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次课:总论.ppt
40页1. 1. 概念:寄生、寄生虫、宿主、终宿主、中间宿主、概念:寄生、寄生虫、宿主、终宿主、中间宿主、概念:寄生、寄生虫、宿主、终宿主、中间宿主、概念:寄生、寄生虫、宿主、终宿主、中间宿主、保虫宿主、转续宿主、生活史、幼虫移行症、异位保虫宿主、转续宿主、生活史、幼虫移行症、异位保虫宿主、转续宿主、生活史、幼虫移行症、异位保虫宿主、转续宿主、生活史、幼虫移行症、异位寄生、带虫免疫寄生、带虫免疫寄生、带虫免疫寄生、带虫免疫/ /伴随免疫、自然疫源性伴随免疫、自然疫源性伴随免疫、自然疫源性伴随免疫、自然疫源性2. 2. 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3. 3. 寄生虫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寄生虫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寄生虫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寄生虫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4. 4. 寄生虫进入人体的常见途径寄生虫进入人体的常见途径寄生虫进入人体的常见途径寄生虫进入人体的常见途径5. 5. 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重点:重点:n n人体寄生虫学人体寄生虫学((human parasitology))包括包括包括包括 医学原虫医学原虫医学原虫医学原虫 医学蠕虫(线虫、吸虫、绦虫)医学蠕虫(线虫、吸虫、绦虫)医学蠕虫(线虫、吸虫、绦虫)医学蠕虫(线虫、吸虫、绦虫) 医学节肢动物(昆虫纲、蛛形纲)医学节肢动物(昆虫纲、蛛形纲)医学节肢动物(昆虫纲、蛛形纲)医学节肢动物(昆虫纲、蛛形纲)是研究与人体健康有关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是研究与人体健康有关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是研究与人体健康有关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是研究与人体健康有关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活动、生存繁殖规律,阐明寄生虫与人体和外界活动、生存繁殖规律,阐明寄生虫与人体和外界活动、生存繁殖规律,阐明寄生虫与人体和外界活动、生存繁殖规律,阐明寄生虫与人体和外界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一、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一、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 病原生物病原生物病原生物病原生物 寄生虫病寄生虫病寄生虫病寄生虫病 传播媒介传播媒介传播媒介传播媒介 疾病的传播疾病的传播疾病的传播疾病的传播 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 寄生虫寄生虫寄生虫寄生虫第一章第一章 引言引言WHO要求要求重点防制重点防制的的10种主要热带病:种主要热带病:疟疾疟疾疟疾疟疾血吸虫病血吸虫病血吸虫病血吸虫病丝虫病丝虫病丝虫病丝虫病( (淋巴丝虫病、盘尾丝虫病淋巴丝虫病、盘尾丝虫病淋巴丝虫病、盘尾丝虫病淋巴丝虫病、盘尾丝虫病) )利什曼病利什曼病利什曼病利什曼病锥虫病锥虫病锥虫病锥虫病( (非洲锥虫病、美洲锥虫病非洲锥虫病、美洲锥虫病非洲锥虫病、美洲锥虫病非洲锥虫病、美洲锥虫病) )结核病结核病结核病结核病登革热登革热登革热登革热麻风病麻风病麻风病麻风病7种为寄种为寄生虫病生虫病寄生虫病寄生虫病寄生虫病寄生虫病流行国家流行国家流行国家流行国家全球受威胁人口全球受威胁人口全球受威胁人口全球受威胁人口死亡人数死亡人数死亡人数死亡人数/ /年年年年疟疾疟疾疟疾疟疾100100多个多个多个多个40%40%以上以上以上以上115.68115.68万万万万血吸虫病血吸虫病血吸虫病血吸虫病7676个个个个6.56.5亿亿亿亿丝虫病丝虫病丝虫病丝虫病8080多个多个多个多个1010亿亿亿亿利什曼病利什曼病利什曼病利什曼病世界性分布世界性分布世界性分布世界性分布5.185.18万万万万非洲锥虫病非洲锥虫病非洲锥虫病非洲锥虫病非洲非洲非洲非洲3636个国家个国家个国家个国家和地区和地区和地区和地区60006000万万万万5.245.24万万万万美洲椎虫病美洲椎虫病美洲椎虫病美洲椎虫病美洲美洲美洲美洲1.661.66万万万万根据根据根据根据2000~20042000~2004年年年年WHOWHO发布的资料发布的资料发布的资料发布的资料: :n每年因肠道寄生线虫感染的死亡人数约为每年因肠道寄生线虫感染的死亡人数约为每年因肠道寄生线虫感染的死亡人数约为每年因肠道寄生线虫感染的死亡人数约为1.81.8万:万:万:万: 蛔虫蛔虫蛔虫蛔虫0.380.38万,鞭虫万,鞭虫万,鞭虫万,鞭虫0.240.24万,钩虫万,钩虫万,钩虫万,钩虫0.460.46万。
万n其他寄生虫病也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其他寄生虫病也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其他寄生虫病也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其他寄生虫病也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如:贾第鞭毛虫病、绦虫病、猪囊虫病、肝吸虫病、如:贾第鞭毛虫病、绦虫病、猪囊虫病、肝吸虫病、如:贾第鞭毛虫病、绦虫病、猪囊虫病、肝吸虫病、如:贾第鞭毛虫病、绦虫病、猪囊虫病、肝吸虫病、弓形虫病、隐孢子虫病等等弓形虫病、隐孢子虫病等等弓形虫病、隐孢子虫病等等弓形虫病、隐孢子虫病等等二、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二、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988~1992 卫生部:卫生部: 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 ((((抽样抽样抽样抽样726726个县、个县、个县、个县、28482848个点、个点、个点、个点、150150万人)万人)万人)万人)感染人数:感染人数:感染人数:感染人数:7.087.08亿亿亿亿 感染率:感染率:感染率:感染率:62.63%62.63%中国中国““五大五大””寄生虫病流行情况寄生虫病流行情况 病种病种 建国初期感染人数(万)建国初期感染人数(万) 目前(万)目前(万) 疟疾疾 3000 2.9 血吸虫病血吸虫病 1000 81 丝虫病虫病 3000 已消已消灭 利什曼病利什曼病 53 基本消基本消灭 钩虫感染虫感染 20,000 3,930 n2001.6~2004.12卫生部在全国卫生部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个省、自治区、 直辖市开展了直辖市开展了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
结果显示:结果显示:1. 1. 钩虫、蛔虫、鞭虫等钩虫、蛔虫、鞭虫等钩虫、蛔虫、鞭虫等钩虫、蛔虫、鞭虫等土源性土源性土源性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明显降低线虫感染率明显降低线虫感染率明显降低线虫感染率明显降低2. 2. 食源性食源性食源性食源性寄生虫的感染率在部分省、市明显上升寄生虫的感染率在部分省、市明显上升寄生虫的感染率在部分省、市明显上升寄生虫的感染率在部分省、市明显上升3. 3. 包虫病等在西部地区流行仍然较严重包虫病等在西部地区流行仍然较严重包虫病等在西部地区流行仍然较严重包虫病等在西部地区流行仍然较严重 三、三、 新现和再现的寄生虫病新现和再现的寄生虫病n新现寄生虫病新现寄生虫病新现寄生虫病新现寄生虫病 指新识别的和未确知的寄生虫病指新识别的和未确知的寄生虫病指新识别的和未确知的寄生虫病指新识别的和未确知的寄生虫病n再现寄生虫病再现寄生虫病再现寄生虫病再现寄生虫病 指一些早已熟知,发病率已降至很低,不再被指一些早已熟知,发病率已降至很低,不再被指一些早已熟知,发病率已降至很低,不再被指一些早已熟知,发病率已降至很低,不再被 视为公共卫生问题,但现在又重新流行的寄生视为公共卫生问题,但现在又重新流行的寄生视为公共卫生问题,但现在又重新流行的寄生视为公共卫生问题,但现在又重新流行的寄生 虫病。
虫病n目前再现的寄生虫病:目前再现的寄生虫病: 疟疾、血吸虫病、囊尾蚴病、棘阿米巴病、内脏利疟疾、血吸虫病、囊尾蚴病、棘阿米巴病、内脏利疟疾、血吸虫病、囊尾蚴病、棘阿米巴病、内脏利疟疾、血吸虫病、囊尾蚴病、棘阿米巴病、内脏利什曼病、弓形虫病、贾第虫病、包虫病、肺吸虫病、什曼病、弓形虫病、贾第虫病、包虫病、肺吸虫病、什曼病、弓形虫病、贾第虫病、包虫病、肺吸虫病、什曼病、弓形虫病、贾第虫病、包虫病、肺吸虫病、旋毛虫病、广州管圆线虫病等旋毛虫病、广州管圆线虫病等旋毛虫病、广州管圆线虫病等旋毛虫病、广州管圆线虫病等第二章第二章 寄生虫的生物学寄生虫的生物学一、寄生与寄生关系一、寄生与寄生关系n共栖共栖两种共同生活的生物,一方受益,而另一方既不受两种共同生活的生物,一方受益,而另一方既不受两种共同生活的生物,一方受益,而另一方既不受两种共同生活的生物,一方受益,而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益,也不受害益,也不受害益,也不受害如:齿龈内阿米巴如:齿龈内阿米巴如:齿龈内阿米巴如:齿龈内阿米巴n互利共生互利共生两种共同生活的生物,双方均受益并互相依赖两种共同生活的生物,双方均受益并互相依赖。
两种共同生活的生物,双方均受益并互相依赖两种共同生活的生物,双方均受益并互相依赖如:白蚁与其消化道中的鞭毛虫如:白蚁与其消化道中的鞭毛虫如:白蚁与其消化道中的鞭毛虫如:白蚁与其消化道中的鞭毛虫n寄生寄生两种共同生活的生物,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称为寄两种共同生活的生物,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称为寄两种共同生活的生物,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称为寄两种共同生活的生物,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称为寄生其中受益者称寄生物(其中受益者称寄生物(其中受益者称寄生物(其中受益者称寄生物(parasiteparasite),受害者称宿主),受害者称宿主),受害者称宿主),受害者称宿主((((hosthost)寄生物为动物者寄生物为动物者寄生物为动物者寄生物为动物者 寄生虫寄生虫寄生虫寄生虫 二、寄生虫生活史、寄生虫与宿主类型二、寄生虫生活史、寄生虫与宿主类型n生活史(生活史(life cycle))是指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是指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是指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是指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与繁殖的整个过程。
发育与繁殖的整个过程发育与繁殖的整个过程发育与繁殖的整个过程 n寄生虫的生活史包括:寄生虫的生活史包括: 感染阶段感染阶段感染阶段感染阶段 侵入途径侵入途径侵入途径侵入途径 体内移行及定居体内移行及定居体内移行及定居体内移行及定居 离开方式离开方式离开方式离开方式 中间宿主及传播媒介中间宿主及传播媒介中间宿主及传播媒介中间宿主及传播媒介 环境条件环境条件环境条件环境条件n生活史类型生活史类型((1)直接型:)直接型:不需要中间宿主的寄生虫生不需要中间宿主的寄生虫生不需要中间宿主的寄生虫生不需要中间宿主的寄生虫生活史 感染阶段感染阶段感染阶段感染阶段 新宿主新宿主新宿主新宿主((2)间接型)间接型::::需要中间宿主的寄生虫生需要中间宿主的寄生虫生需要中间宿主的寄生虫生需要中间宿主的寄生虫生活史。
活史 中间宿主中间宿主中间宿主中间宿主 (感染阶段)(感染阶段)(感染阶段)(感染阶段) 新宿主新宿主新宿主新宿主 n寄生虫类型寄生虫类型((1)专性寄生虫)专性寄生虫指生活史中有一个阶段或指生活史中有一个阶段或指生活史中有一个阶段或指生活史中有一个阶段或整个生活史过程必须营寄整个生活史过程必须营寄整个生活史过程必须营寄整个生活史过程必须营寄生生活的寄生虫生生活的寄生虫生生活的寄生虫生生活的寄生虫如:蛔虫如:蛔虫如:蛔虫如:蛔虫蛔虫蛔虫蛔虫蛔虫((2)兼性寄生虫)兼性寄生虫可以过自由生活,但如有机会侵入宿主体内也可过寄可以过自由生活,但如有机会侵入宿主体内也可过寄可以过自由生活,但如有机会侵入宿主体内也可过寄可以过自由生活,但如有机会侵入宿主体内也可过寄生生活的寄生虫生生活的寄生虫生生活的寄生虫生生活的寄生虫如:如:如:如:粪类圆线虫粪类圆线虫粪类圆线虫粪类圆线虫((3)体内寄生虫)体内寄生虫指寄生于宿主体内的寄生虫。
指寄生于宿主体内的寄生虫指寄生于宿主体内的寄生虫指寄生于宿主体内的寄生虫如:如:如:如:蛔虫等蛔虫等蛔虫等蛔虫等4)体外寄生虫)体外寄生虫 指寄生于宿主体表上的寄生虫指寄生于宿主体表上的寄生虫指寄生于宿主体表上的寄生虫指寄生于宿主体表上的寄生虫如:如:如:如:蚊、蚤等蚊、蚤等蚊、蚤等蚊、蚤等 ((5)机会致病寄生虫)机会致病寄生虫某些宿主免疫功能正常时在宿主体内处于隐性感染状某些宿主免疫功能正常时在宿主体内处于隐性感染状某些宿主免疫功能正常时在宿主体内处于隐性感染状某些宿主免疫功能正常时在宿主体内处于隐性感染状态,而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出现异常繁殖,致病态,而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出现异常繁殖,致病态,而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出现异常繁殖,致病态,而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出现异常繁殖,致病力增强的这些寄生虫力增强的这些寄生虫力增强的这些寄生虫力增强的这些寄生虫如:如:如:如:刚地弓形虫刚地弓形虫刚地弓形虫刚地弓形虫、微小隐孢子虫等微小隐孢子虫等微小隐孢子虫等微小隐孢子虫等n宿主类型宿主类型((1)终宿主)终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
寄生的宿主寄生的宿主寄生的宿主2)中间宿主)中间宿主 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寄生的宿主寄生的宿主寄生的宿主3)保虫宿主)保虫宿主有些寄生虫既可寄生于人也有些寄生虫既可寄生于人也有些寄生虫既可寄生于人也有些寄生虫既可寄生于人也可寄生于脊椎动物可寄生于脊椎动物可寄生于脊椎动物可寄生于脊椎动物终宿主终宿主终宿主终宿主保虫宿主保虫宿主保虫宿主保虫宿主中间宿主中间宿主中间宿主中间宿主((4)) 转续宿主转续宿主寄生虫幼虫侵入寄生虫幼虫侵入寄生虫幼虫侵入寄生虫幼虫侵入非适宜宿主非适宜宿主非适宜宿主非适宜宿主,不能继续发育,但可长,不能继续发育,但可长,不能继续发育,但可长,不能继续发育,但可长期处于幼虫状态,当有机会进入正常宿主体内,便可期处于幼虫状态,当有机会进入正常宿主体内,便可期处于幼虫状态,当有机会进入正常宿主体内,便可期处于幼虫状态,当有机会进入正常宿主体内,便可发育为成虫这种非适宜宿主起着转运寄生虫作用,发育为成虫这种非适宜宿主起着转运寄生虫作用,发育为成虫这种非适宜宿主起着转运寄生虫作用,发育为成虫。
这种非适宜宿主起着转运寄生虫作用,故称为转续宿主故称为转续宿主故称为转续宿主故称为转续宿主肺吸虫肺吸虫肺吸虫肺吸虫人(适宜宿主)人(适宜宿主)人(适宜宿主)人(适宜宿主) --- --- 终宿主终宿主终宿主终宿主犬(适宜宿主)犬(适宜宿主)犬(适宜宿主)犬(适宜宿主) ------ 保虫宿主保虫宿主保虫宿主保虫宿主野猪(非适宜宿主)野猪(非适宜宿主)野猪(非适宜宿主)野猪(非适宜宿主)--- --- 转续宿主转续宿主转续宿主转续宿主第三章第三章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及寄生虫感染特点及寄生虫感染特点一、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一、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n掠夺营养掠夺营养 n机械性损伤机械性损伤 n毒性与免疫损伤毒性与免疫损伤二、宿主对寄生虫的抵抗二、宿主对寄生虫的抵抗n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生理屏障(如皮肤、黏膜、胎盘等)、胃酸、包括生理屏障(如皮肤、黏膜、胎盘等)、胃酸、包括生理屏障(如皮肤、黏膜、胎盘等)、胃酸、包括生理屏障(如皮肤、黏膜、胎盘等)、胃酸、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NKNK细胞及补体等。
细胞及补体等细胞及补体等细胞及补体等n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寄生虫寄生虫寄生虫寄生虫宿主宿主宿主宿主寄生虫被全部清除,康复,有寄生虫被全部清除,康复,有寄生虫被全部清除,康复,有寄生虫被全部清除,康复,有抵御再感染的能力少见)抵御再感染的能力少见)抵御再感染的能力少见)抵御再感染的能力少见)寄生虫被寄生虫被寄生虫被寄生虫被部分部分部分部分清除,并对再清除,并对再清除,并对再清除,并对再感染有感染有感染有感染有部分部分部分部分抵抗力大部大部大部大部分分分分))))引起寄生虫病,部分宿主死引起寄生虫病,部分宿主死引起寄生虫病,部分宿主死引起寄生虫病,部分宿主死亡寄生虫进入宿主后的转归寄生虫进入宿主后的转归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损害损害损害损害结果结果结果结果 三、寄生虫感染的特点三、寄生虫感染的特点((1)带虫者)带虫者((2)慢性感染)慢性感染((3)隐性感染)隐性感染n带虫者、隐性感染和慢性感染带虫者、隐性感染和慢性感染n多寄生现象多寄生现象((((1 1)))) 幼虫移行症:幼虫移行症:幼虫移行症:幼虫移行症:一些蠕虫幼虫侵入一些蠕虫幼虫侵入一些蠕虫幼虫侵入一些蠕虫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非正常宿主非正常宿主非正常宿主后,不能发育为成虫,长期以幼虫状态存在,在后,不能发育为成虫,长期以幼虫状态存在,在后,不能发育为成虫,长期以幼虫状态存在,在后,不能发育为成虫,长期以幼虫状态存在,在皮下、组织、器官间窜扰,造成局部或全身的病皮下、组织、器官间窜扰,造成局部或全身的病皮下、组织、器官间窜扰,造成局部或全身的病皮下、组织、器官间窜扰,造成局部或全身的病变称幼虫移行症。
变称幼虫移行症变称幼虫移行症变称幼虫移行症 内脏幼虫移行症内脏幼虫移行症内脏幼虫移行症内脏幼虫移行症幼虫移行症幼虫移行症幼虫移行症幼虫移行症 皮肤幼虫移行症皮肤幼虫移行症皮肤幼虫移行症皮肤幼虫移行症n幼虫移行症和异位寄生幼虫移行症和异位寄生((((2 2)异位寄生:)异位寄生:)异位寄生:)异位寄生:指寄生虫在常见寄生部位外的器指寄生虫在常见寄生部位外的器指寄生虫在常见寄生部位外的器指寄生虫在常见寄生部位外的器官或组织内寄生并引起异位病变官或组织内寄生并引起异位病变官或组织内寄生并引起异位病变官或组织内寄生并引起异位病变第四章第四章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寄生虫感染的免疫一、免疫应答一、免疫应答的类型的类型n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生理屏障(如皮肤、黏膜、胎盘等)、生理屏障(如皮肤、黏膜、胎盘等)、生理屏障(如皮肤、黏膜、胎盘等)、生理屏障(如皮肤、黏膜、胎盘等)、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NKNK细胞及补体等。
细胞及补体等细胞及补体等细胞及补体等n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1 1)消除性免疫:)消除性免疫:)消除性免疫:)消除性免疫:宿主能清除体内寄生虫,并宿主能清除体内寄生虫,并宿主能清除体内寄生虫,并宿主能清除体内寄生虫,并对再感染产生完全的抵抗力少见)对再感染产生完全的抵抗力少见)对再感染产生完全的抵抗力少见)对再感染产生完全的抵抗力少见)((((2 2)非消除性免疫:)非消除性免疫:)非消除性免疫:)非消除性免疫:对再感染产生一定的免疫力,对再感染产生一定的免疫力,对再感染产生一定的免疫力,对再感染产生一定的免疫力,但对体内已有的寄生虫不能完全清除,维持低虫荷但对体内已有的寄生虫不能完全清除,维持低虫荷但对体内已有的寄生虫不能完全清除,维持低虫荷但对体内已有的寄生虫不能完全清除,维持低虫荷水平带虫免疫带虫免疫带虫免疫带虫免疫/ /伴随免疫伴随免疫伴随免疫伴随免疫)(常见))(常见))(常见))(常见) 一、寄生虫病流行的环节一、寄生虫病流行的环节第五章第五章 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传播途径传播途径传染源传染源流行环节流行环节易感者易感者n传染源传染源::是指感染了寄生虫的人和动物,包括是指感染了寄生虫的人和动物,包括是指感染了寄生虫的人和动物,包括是指感染了寄生虫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带虫病人、带虫病人、带虫病人、带虫者者者者和和和和保虫宿主保虫宿主保虫宿主保虫宿主。
n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指寄生虫从传染源排出,在外界或中间宿主体内发育指寄生虫从传染源排出,在外界或中间宿主体内发育指寄生虫从传染源排出,在外界或中间宿主体内发育指寄生虫从传染源排出,在外界或中间宿主体内发育至至至至感染期感染期感染期感染期后,借助于某些途径,进入另一宿主的全过后,借助于某些途径,进入另一宿主的全过后,借助于某些途径,进入另一宿主的全过后,借助于某些途径,进入另一宿主的全过程经经经经水水水水传播传播传播传播经经经经食物食物食物食物传播传播传播传播经经经经土壤土壤土壤土壤传播传播传播传播经经经经空气(飞沫)空气(飞沫)空气(飞沫)空气(飞沫)传播传播传播传播经经经经节肢动物节肢动物节肢动物节肢动物传播传播传播传播经经经经人体直接人体直接人体直接人体直接传播传播传播传播((1)常见传播途径)常见传播途径((2)寄生虫进入人体的常见途径:)寄生虫进入人体的常见途径:1. 1. 经口经口经口经口: : 华支睾吸虫、猪囊尾蚴、蛔虫、鞭虫、蛲虫、华支睾吸虫、猪囊尾蚴、蛔虫、鞭虫、蛲虫、华支睾吸虫、猪囊尾蚴、蛔虫、鞭虫、蛲虫、华支睾吸虫、猪囊尾蚴、蛔虫、鞭虫、蛲虫、阿米巴原虫等。
阿米巴原虫等阿米巴原虫等阿米巴原虫等2. 2. 经皮肤:经皮肤:经皮肤:经皮肤:血吸虫、钩虫、疟原虫、丝虫、疥螨、蠕血吸虫、钩虫、疟原虫、丝虫、疥螨、蠕血吸虫、钩虫、疟原虫、丝虫、疥螨、蠕血吸虫、钩虫、疟原虫、丝虫、疥螨、蠕形螨等3. 3.经胎盘:经胎盘:经胎盘:经胎盘:弓形虫、疟原虫、钩虫等弓形虫、疟原虫、钩虫等弓形虫、疟原虫、钩虫等弓形虫、疟原虫、钩虫等4. 4.经呼吸道:经呼吸道:经呼吸道:经呼吸道:蛲虫等5. 5.经输血:经输血:经输血:经输血:疟原虫等疟原虫等疟原虫等疟原虫等n易感者:易感者:是指对某种寄生虫缺乏免疫力或免疫力低下而处于是指对某种寄生虫缺乏免疫力或免疫力低下而处于是指对某种寄生虫缺乏免疫力或免疫力低下而处于是指对某种寄生虫缺乏免疫力或免疫力低下而处于易感状态的人或动物易感状态的人或动物易感状态的人或动物易感状态的人或动物人体对寄生虫的免疫多属人体对寄生虫的免疫多属人体对寄生虫的免疫多属人体对寄生虫的免疫多属带虫免疫带虫免疫带虫免疫带虫免疫二、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二、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n自然因素自然因素 n生物因素生物因素n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三、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三、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n地方性地方性n季节性季节性n自然疫源性自然疫源性((((1 1)自然疫源性)自然疫源性)自然疫源性)自然疫源性在原始森林,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可不依赖人,在脊椎在原始森林,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可不依赖人,在脊椎在原始森林,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可不依赖人,在脊椎在原始森林,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可不依赖人,在脊椎动物间相互传播,当人进入该地区后,这些寄生虫病动物间相互传播,当人进入该地区后,这些寄生虫病动物间相互传播,当人进入该地区后,这些寄生虫病动物间相互传播,当人进入该地区后,这些寄生虫病可从脊椎动物传播给人,这种不需人参与而能存在与可从脊椎动物传播给人,这种不需人参与而能存在与可从脊椎动物传播给人,这种不需人参与而能存在与可从脊椎动物传播给人,这种不需人参与而能存在与自然界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所具有的特性称自然界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所具有的特性称自然界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所具有的特性称自然界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所具有的特性称自然疫源自然疫源自然疫源自然疫源性性性性。
n控制传染源:控制传染源:四、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四、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治疗患者、带虫者,治疗患者、带虫者,治疗家畜和捕杀野生动物,治疗家畜和捕杀野生动物,做好流动人口监测做好流动人口监测n切断传播途径切断传播途径粪便和水源的管理,粪便和水源的管理,搞好环境和个人卫生搞好环境和个人卫生控制病媒昆虫和中间宿主,控制病媒昆虫和中间宿主,饮食卫生的管理饮食卫生的管理n保护易感人群:保护易感人群:保护易感人群:保护易感人群:疫情监测疫情监测个人防护个人防护将三环节有机结合,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将三环节有机结合,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将三环节有机结合,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将三环节有机结合,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