文的理解二是提供有针对性的练习自测题,巩固对学习内容的掌握三是提供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扩展和积累知识四是进行网上的讨论答疑活动,使学生的疑难问题能得到及时的解决五是尽可能提供一些对学生有用的学习方法最后一点,就是认真做好作业与练习平时作业、期末复习指导中的自测题、复习题是教师根据和针对教学内容所出的练习题,做好这些练习题,也就巩固和复习了所学习的教学内容,熟悉了今后期末考试的形式、题目样式及所占的分数比例,可以加强我们学习和复习的针对性。

      各人有各人的不同学习方法,不过,认真阅读教材,认真做好作业练习,广泛阅读有关著作,积极参加网上的教学活动,以提高自己对本学科理论的感悟能力是学习“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这门课程的不二法门!重点内容第一部分:先秦文论  先秦文论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源头,具有重要的地位儒道两家的大师们关涉到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的言论,被后人引入到文学理论批评里,对后代文学理论批评产生极大的影响关于先秦文论,我们今天重点讲《论语》和《庄子》的文论下面几个问题同学们应该注意掌握  一.怎样理解《论语》的“兴、观、群、怨”说?  “兴、观、群、怨”是《论语·阳货》里提出来的:“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二.孔子文艺思想对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积极影响  可以从两方面来谈  (一)孔子特别强调文艺的致于实际的作用例如,孔子主张文学艺术与道德修养有密切关系,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就是说,诗和乐等文艺形式可以培养提高人的道德品质;再如,孔子还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外交服务,认为文艺可以帮助人处理政事、在外交场合维护国家利益;另外,孔子还特别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提出诗的“兴观群怨”说,主张诗歌对社会政治、现实生活有美感、认识、和谐和批判的作用  (二)孔子提倡“文质论”《论语·雍也》篇说:“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主张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另外,孔子还反对郑声,提倡雅乐  综上所述,孔子的主张就是文学艺术的内容要教化社会人伦,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反映社会政治,批判社会黑暗,文以致用,文要适用;形式上,则要求用完美的形式来表达正确的思想内容,美感而醇正,质朴而雅正中国文学史上的“文以载道”、“文以明道”的文道观,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判现实的文学观,都是与孔子的文艺思想密切相关的孔子的这些文艺观点正培养并形成了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的传统,应该说,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主流是积极的。

      当然,孔子有时过分强调了文学的政治的、教化的作用,而有忽略它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作用的倾向,这又必然扭曲了文学艺术的本体内涵  三.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尽善尽美”说  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主要是指《论语·八佾》中的一句话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中提出的“尽善尽美”就是说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孔子为什么说《韶》是“尽美矣,又尽善也”呢?历代经学家中有一种解释,因为《韶》乐是舜乐,舜有圣德,是受禅让(不用武力)而得天下,故“尽善尽美”;《武》乐是周武王乐,武王是以武力征伐取天下,孔子反对用武,故认为《武》乐“尽善”而不“尽美”  但到底什么样才叫“尽善尽美”呢?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还说过的另一句话,就是《论语·为政》篇的“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言其和也从音乐上讲,中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也即儒家传统雅乐的主要美学特征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要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总之, “尽善尽美”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怎样才能做到“尽善尽美”呢?也就是要做到孔子所说的“思无邪”,即要求文学艺术作品有“中和”之美!  四.《庄子》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论的重要贡献虚静”说、“物化”说、“得意忘言”说)  (一) 为了进入创作状态,对于创作主体,《庄子》提出了主体必须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  “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 “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就是 “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虚静”的认识论体现了中国古代思维方式上的重要特点,即注重内心的体察领悟,不注重思辨型的理论探索它揭示出了审美和文艺创作中主体心灵的超功利特点《庄子》的“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的“虚静”说的影响。

        (二)对于创作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庄子》提出了“物化”说  庄子的“物化”说是与他的“虚静”说联系的庄子认为 “虚静” 是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从创作主体来说,必须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这是能否创作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而从创作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必须要达到“物化”的状态什么是“物化”呢?在庄子看来,进入虚静状态之后,人抛弃了一切干扰和心理负担,就会忘掉一切,甚至忘了自己,不再受自己感觉器官的束缚和局限,而达到认识上的“大明”作为创作者来说,主体的人也似乎不存在了,主体的“自然”(天)和客体的“自然”(天)合而为一,这就是进入了“物化”的境界,这就叫做“以天合天”处在这样状态下的创作自然是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了  (三)从创作方法角度而言,《庄子》提出了“得意忘言”说  “得意忘言”是庄子对言义(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看法《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提出了所谓“得意忘言”说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他说:“语之所贵者,意也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天道》)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有明显的局限性。

      不过庄子的以言不尽意为根据的“得意忘言”说对文艺创作却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两汉文论  两汉文论文论的重要之处是司马迁的文艺理论批评司马迁提出了“怨”与直谏精神、“发愤著书”说和“直录”的原则另外,《毛诗序》对文学理论批评也提出了一些合理的理论关于两汉文论,我们今天重点讲司马迁的文论,也涉及到《毛诗序》的一些文学理论批评观点两汉文论我们讲下面几个问题  一.结合《史记》的内容看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司马迁在著名的《报任少卿书》一文中说:“西伯幽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髌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