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张謇与盛宣怀慈善思想之比较.pdf

5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39561203
  • 上传时间:2018-05-17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30.14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一、研究现状目前,关于张謇的慈善事业与慈善思想研究的学术论文主要有:朱英的《张謇的慈善公益思想与活动》 ,其中总结了其慈善公益思想的特点,即不是单纯的就慈善论慈善, 而是将慈善事业纳入整个改良社会的系统工程中,视之为具有深远政治意义的一项活动; 重视慈善教育; 重视对各种自然灾害, 特别是水灾是标本兼治;对慈善公益事业所包含的的具体内容的理解也更为宽泛,将创办图书馆、博览苑、医院、公园等纳入到社会公益事业之中他还认为, 张謇不仅在观念上使慈善公益思想的内涵更为丰富和更具近代色彩,而且还克服种种困难, 努力付诸实际行动, 使慈善公益事业具备了新的功能与作用,从而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柏骏在《试论张謇的慈善思想和实践》中指出,张謇的慈善思想继承了传统伦理道德观, 加入了以促进社会改良和社会发展为目的的近代内容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张謇的慈善思想及其为人蒋国宏《张謇慈善思想探源》中指出,张謇对慈善公益事业高度重视,并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根源在于儒家的仁爱思想、 商人的正名愿望、绅士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强意识高鹏程、蒋国宏在《浅析张謇兴办南通慈善事业的动机》中认为:张謇立足南通,在“父实业、母教育”的同时,大力兴办慈善事业,宗教理念成为张謇进行慈善动员的有力工具, 另外他们还强调张謇的慈善动机不是单一的,是由传统意义上的绅士自发的管理建设地方慈善事业,转变为有目的、 有步骤的自觉行为。

      赵有梅在 《张謇慈善事业研究》 中对张謇的慈善思想的历程做了分析并给予适当评价高鹏建、张健的《论张謇的南通慈善事业》对张謇的南通慈善事业进行了分类关于盛宣怀的资料, 可以用“数量惊人” 来形容 但遗憾的是 , 对盛宣怀一生所热心的慈善事业鲜有学者进行专门研究,通过查阅资料, 大致有数篇关于盛宣怀慈善活动的文章, 如:赵红喜的《盛宣怀慈善事业述评》 把盛宣怀作为一位慈善家进行了述评, 指出盛氏的慈善事业是以赈灾为主体,并涉及教育、 中国红十字会的创立等方面的活动 廖良梅的《近代中国社会慈善家群体的慈善事业述论》中对盛宣怀的赈灾活动有所提及董传岭的《盛宣怀赈灾活动述评》 对盛氏的赈灾活动做了总结以及大体的评述盛宣怀乐善好施 , 其一生举办了各种各样的慈善活动 , 为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尽了很大努力我认为应该从盛氏的赈灾活动去了解盛宣怀的慈善活动及慈善思想总之,目前学术界对张謇慈善思想与事业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研究有重复化的倾向, 同时对张謇慈善思想与事业研究还缺乏新的视角与理论 到目前为止, 根据我所收集的信息, 较少人对张謇与盛宣怀的慈善思想及实践进行比较研究。

      因此我认为这一选题具有一定的新意但由于我自身水平有限, 对史料的挖掘和运用能力还需要加强,对某些问题的分析不够透彻二、研究意义(一)近代是社会转型时期,这一时期, 社会动荡, 战争不断,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民生活困苦, 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弱势群体对他们的救助引起时人的关注我对救助弱势群体也比较感兴趣,因此选择近代社会弱势群体为关注对象二)张謇和盛宣怀大体上处于同一时代,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大致相同,都有经营慈善事业的活动所以他们的慈善事业与慈善思想具有可比性三)在学术上, 对于慈善思想与实践的研究多集中在通史性慈善研究、区域慈善研究、慈善组织研究、慈善人物个案研究等,对慈善人物的比较研究比较少三、写作内容(一)张謇慈善思想与实践的基本内容1、主张灾害救济由于天灾人祸的双重影响,晚清时期中国各地水灾不断,经常导致一些地区颗粒无收, 饿莩遍野 江南虽是鱼米之乡, 也难免遭此灾祸 如1903 年淮北水灾,使安徽之凤、颖、泗,江苏之徐、海、淮、扬七府“灾民极贫户口几四百万,次贫倍之” 于是张謇重视对各种自然灾难,尤其是水灾的标本兼治,并提出了以工代赈,导淮治灾的一系列主张2、强调婴孩教养 1906 年, 在南通唐闸建成了当时全国最大的一所育婴堂,专门收养弃婴和家境赤贫无力抚养者。

      他之所以兴办,是因为原育婴堂管理不善,乳母不能善待婴儿, 司事又监察不力, 婴儿孱弱者有, 死亡亦不鲜 因此他在管理方式上,“与同人力去普通婴堂腐败之陋习,参用徐家汇教会育婴堂之良法”这不仅改变了抚育婴孩的卫生状况,有利于婴孩的健康,提高了幼婴的存活率,更体现了张謇对婴孩悉心的人文关怀3、注重机构养老 1913 年, 张謇在南通建造了一所养老院, 即第一养老院 , 以收容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 以后又陆续出资建造第二、 第三养老院 , 并制定了具体的收容规则 张謇以有限的财力, 给老人提供衣食住所以及医疗救助,让其适当参加劳动, 这有利于他们的身体与精神健康与传统的家庭养老思想相比, 他的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家庭的负担,为当今社会解决养老问题提供了借鉴4、提倡残疾人救济主张建立残废院,收养残疾之人建立盲哑学校,以“教”救残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残疾人的生活,维护了社会安定5、推行贫民救助建立贫民工厂,救助贫困之人张謇很注重贫民子弟的实用性学习,注重对他们教授公益技能,使其可以自食其力,自力更生二)盛宣怀慈善思想与实践的基本内容1、以赈灾事业为主体 , 兼办各种慈善活动近代以来, 灾荒不断 , 每遇灾欠 , 盛宣怀总是捐献巨款 , 救济灾黎;同时在赈灾过程中极力创设各种慈善机构, 收养落难人群,其中发挥较大作用的主要有广仁堂和留圆义庄。

      2、重视教育盛宣怀非常重视教育 , 把培养新式人才置于兴办洋务的首要地位, 常常捐资助学 1879 年盛宣怀在办理天津赈务时, 捐建广仁堂 , 收养在“丁戊奇荒”中被遗弃的子女、 贫苦妇女 , 分别教养 , 令其自食其力 , 这是近代慈善教育的开端慈善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养和教并重3、是积极支持和参与中国红十字会的创建, 关心战事救护工作1904 年春, 日俄战争突然在中国东北地区爆发, 我东北地区的同胞陷于残酷的战火之中为了救助我东三省的无辜百姓逃出战火的摧残, 以沈敦和为首的上海绅商紧急筹划建立上海万国红十字会, 盛宣怀担任该机构中国方面的总董, 积极筹划救护灾民之事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成立后, 为了方便救护难民 , 在靠近东北的地区设立分会 , 开展战地救护、难民安置、生产赈济等活动, 救助了大量灾民和士(三)张謇与盛宣怀慈善思想与实践表现相同的原因分析1、张謇与盛宣怀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时代,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这也是他们走上慈善事业道路的现实因素中国素有“无灾不成年” 的说法 , 近代以来 , 各种天灾人祸更是前后相踵, 水旱灾害几乎每年都有发生, 甚至出现一年数灾、 一灾数年的严重情况。

      灾荒随行 , 百姓生活凄惨无比 以光绪年间的“丁戊奇荒”为例, 这次灾害持续时间长达四年( 1876- 1879) 之久, 受灾地区遍及山东、 直隶、陕西、山西、河南等数省 , 导致上亿生灵衣食无着 , 饿殍遍野 , 大批饥民纷纷南下 , 出现社会动荡的倾向 详查中国近代史料 , 其他各种天灾人祸更是呈现出此起彼伏之势, 严重冲击着清朝的统治 了保持政权的稳定, 统治阶级从自身利益出发, 不得不重视荒政问题, 选取有德之士主持赈灾工作, 安抚灾民 , 以缓和阶级冲突和社会矛盾, 维护其统治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情势下 , 他们以救人济世为职志, 秉着己饥己溺之心, 发扬厚德载物的精神, 毅然担当起了赈灾救困的重任2、自幼深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这是他们终生热心慈善事业的思想根源我国历史悠久 , 有着数千年的优良文化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儒家的仁爱思想、佛家的慈悲观念、 道家的积德心理、 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等都蕴涵了慈善理念, 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自幼植身于这种文化氛围当中的张謇和盛宣怀 , 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熏陶3、受西方慈善思想的影响张謇与盛宣怀所处的时代是中西文化观念激烈碰撞的时代,破除传统观念, 打破封闭保守的思维模式, 吸纳西方文化精粹, 化人为我,是不可阻遏的历史潮流。

      身处这一潮流的他们, 都受到了西方慈善观念的影响,采取教养兼施的救助方针四)反思:从个体慈善特征看群体慈善共性通过对张謇与盛宣怀的慈善思想与实践的分析比较,我们大致可以发现近代慈善思想与慈善事业具有以下特征:1、体现了救国救民的忧患意识面对内忧外患,局势动荡,战争频繁,灾荒不断的近代中国, 具有忧患意识的知识分子为寻求救国救民的良药,开始关注西方民主,越来越多的关注社会的弱势群体,并将救济事业作为发展地方自治、保障个人经济或政治实力的药方,从而实现他们救国救民的志愿2、其救济事业多出自官、绅、商等富人之手古代社会,慈善事业大多由政府参与实施 到了近代,由于种种原因, 政府对慈善救济事业的财力投入上相对减少,民间慈善活动兴盛,其慈善事业多是一些富裕之人兴办或参与3、重视教养结合的慈善救助近代前多以“只养”为主,到近代逐渐转变为教养结合的救助方式四、参考资料( 一)论著1、夏东元:《盛宣怀传》修订本,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章开沅:《张謇传》,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00 年版( 二)论文[1] 王 玲 . 简 论张 謇 的慈善 思 想 与 活 动[J]. 商 丘 职业 技 术学 院 学报 . 2009(01) [2] 蒋 国 宏 . 张謇 慈善 思想探 源[J]. 贵州 师范大 学 学报( 社 会科学 版 ). 2005(04) [3] 赵有梅 . 张謇慈善思想探析[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3) [4] 柏骏. 试论张謇的慈善思想和实践[J]. 广西社会科学 . 2003(12) [5] 高鹏程 , 李震. 张謇与清末民初南通的慈善事业[J]. 南通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02) [6] 朱英. 戊戌时期民间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J]. 江汉论坛 . 1999(11) [7] 蒋 国 宏 . 张謇 慈善 思想探 源[J]. 贵州 师范大 学 学报( 社 会科学 版 ). 2005(04) [8] 高鹏程 , 张健. 论张謇的南通慈善事业[J]. 苏州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1) [9] 赵有梅 , 张照青 . 论张謇举办慈善事业的缘起[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03) [10] 李然. 中国第一位大学校长——盛宣怀[J]. 春秋. 2009(06) [11] 赵兰英 . “盛宣怀档案”将成为一门显学[J]. 瞭望. 2007(19) [12] 陆其 国. “ 盛档” 启示 录— —关 于盛 宣怀档 案札 记 [J]. 中国 档案 . 2007(09) [13] 易惠莉 . 二十世纪盛宣怀研究之回顾[J]. 常州工学院学报 . 2002(03) [14] 冯金牛 , 高洪兴 . “盛宣怀档案”中的中国近代灾赈史料[J]. 清史研究 . 2000(03) [15] 赵红喜 . 盛宣怀慈善事业述评 [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 2007(03) [16] 董传岭 . 盛宣怀赈灾活动述评 [J].鲁行经院学报 .2003(02) [17] 廖良梅 . 近代中国社会慈善家群体的慈善事业述论[J]. 求索. 2004(12)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