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梓地区娄姓家族的来历.pdf
4页唐朝熹宗四年,朝廷派杨端将军征服贵州,娄殿邦为副将,后由殿邦之子娄珊及其舅舅梁宗理一同守娄山关(当时叫黑神垭),始唤娄珊关,亦有娄山梁关之说,后来谐音娄山关,此山所处纵横800 里地为娄氏封地,故云:“娄化里”当地死了人做道场时还会用到:大中国贵州省娄化里XXX甲 XX地名,这是给阴间的人烧钱化纸时写的通讯地址贵州的汉族也大多是阴随汉族军队来此而定居于此的并把少数民族都赶到了偏远地区,盘地和大的河谷地带为汉人所占有,这也与现在云贵乃至整个西南地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分布一至,战争是无情的,考古界还在当地不少地方发现古战场贵留下来的万人坑遗址在桐梓县狮溪镇有一个名叫黑沙坝的地方,有一个形如坟墓的小山堡,宛如悬挂在墙壁上的一盏明灯,所以当地人把这儿叫作壁上挂灯据有关史料证明,这儿安葬着唐朝僖宗光启二年(公元八八六年)因奉朝廷之命平南诏、开播地有功被封为夜郎边副土司侯的娄氏始迁始祖娄殿邦相传娄山关以前叫黑神垭,因娄殿邦之子娄珊在平播中攻取黑神垭天险立下战功,后人们为了缅怀娄珊的功绩而改名为娄山关据 1930 年纂辑出版的《桐梓县志》记载表明:殿邦祖之十九世嗣孙娄道清、娄道明、娄道绳、娄道弘、娄道亨五大 房 子 孙 的 的 遗 骨 则 安 葬 在 水 坝 塘 镇 的 木 姜 山 之 核 桃坝⋯⋯墓共十椁,弟兄妯娌皆聚一丘。
经考,娄氏五祖墓应建造于明宪宗成化至孝宗弘治年间(公元 1465—1488) ,距今已有500 多年的历史,堪为当地一胜迹五弟兄七妯娌合葬一墓之举,昭示其生前全家孝顺和睦,死后望子孙团结和谐相处据有关史料记载: 唐朝晚期, 南诏曾进犯攻占播州达15年之久当地人民受尽蹂躏之苦僖宗乾符3 年至 5 年(公元 876—880) ,朝廷派山西太原府总戎杨端为平播东路军总领,徐州总戎娄殿邦为副将,将南诏平定杨端被敕封为征播大将年,播州宣尉使,统领播州,世袭官职;娄殿邦被敕封为夜郎边副土司侯,划娄山关以北至綦江、南川南界的五百里地为其封疆, 号娄化里, 永为司镇 其余各将亦有封赏,划地永居,共同开发播溱蛮荒之地娄殿邦之子娄珊,被封为安顺提督(相当于军分区司令员)其中令狐氏封地元田,赵氏封地夜郎,成氏封地楚米,谢氏封地坡渡,梁氏随殿邦开发娄化里娄殿邦之子娄珊,当年20 岁,随父征播为前部先锋,连续攻下綦江、九盘子、高岩(黑神垭),黔中安顺等地因攻下高岩(黑神垭)险关有功,时人就以其名(娄珊)改高岩(黑神垭)为娄山和娄山关娄山和娄山关之盛名由此始,至今也有1100 多年的历史娄殿邦受封后,告示百姓返回家乡,并招引川、湖、江西及北方汉民进入封地,共同开发娄化里,北方文明和先进的种植技术迅速传入,人口剧增,黔北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娄殿邦受封后,在水坝塘建造土司府衙,死后与其妹弟梁宗理(征播先锋军师)合葬在离水坝塘15 公里的狮溪镇黑沙坝村 此墓也有一千余年历史,尚存完好, 堪为胜迹1995 年,娄氏后代怀着发扬先祖爱国美德的满腔热情,捐资出力对陵园进行了修缮,建立了围栏、墓碑、宝灯塔、狮子雕像,镌刻数十块石碑,上刻捐资族众以及嗣孙的诗词楹联作品殿邦始祖十九世五大房子孙弟兄七妯娌合葬一墓已历五百多年,在全国万千姓氏中实属罕见,因此不但具有独特的姓氏文化意义,而且具有民俗学、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为了彰显其生前全家孝顺和睦,死后望子孙团结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娄氏族众尊祖祭祖之情浓烈,纷纷捐资出力,对娄氏五祖陵园进行了修缮,修建了围墙、牌楼、卓有建树的嗣孙简介以及相关的诗词楹联作品49 件,以启迪后世子孙不负娄氏先祖名望,从小严格磨练自己,刻苦学习,修身养性,以达品学兼优;长大树立和增强爱我中华、爱我民族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情感,尽忠国家,报效人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如今,每年清明节前后,前去祭奠娄殿邦及五大房子孙先祖陵墓的人络绎不绝字辈谱(邦珊御国才⋯⋯十三代失传⋯⋯道麟安显静,秉凤长宫中)仕学光先德,文恒必义方;经纶兴盛代,相臣禄位扬;立修恢夏绪,万载绍书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