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类博物馆类建筑案例参观报告分析.docx
6页博物馆参观报告班级:建筑 1112 姓名:吴青青 学号:1120101229上海博物馆一 .外部形体上海博物馆位于上海市人民广场中轴线南部,与市政府大厦遥遥相对该馆整体造型是方体基座与圆形出挑相结合的建筑造型,远远望去,上圆下方,具有中国“天圆地方”的寓意建筑颜色为灰黄色,外表皮材质为花岗石墙面,古朴厚重地下两层,地上是五层,两侧基本对称建筑上方弯弯圆圆像耳朵的仿似可以提起来的造型,和青铜鼎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整个建筑物造型体现出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和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非常适合博物馆的主题二.场地及出入口分析博物馆北面为人民大道,入口处在正北侧,与马路对面的市政府遥遥相对,入口设在此处的原因还有地铁站的原因,东北侧的地铁站有 1 号线 2 号线 8 号线等多条地铁,作为换乘站,不仅交通便利也带来大量人流入口广场处有喷泉景观出口处则在正南,正南是延安东路,往来车辆川流不息,因而停车场也设在馆的南部由于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每日从世界各地前来参观博物馆的人络绎不绝,再加上馆址在人流量大、交通便捷的人民广场,因而博物馆的人流量非常大,队伍常常从主入口一直排到馆的侧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博物馆将南侧的出口处也兼做入口。
如此,该馆便有南北两个入口,以及南侧一个出口如图所示三.流线及功能分析参观者无论从哪个入口进入,在门厅都会看到从底层贯穿到顶层的巨大厅堂,顶部是透明的球形玻璃,天光从顶部射入室内,使得整个厅堂明亮开阔厅堂的主要作用是垂直交通和集散人流厅堂的两侧为垂直交通,一侧楼梯一侧电梯楼梯的造型如剪刀般具有雕塑美感梯子是垂直交通之间的联系,上下楼梯时可以看见厅堂内来往的人,感受顶部投下来的光商品区面向延安东路在出入口旁边,纪念品销售区也兼做出口,供参观完毕的人选购,商品区也可直接对外开放依据参观后对空间的印象,将大致功能与流线画出如上一页图所示四.展厅空间分析各层的各个展厅便围着这个厅堂四周布置,展厅之间是并联式的五.外部环境营造博物馆位于人民广场,周围花草鲜美,绿植丰富,通过景观营造出各种开放或较封闭的场所供人休憩或锻炼,广场宽阔整洁,喷泉景观增添乐趣,优美的城市景象尽收眼底六.一点疑问和思考博物馆给我的整体感觉都很高端大气上档次,只是在每个楼梯口都设有销售柜台,我觉得这样不仅造成楼梯口人流滞留,也干扰了参战情绪,使得参展情绪不连续外滩美术馆一.建筑简介外滩美术馆位于北京东路和虎丘路的交界处,属于亚洲文会旧址,执掌修缮和设计规划任务的是曾主持柏林“博物馆岛” 的英国建筑师 David Chipperfield。
为了尊重与传续历史建筑承载的文化遗产,在其原有文化机构的定位之上注入当代艺术的精神,将其设计成美术馆亚洲文会大楼原建筑设计为英商公和洋行,为了突出欧洲西方建筑形式与上海本土相协调,在设计中采用了中国传统的装饰与风格,形成独具价值的混合风格为了尽可能的保护盒展现这栋建筑,建筑师在立面上采用了 1932 年建成时的原貌为依据进行修复该博物馆处在黄浦江与苏州河的交汇之处的外滩源片区,是中国最早的博物馆之一设计风格属于极简主义二.功能及流线分析由于其为改建建筑,故其限定条件很多,创作弹性不是很大外滩美术馆参观下来对其交通流线可以用“垂直交通”四个字概括该建筑外形可以视为狭高的长方体,四个大展区用楼梯连接,看完一个展区走一段楼梯其主入口并不显眼,英式风格高贵冷艳一进去是一个不大的大厅,大厅左侧是垂直电梯和包裹寄存处,右侧是楼梯如若参观,便要穿过这个大厅往内走几步去服务问询台买票也因而在大厅出有一名工作人员管理因其展品少,受众面小而且需要门票,所以人流量不是很大正式参观从二楼开始,每层的一层大厅对应处皆为大厅,大厅的小落地窗可供游客休憩观赏远处的城市景色顶层为消费区,供游客休息,休息区分室内和室外,室内可以边看下面的展览边和咖啡,室外的露天阳台,可以吹风晒太阳,老房子很有情调,风景非常优美,人感觉神清气爽。
建筑总共六层,最上面的三层用通高连接,使其看上去是一个整体,四楼的人能看到三楼的展品,适应了媒体播映的功能需求,多媒体展厅与普通展厅结合在一起,顶层休息的人也可以看到五楼及四楼的展品与人,增添了趣味性依据参观后的印象,画出大体的功能布局如上一页所示三.展馆空间展馆基本上为一整个大的展区,因为所有的展品都是临时的,每过一阵子都要重新选择优秀艺术品更换,所以展区的灵活性和可变性非常大,展区内的空间分割都不是固定的四.一些室内照片一楼前厅楼梯,由此上去开始观展 二楼前厅,楼梯和展厅入口缓冲平台上下楼梯可见窗外街景 四楼往上可见五楼六楼,通高处理,丰富空间五.展览空间以外的一些空间1 逃生楼梯布置在每层展厅的最里面和最角落,确保安全同时不影响观展2 有限的平面空间里,内部办公空间设备间安排在游客无法察觉到的隐蔽空间里六.一点疑问和思考该馆未设残疾人通道,不方便残疾人观展苏州博物馆由于当天上海当代艺术馆没有开放,所以我选择苏州本地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作为第三个参观地点一.地理位置位于古城苏州的古城区的东北街与齐门路的交接处上,与拙政园,狮子林,忠王府相邻,形成历时文化长廊。
苏博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设计风格二.建筑风格(与场地的结合)毫无疑问,苏州博物馆的设计风格是园林式的为了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该馆采用地下一层和、地面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 6 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设计了局部二层,高度 16 米,未超出周边建筑的最高点正门对面的步行街未河畔商业区苏博的色调以传统的粉墙黛瓦为基本元素,在错落有致的建筑布局中,用色泽更为均匀的深灰色石材做屋面和墙体边饰,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给江南建筑符号增添了新的诠释内涵贝聿铭将设计理念阐释为“中而苏,苏而新” 不高不大不突出建筑材料为“中国黑”花岗岩片,黑中带灰的“中国黑”淋了雨是黑色的,太阳一照射就变成深灰色三.功能与流线建筑坐北朝南,整体上沿南北中轴线布置从总平面的角度来看,主入口进去后为前庭,然后为门厅,门厅的后方为主庭院建筑主体部分,以门厅的中轴线为分,西侧部分为主展区,东侧为特色展区和后勤辅助配备部分大体功能分布如图所示参观流线如下,在大堂内往左正式开始参观,穿过廊道便开始了参观展区一共三层,地下一层,地上两层连接这三层的是处在中央的楼梯,上下楼梯可见水墙,潺潺流水在室内清新自然。
一楼为常规展厅,局部二楼和地下一楼为临时展区如若游客想直接看临展,可以直接上二楼或下到负一楼当西部的展览看完后,可以走出室外到达主庭院,主庭院是该馆的特色区位,如苏州园林一样,片墙,湖面,曲折的小巧,身处其中,犹在园林,供游客休憩,观赏穿过主庭院,便来到东部的特展区,这里只有一小部分的展品,现代艺术展东侧除了小部分展区外,是消费区,纪念品销售,提供茶水的紫藤园,图书室然后便是出口,出口直通忠王府分析完功能与流线,场地的闹静也显而易见了,入口往北的轴线为界,西面为闹,东面为静四.对景手法的运用五.展厅空间展厅空间的布置大多如图所示,中间一个八边形展厅空间,周围若干小展厅围绕大展厅六.一些问题的解决1 为了突破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 ”在采光方面的束缚,在建筑构造上采用玻璃、开放式钢结构,由此让室内借到大片天光2 卫生间都设置在地下,东部地下一个,西部地下一个设备间和办公行政部分均设在地下,不被轻易发现3 设有电梯,坡道供残疾人使用4 每个展区单元处设逃生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