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个关于残疾人的励志故事.doc
5页五个关于残疾人的励志故事五个关于残疾人的励志故事1、杨佩——无臂也想飞杨佩,女,汉族,1990 年生,肢体残疾,陕西省平利县人9 岁时遭高压电击,虽然失去双臂,但始终乐观向上,不向命运屈服如今小杨佩跟随母亲远赴北京打工,心中一直有个愿望,待有了一笔钱后,要继续学习深造,然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她特别喜爱唱歌、跳舞,希望将来能拥有一个自己的残疾人艺术团家住在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兴隆镇蒙溪街村的杨佩,身上有很多不安分因子村里的变压器放在村中央,孩子们来来往往总喜欢拉着高压线线杆的斜拉线玩,9 岁那年,一天吃过午饭上学去的她走到变压器前时,习惯地用手拉了拉斜拉线,但她没有想到这次斜拉线已经松开并碰上了高压线命运在一瞬间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截肢对于还没开启自己绚丽人生的她来说,意味着学业的废弃和生活的无着从那以后,家里更困难了,父母只好另作安排:父亲带着弟弟留在家里,而母亲带着她选择了外出打工挣钱没了手,连自己的生活都很难自理,更不用说打工赚钱了小杨佩自己慢慢练以脚代手,练就了一双灵活的双脚但现实又实在是太残酷,没有一家单位肯接纳无手的杨佩,无奈之下,她选择了乞讨的生活杨佩很清楚残疾人要自立,必须先要自强、自信。
自强就得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如果没有专长,就不能找到工作,即使有了工作,迟早也会被淘汰她想根据自身的条件,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专业,然后努力学习、钻研,使自己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她现在的乞讨是在聚资,她的梦想是攒够了钱,去完成自己的学业,使自己有文化有知识,做一个残而不废的人她最喜欢做的事是跳舞,她的梦想是做一个艺术家,一个无臂的舞蹈家杨佩从未失去对生活的梦想并坚信能从逆境中熬过来她是平凡的,平凡得就如路边的一棵小草,默默无闻;她又是不凡的,能够在逆境中追求精神上的升华,哪怕乞讨,也是为了飞翔2、高志鹏——暗黑中捕捉闪亮音符高志鹏,男,汉族,1974 年生,视力残疾,山西省吕梁人,现为太原市盲童学校音乐教师6 岁时因手术失败导致双眼失明,13 岁随民间学艺,18 岁成为太原市盲童学校插班生,28 岁考入中国戏曲学院他集写词、作曲、演唱、演奏于一身,至今已创作数百首歌曲,多次在全国大赛中获奖,近百家媒体对他的事迹进行过报道 高志鹏出生在吕梁山区兴县,6 岁时因手术失败双目失明8 岁那年,他让妹妹拉着他的手到学校门外听课,被老师发现,让爸爸把他领回了家爸爸摸着他的头说:“孩子,你跟人家不一样,爸爸教你拉二胡吧!”从那天开始,他踏上了音乐旅途,在自己心灵的舞台上演绎起不灭的火焰和无尽的执着。
高志鹏 11 岁时,二胡水平就已超过了父亲,当他得知了“阿炳”的故事后,便下定决心要做一个盲人音乐家他“摸”懂了《二泉映月》 ,也在音乐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世界他跟着鼓乐班的师傅们沿九曲黄河一路苦学,学会了各种民间小调、晋剧曲牌,学会了唢呐、笙、箫、笛子等鼓乐班的全套乐器15 岁那年,父亲为他买了 8 件乐器,让他组建了自己的鼓乐班从此,这位少年盲班主带着一伙明眼人,开始在陕西、内蒙古一带的农村闯荡几年下来,他挣下的钱,不但贴补家用,建了新窑洞,而且还为两个哥哥娶了媳妇,供妹妹读完了初中在外闯荡的高志鹏第一次听说在太原有一所盲校,他心中又开启了一扇窗户,独自一人去太原市盲校求学在省残联领导的帮助下,他成为太原市盲童学校的一名大龄插班生在盲校学习的两年间,每到星期天,志鹏便抱着吉他、二胡到街头卖唱,挣学费和生活费;上课时间又以饱满的激情,投入于学习和创作中1994 年,他创作的歌曲《心声》 ,在山西人民广播电台“升华奖”新歌征集中,荣获词曲创作一等奖;歌曲《满天繁星属于你》 ,在全国第二届盲聋学校学生艺术汇演中,获得一等奖及创作奖当中残联主席邓朴方把奖杯送到他的手中时,他感到茫茫黑夜中有了繁星般的点点希望。
盲校毕业他留校工作,2000 年在中残联的关怀下,他成为中国戏曲学院首位盲人进修大学生在正规化、高节奏的教学环境中,为了赶上学习的进度,他几乎每晚都守在琴房,根据盲文和课堂的录音资料一点一点地摸索着指法进修是拿不到学历的,2002 年高志鹏便参加了成人高考并成为中国戏曲学院一名正规大学生经过顽强拼搏,高志鹏不仅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他创作的歌曲《走出圪梁梁》 、二胡曲《黄土情怀》 ,还分别荣获全国第六届残疾人艺术大赛金奖、银奖更令同学们啧啧称奇的是,他利用业余时间,拜北京盲校李红伟为师,靠着用手摸,竟然用半年时间学会了一般得用三年时间才能掌握的钢琴调律技能!如今,高志鹏的心中有了一个“神州万里行”的计划他准备用两年时间,走访全国百所高校,为高校师生免费演奏自己的音乐作品,分享他捕捉到的照亮人生的音符3、黄宇——赢得美好生活的“玻璃娃娃”黄宇,男,汉族,1967 年生,肢体残疾,党员,上海市徐汇区人,现上海“小雨亭”刻字工艺品商社经理,系上海市肢残人协会副主席他先天性成骨不全,导致下肢严重残疾,没有进过一天校门,参加远程大学教育,取得了英语自考多项单科结业证书1991 年创办“小雨亭”刻字社,从 100 元的启动资金滚动发展,现已成为年营业额 60 余万元的中型服务企业;解决了 15 名残疾人和下岗工人就业,曾被评为上海市肢残人百强明星和自强模范。
在繁华的大上海长乐路,有一家刻字工艺品商社名叫小雨亭创办这家小雨亭的主人叫黄宇,先天性成骨不全,连打喷嚏或在床上翻身都可能骨折,严重的话,甚至可能导致死亡他的生命就像玻璃一样脆弱,成了“玻璃娃娃” 黄宇十三四岁时,30多年来他至少骨折过 40 多次,导致全身畸形,其痛苦令人难以忍受!黄宇母亲是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梦云,六十年代曾在《智取威虎山》中扮演李勇奇母亲儿子将永远是个残疾人,她内心的酸痛只有自己体味为了给儿子治病,她带着小宇跑遍了北京、上海所有的大小医院,但专家都说目前还没有治愈的希望由于肌肉萎缩,也无法整形,儿子两条腿和肢体的其他部分渐渐地都弯曲变形了残疾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小宇不能和其他正常孩子一样生活、学习,非常痛苦,但他也认识到痛苦伤心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坦然地去面对残疾,勇敢地去抗争,生活才能美好知识丰富了他的精神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黄宇开始要学一门技术以谋生,终于在一家刻图章的小店当起了学徒虽然工资只有 36 元钱,却拥有了第一份工作,日复一日他风雨无阻地上班,因为这是他融入社会自食其力的开始一干就是 5 年,功夫不负有心人,黄宇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为他的创业奠定了基础。
他说:“机会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任何摆在你面前的机会都不要错过 ”1991 年,他萌发了自己创业的念头,得到父母和朋友的支持,创办了“小雨亭”刻字工艺品商社开业至今,经过 17 年的发展,现在拥有两家门市部、一间工作室,面积加起来也有 200 多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 30 余万元,一年的营额将近 70 万,公司共有 12 名员工,一半是残疾人对于这点,黄宇有他自己的想法:“生意场上各种各样的企业家很多,如果单单跟别人比每月能赚多少钱,我远远比不过别人,但是能够帮助身边的残疾朋友,真正做一件对社会有益的事,对我这样的残疾人来说,比赚钱有着更大的意义 ”黄宇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先后担任上海市肢残人协会副主席、市残联青年委员会主任,2002 年被评为上海市自强模范,2003 年被评为徐汇“十佳青年” 2004 年春,黄宇与一位温柔贤惠、楚楚可人的上海市坐式排球运动员共结连理,迎来了美好的生活4、郑龙华——无手着名摄影家郑龙华,男,1959 年 5 月生于浙江省临安市幼年失去双手,1981 年开始自学摄影,他先后在国内外举办过各种形式的摄影展览,并多次在各种影赛中获奖郑龙华于 2006 年 5 月 20 日在家乡浙江省临安市启动“生命之光”——一位无手摄影家对话100 位残疾人精英的摄影活动。
经两年多的时间,他先后独自走遍全国 100 多个县及港、澳、台地区,行程达 63719 万公里,采访了各行业 100 位残疾人精英,拍摄图片45 万余幅,整理文字素材 52 万字,撰写采访手记 1986 万字2007 年 5 月,郑龙华被评为杭州市劳动模范由他拍摄的 100 位成功残疾人士的照片《一位无手摄影家对话中国百位残疾人成功人士》 ,展示了没有健全的手或脚、甚至身体不能直立的残障人士的成功故事49 岁的郑龙华说:“我选择展示他们阳光的一面,而不去关注他们肢体的残缺尽管拍摄残缺更有视觉冲击力,但我希望这些作品能带给人们希望和鼓舞 ”为了这组照片,他花了近 3 年时间 他用镜头记录了一个个成功的残障人士:虽失去右手但创立了“谭木匠”木梳传奇的谭传华、虽由于幼时疾病腿部行动不便但创立“江民软件”的反病毒软件专家王江民、虽由于先天佝偻身高不足 1 米却坐着轮椅宣传环保的甘肃省清水县秦亭镇店子村袁建明……郑龙华要展示残疾人的“健全”生活 “我希望这些作品是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大家照到自己:这些伤残人士在这种情况下做事都能成功,每个人都更应该用心做事 ”如郑龙华所努力的,照片鼓励了很多参观者。
北京第四聋人学校 18 岁的葛斌用手语说:“来看展览之前,我感觉非常迷茫但看到这些照片,我很感动我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天,拼搏努力 ”他指着一个肢残运动员的照片说, “我能够感受到她很努力!”北京第四聋人学校 19 岁的刘建超用手语说:“我来自四川,汶川大地震后,那里很多人和我们一样,不幸成为残疾人,他们更需要用这些故事来进行励志教育,勇敢地面对生活 ”从 1 岁落入火炕失去双手后,郑龙华对于生活的磨砺便不再陌生他用双腕夹笔写字、两次考上大学却被拒收、找工作碰壁……困顿中,同学寄给他台旧相机,22 岁的他开始用双腕操作这台“精密仪器” ,走街串巷为村民拍照,两年后在上海第一次获奖摄影让我第一次有了自信以前我很内向、封闭自己,因为我清楚自己跟别人不一样 ”……、郑龙华说, “当别的摄影师,拍拍我的肩膀说, ‘老郑,拍的不错啊’ ,我才觉得我和他们一样,在艺术上也能创造出好作品 ”残疾人的生活体验与他人不同,郑龙华觉得最大的不同是“困难多于顺利,每做一件事都要付出很多” , “残疾人最需要的是精神上的鼓励” ,在他看来,对残疾人最致命的打击是“失去信心” 郑龙华曾在浙江省临安市残联工作,这段经历让他更熟悉残疾人的感受:“残疾人比较敏感,有时,你的一个眼神、一个不屑的动作,在常人看来没什么,但对于残疾人可能就不一样,他们可能会多想。
这也可以理解 ”在他看来,社会对残疾人的保障近年来提高得很快,包括教育就业等,但“仍滞后于社会发展” 此次残奥会对志愿者培训中有一条原则广为传播:帮助残疾人时,要先征得对方的允许 “他能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去做比如残疾人有时更需要自食其力地工作,而不是等救助 ”5、李智华——“足艺”大学生李智华,女,汉族,1984 年生,肢体残疾,内蒙古自治区扎鲁特旗人,西安欧亚学院艺术设计系本科在读一场大火失去了双臂,她没上过高中,通过顽强学习,考上了大专又专升本,现备考 2008 年书法系的硕士研究生2005 年 4 月初,国家教育部、中国残联、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全国青少年向身残志坚的李智华学习1984 年 2 月 14 日,李智华出生在内蒙古扎鲁特旗伊和背乡赵家堡村的一户农家爸爸是一个老实憨厚的农民,患有精神病的妈妈硬是由人按着才生下了她,她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1984 年 5 月 23 日,父亲李国林外出寻找疯癫的妻子,出生没几个月的李智华一觉醒来将煤油灯碰倒,瞬间炕席、被子相继燃烧起来……无情的大火改变了她的一生经过抢救,李智华保住了生命,却永远失去了双手家庭贫寒的李智华,又偏偏失去了双手。
对于她个人而言,是顺从命运的安排还是与命运抗争,她选择了后者,她相信自己能够通过奋斗做到和常人一样哥哥姐姐上学去,李智华总是悄悄地跟在后面,校园里的欢声笑语,让她感到一切是那么新奇她渐渐地学会了用脚趾夹着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