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两方李馥铭端砚.docx
5页浅析两方李馥铭端砚 蔡鸣茹研究员讲,古砚中经常会见到清初李馥、余甸、赵国麟等人的铭记凡是经过他们铭记的砚台,无论款式如何,大多石质优异,刻工精妙,砚形高雅这话不假我收藏的两方有李馥铭记的清代端砚,确是石优、雕精、形雅,且铭记行文隽永,充满哲理第一方是李馥、赵国麟铭老子像长方端砚(图1、图2),长20.3厘米,宽13.6厘米,厚3.5厘米这方端砚面有门字形边框,内侧起细线棱框上浮雕桃花、菱花、葵花、梅花等四时花朵砚堂平阔,淌池,四倭角右边侧阴刻篆书“玉德金声”,镌钤“西洞神品”、“曾在李鹿山处”两篆印左边侧阴刻楷书“廉则正,宽能受,惟其质之重厚也,故宜居君子之座右鹿山李馥”,下镌方章篆文“居业堂”鹿山”为李馥号,李馥藏砚落款多镌“在李鹿山处”或“鹿山”背复手内右剔地浮雕一老子立像,衣裳飘逸,神态睿智;左阴刻录书74字:“余持节闽中时得此为李鹿山中丞枕秘老坑,质朴,静寿坤贞旁系《清静经》可知衣钵瓣香,不遗祖训珍诵之余,直令人追慕道踪于函谷间耳敬镌像于砚背,并记其缘起,乾隆戊午跛道人识”下有“國”、“麟”两篆印全砚规整厚重,色紫中泛青,质细嫩温润,包浆自然,为老坑佳石。
所刻人物花卉,构图得体,雕工精到,形象生动铭文诸体,无不圆转端严,刀法谨慎洗练,章法整饬平和,应出自大家之手从砚两侧铭文可知,这方端砚原为李馥收藏砚背铭文表示赵国麟在福建为官时,得到此砚,并于乾隆戊午年(1738)镌铭雕像于上第二方为李馥铭凤纹随形端砚(图3、图4),长17厘米,宽14.6厘米,厚2厘米砚额浮雕一彩凤,两翅展开下垂成砚面边框大嘴下为半月形砚池砚堂中间稍凹四周内敛,多处留土黄色石皮背中间略凹,阴刻行书“池上于今有凤毛全砚雕工娴熟,线条简洁有力,字体流畅,形象生动并富装饰味砚面、背布满青花、黄金斑、彩带,似清江流水,又似雨淋墙青花,艳丽多彩李馥(1662—1745),字汝嘉,号鹿山,又号信山居士福建福清(一说闽侯)人,曾居福州黄巷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举人历任工部员外郎、刑部郎中、重庆知府调苏州、松江、常州、镇江道,迁任江宁按察使为民雪冤多起后任安徽布政使、浙江巡抚居家,与福州知府顾焯倡设平远诗社,邀请名士唱和工诗,好藏书,营“居业堂”,藏书达十余万册,多有善本爱砚,善撰砚铭著有《鹿山诗钞》、《居业堂诗稿》所镌砚铭,反映了他的文学修养、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玉德金声”、“西洞神品”,都是对端砚的赞美。
玉德金声”出自苏东坡砚铭苏东坡题王平甫砚铭曰:“玉德金声,而寓于斯中和所熏,不水而滋正直所冰,不寒而澌平甫之砚,而轼铭之说端砚有“德”,始于唐代唐人褚遂良为一方端砚题铭“润比德,式以方绕玉池,注天潢永年宝之斯为良”宋人张博认为“端石如德人”清人陈龄在其《端石拟》中,概括端石有“八德”,即八种品质:强、润、柔、嫩、细、腻、洁、美过去文人墨客靠笔耕糊口、进仕,一生与笔墨纸砚为伴文房四宝也是他们通向艺术殿堂的桥梁他们用砚、爱砚、玩砚,自然而然把砚人格化了廉则正,宽能受,惟其质之重厚也,[来自wwW.lw5U.coM]故宜居君子之座右”,既是赞扬端砚具有纯洁、宽容、厚重的品德,可以终日厮守,又是作者立身作事准[来自www.lw5u.CoM]则的表白池上于今有凤毛”引自杜甫七律《和贾舍人早朝》诗句,是夸贾舍人父子继美,皆有文采用作砚铭,是讲好砚能写出好文章,也是作者自许全诗为:“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贾舍人即贾至,官至中书舍人中书舍人掌朝廷之制诰,书天子之丝纶贾至之父在唐中宗时也为中书舍人所以唐明皇谓贾至曰:“先皇制命乃尔父为之。
两朝盛典俱出卿家,可谓继美矣南朝萧梁时,谢凤子超宗,父子文章继美梁武帝谓之曰:“超宗殊有凤毛言其有父风凤毛”二字本于此赵国麟(1675—1751),字仁圃,号拙庵,跛道人山东泰安人比李馥小13岁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康熙五十八年(1719)授直隶长垣知县雍正二年(1724),擢永平知府三年迁福建布政使,调河南雍正八年(1730)升任福建巡抚,后调安徽乾隆三年(1738)升任刑部尚书,调礼部,兼国子监四年,授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六年请求引退,被乾隆帝挽留不久遭弹劾,降为礼部侍郎七年又升为尚书国麟又欲引退,未许;数月后再次申请,帝不悦,夺其官职,改在咸安宫效力到乾隆八年,方准其返故里乾隆十五年(1750)到京师为乾隆帝祝寿,赐礼部尚书衔国麟为官守正不阿,清冷绝尘,死后身无长物,仅有古书一屋,砚数十方而已晚年不遗余力从事著述、教育,振兴家乡文化一生潜心治学,学识渊博,著述丰富,著作主要有《云月砚轩古体诗稿》、《拙庵近稿》、《文类统编》、《塞外吟》、《大学困知录》、《书院口授讲义》、《小园杂记》、《云月轩藏稿》、《居岱渊源》等第一方端砚砚背铭文,从字面看,是赵国麟自述得砚经过,赞扬李馥信奉道教,在砚上刻《清静经》,不忘祖训。
因为道教始祖老子也姓李《清静经》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是道教徒修炼养身、日常念诵的主要经书之一传说是太上老君为西王母口述,后传至三国葛玄,笔录于世《清静经》仅401字开篇就讲“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认为“常能遗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最后指出,“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但这则砚铭与砚台实情不符铭文说“旁系《清静经》”,可这方端砚两旁并未刻有《清静经》赵国麟在这方端砚上镌这铭文有悖常理赵国麟确实在一方李馥收藏过的端砚背面刻下这样的铭文和老子图像,这就是蔡鸿茹研究员在《中华古砚100讲》第40讲中所说的,存于天津博物馆的“清·清静经端砚”这砚两侧连刻《清静经》楷书五行,落款“康熙岁次丁卯桂月望日后人馥敬书”,下镌“鹿”、“山”两篆印以此推论,可能是当时有人得到李馥收藏的本文所列第一方端砚后,仿照赵国麟在“清·清静经端砚”上的铭文和老子图像,依样画葫芦,镌于砚背,却未顾及该砚两侧并未刻《清静经》,故此露出破绽当然,这也只是推测而已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