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笔下黄蓉形象的文化解读.doc
25页引言第一章人物的分裂:从“东邪之女 ”到“北侠之妻”1.1“邪女”到“侠女”的突变1.2 从“封建叛逆”向“贤妻良母”复归第二章作者的矛盾:价值与意义之间的追索2.1 办报理想与商业写作的冲突2.2 现代女性观与男权思想的角逐第三章读者的接受:期待视野的满足与突破3.1 普通读者的广泛认同3.2 专业读者的特殊视角摘要贯穿了《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的黄蓉形象,亦是金庸笔下唯一一个从少女写到中年的女主人公在作者的创造与读者的接受过程中,都富含了深厚的文化背景因此,本文在论述中,不仅将黄蓉作为一个人物形象进行相关的梳理,而且将她作为男性写作的武侠小说创作接受流程中的一个“女性能指”来进行文化考察本文从评论界及一般读者对黄蓉形象的各种解说入手,在对小说文本的回归中发现,黄蓉这一形象上存在两个向度的分裂:其一,是从一个自私自利的 “邪女”突变为一个为国为民的“侠女”; 其二,是从叛逆任性的“小妖女”到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的“母性”复归但是,无论是“突变”还是“复归” ,都缺乏足够可信的承接与叙述因此,笔者从作者的角度出发,探究其创作中所面临的商业和艺术的矛盾,以及作者潜意识中的传统男权思想与现代女性观念的冲突对黄蓉形象创作的影响。
同时,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分析了普通男女读者接受黄蓉这一形象的性别差异,最终发现黄蓉这一形象的分裂非但没有影响到读者对她的接受,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普通读者的阅读期待而从大陆专业读者不多的黄蓉形象分析中,引出了对构建通俗文学批评理论的思考黄蓉形象的文化解读是富于启示意义的,不仅揭示了隐藏在这一形象背后的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认识到武侠小说是文化研究的极好媒介关键词:黄蓉,分裂,矛盾,接受引言本文试图借鉴文化研究理论,通过对金庸笔下黄蓉形象的文化解读,分析通俗文学在创作、流通和读者接受中存在的一些有趣现象 “文化研究(eulturalStudies)是一种新的研究文化(thewayofeulture)的方式”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当后现代主义理论日趋哀落、后殖民主义理论思潮兴起之时,文化研究迅速占据了英语文学界和比较文学研究的主导地位文化研究不同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精英文化研究,更指向大众文化以及各种非精英文化的研究一般认为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以研究后殖民写作 /话语为主的种族研究,其中涉及爱德华 ·赛义德的‘东方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批判,佳亚特里·斯皮瓦克的第三世界批评和霍米·巴巴的对殖民话语的戏拟和混杂进行消解;以研究女性批评和写作话语为主的性别研究,这在当今时代主要涉及女性批评话语的建构、酷儿理论(uqeerhtoeyr)和内思宾(女同性恋 )研究 ;以指向东方和第三世界政治、经济、历史等多学科和多领域综合考察为主的区域研究。
例如当前十分诱惑人的课题就包括‘亚太地区研究’和‘太平洋世纪研究’等此外,还应当加上考察影视传媒生产和消费的大众传媒研究” 黄蓉即是作为通俗文学、大众传媒中一个典型形象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的仅将黄蓉作为一个人物形象,而且作为男性写作的武侠小说创作接受流程中的一个“女性能指”来进行文化考察这里“‘文化’并不是那种被认为具有超越时空界限的永恒价值的‘高雅文化’的缩略词,而是那些在现代主义的精英意识占统治地位时被当作‘不登大雅之堂’的通俗文化或亚文学文类或甚至大众传播媒介” 必须强调的是,本文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化学批评,也融合了接受批评、社会历史批评等批评理论在金庸所创造的武侠世界中,黄蓉无疑是最深入人心的女主角打开百度,输入“黄蓉”二字,相关网页达132000 篇,这一数据己足以说明黄蓉在广大读者心目中的地位2004 年,歌手王蓉的一曲《我不是黄蓉》红遍了这首歌诊释的不过是一个简单而老套的爱情理想:“直到我头发花白牙齿掉光,找到我实实在在的爱情” ,但因为扯上了“黄蓉” ,所以一经推出,立刻风靡了大街小巷歌曲的作者无疑是颇具商业眼光的,不仅歌词紧扣黄蓉及“靖哥哥”的爱情不放,旋律也轻快活泼,正符合黄蓉在大多数读者心目中的形象特征。
这个人物亦进入专业研究者的视野,在文学史上获得了自己的地位这个人物亦进入专业研究者的视野,在文学史上获得了自己的地位刘登翰主编的《香港文学史》对黄蓉作出了如下评价:“黄蓉这个人物更多地显现出金庸塑造人物的功力,她是金庸笔下唯一一个从少女写到中年的女性,从一个冰清玉洁、刁钻俏丽的女孩子,忽而成长为子女绕膝,已为人母的妇人这期间的心理生理变化,是人生中常见的景观,让人感到青春的易逝,时光的锋利细细品味《射雕英雄传》(也包括《神雕侠侣}})中描写黄蓉的文字,可以说金庸写出了一种人生的必然,写出一个女人,一个美丽的女人无法规避的东西,她注定要告别无忧无虑、敢想敢为的年代,她注定要承担妻子、母亲的责任,正如《神雕侠侣》中提到:‘小龙女全心全意只深爱杨过,黄蓉的心却分作了两半:一半给了丈夫,一半给了女儿’ 一个女人所具有的女儿性与母性,差不多全都浓缩在这个形象中 ”这段洋洋洒洒的评论,强调金庸写出了人生的必然,特别从将“女儿性”与“母性”浓缩于一身的角度,肯定了黄蓉形象的统一性饶有意味的是,同样是对黄蓉形象的评价,评论界另有两种相反的评论:一种以倪匡为代表,他在《我看金庸小说》一书中认为“在《射雕英雄传》中,黄蓉在有些地方相当可爱。
至少,在她被江南七怪当作‘小妖女’的时候,是很可爱的 ”而“黄蓉在《神雕》中,己是中年妇女,护短、猜忌、自作聪明,连一点可爱之处都找不到了 ”并把黄蓉仅仅列为“中中人物” 作为“金学”研究的开风气之作,倪匡的观点得到重视和支持,项庄更是直接指出“如果金庸不写《神雕》 ,黄蓉的形象不致遭到破坏 ”也就是说,他们认为 “黄蓉”不是一个完整的、统一的形象,从《射雕》到《神雕》 ,黄蓉形象被割裂了, “女儿性”和“母性”并没有协调统一地成就这个人物另一种观点则以吴蔼仪为代表她在《金庸小说的女子》中为黄蓉辩护:“我却十分欣赏黄蓉,认为是金庸写得最好的女角特别欣赏他处理黄蓉从《射雕英雄传》的青春少女到《神雕侠侣》的中年妇人的个性发展其它女角大多是形象化的人物,但黄蓉却是活生生的,有优点、有缺点、会长大、会衰老的真人,音容体态历历在目,思想个性贯彻分明熟读了这两套小说,觉得了解黄蓉的一生,这是在金庸成功的角色中也不可多得的 ”陈墨也认为, “黄蓉性格的这种最新展现(指《神雕侠侣》中的黄蓉—笔者) ,不仅是打破了一般武侠小说中主要人物性格定型之后不再变化的常规,而且使得黄蓉的性格更加丰满真实、充实可信’ , 。
、由此带来一个疑问:倪匡和吴蔼仪,同为金庸作品的热爱者和崇拜者,为什么对黄蓉这一形象的认识有那么大的偏差?不仅是评论界,普通读者对黄蓉形象也有不同的看法笔者曾对以“金庸”为主题办得较好的四个网站进行统计,网上的“金迷”们,从 2002 年到 2006 年,共发表有关黄蓉的文章 134 篇,其中仅有《打倒黄蓉》一篇对黄蓉形象完全表示否定,其它的文章几乎都表示喜欢《射雕英雄传》中的少女黄蓉但对中年黄蓉,则形成两派,争论不休:一派以女性为主,喜爱 《神雕侠侣》中的黄蓉,对黄蓉的变化表示理解,如网民“yq5f47”认为 “黄蓉从少女成长为《神雕》中的妇女,才是真真正正的女人完整的一生 ”网民“幸福女人”说:“黄蓉的形象是圆满的,她是金庸笔下最幸福的女子” 网民“铭兰”直接表示: “而我对任何时候的黄蓉都热爱如一”等等这类文章共计%篇,占百分之七十以上 ;另一派以男性为主,不喜欢中年黄蓉甚至讨厌她,主要的原因是认为破坏了自己对《射雕英雄传》中少女黄蓉的好感,如网民“靖儿”说:“年轻时还很可爱,生孩子后变得很坏,可惜呀 ”⑦网民“大蝇”则分析道:“因为我们喜欢小时候的黄蓉,所以讨厌中年时候的黄蓉。
”而在所跟的帖子和其它网站上,网民的观点也基本形成这两派,并且表达得更直接网民“只爱蓉儿”说:“金庸笔下的女子,在我看来,没有半个比得上黄蓉的 ”⑨网民“ofxuf”则说“黄蓉的神智退步,简直是中年痴呆症 ”但无论是否认可中年时代的黄蓉,绝大多数网民对黄蓉的一生还是持肯定态度并表达了喜爱之情正如网民“蓉喜”所说:“黄蓉是金庸第一女角,论综合实力也是全部女子之可以说黄蓉是金书最好” 然而,由黄蓉形象引出的这种现象仍然吸引着我们的注意,黄蓉评价中蕴藏着的文化符码或许能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创作的心态和读者接受的情形进行解读第一章 人物的分裂:从“东邪之女”到“北侠之妻”Ll“邪女”到“侠女”的突变从《射雕英雄传》到《神雕侠侣》 ,黄蓉形象究竟是分裂还是统一?这还要从文本出发,来深入分析在《射雕英雄传》中,黄蓉刚出场时假扮成一个槛褛肮脏的少年乞丐,自怜自伤郭靖好心可怜她,她反把心中对父亲的怨气都出在郭靖头上,大点菜肴“坑”他;郭靖不以为意,反而解衣赠马,对她关怀备至这时的她知道郭靖是“真心对我好” ,立刻义无反顾地爱上了他: “要是你遇上了危难,难道我独个儿能活着吗?”这一极端的性儿,带着一点点邪气,以致多年后郭靖回忆起来,给她的评价仍是“想到与妻子初识之时,她穿了男装,打扮成一个小乞儿模样,何尝又不古怪了?”随着行文的进展,黄蓉的“邪气”得到越来越充分的展示。
首先,她只管自己和郭靖,根本不顾别人的死活郭靖生怕耽误给王处一取药,黄蓉却说“那就让他残废好了,又不是你残废、我残废” ,顺口一句已使其邪气初露端倪;郭靖想把“黄河四鬼 ”从树上放下,黄蓉则格格一笑: “这四个家伙自称‘刚烈雄健’ ,厉害得很,冻不烂、饿不死的就算饿死了, ‘梅林四鬼’可也比‘黄河四鬼’高雅得多 ”而她随便开个玩笑,便把一个胖妇人的左耳割了下来,弄得她“满脸鲜血” 尤其是后来“密室疗伤”前,她明知傻姑与曲灵风渊源甚深,但仍想把她杀掉以绝后患,其依据很简单:“此人既危及郭靖性命,再有十个傻姑也得杀了 ”正因为黄蓉首先考虑的是自己及自己所爱的人,她也因此少了一份忧国爱民之心,羡慕的是退隐江湖、自由享乐的生活她在太湖上感叹: “从前范大夫载西施泛于五湖,真是聪明,老死在这里,岂不强于做那劳什子的官么?”她在岳阳楼头评范仲淹: “这样的人固然是好,可是天下忧患多安乐少,他不是一辈子乐不成了么?我可不干 ”又道:“靖哥哥,我不理天下忧不忧、乐不乐,若是你不在我身边,我是永远不会快乐的 ”及至《射雕英雄传》结尾,蒙古十万大军入侵襄阳,黄蓉想出来的对策依旧是:“蒙古兵不来便罢,若是来了,咱们杀得一个是一个,当真危急之际,咱们还有小红马可赖。
天下事原也忧不得这许多 ”黄蓉这一性格的形成,离不开父亲黄药师的影响黄药师号为“东邪” ,一生独来独往,除了妻子女儿外,谁也不爱桃花岛上的仆役全被他刺耳割舌,变得又聋又哑;弟子陈玄风和梅超风偷了《九阴真经》逃走,他将其他弟子挑断腿脚筋络,统统逐出桃花岛;老顽童来找他论理,被他打折双腿,在岛上关了整整十五年; 他误听女儿己死的传闻,先迁怒郭靖,继而迁怒江南六怪,竟“要杀他全家满门” 至于施辣手将侯通海“一条手臂连肉带骨扯成两截” ,逼着沙通天等从自己胯下钻出去,倒成了小事总之,黄药师根本就没将他人的尊严、自由乃至生命放在眼中,而是任意凌辱和剥夺这一点,还可以其弟子梅超风为证梅超风无恶不作,杀人如麻,因为“天下除了师父和贼汉子外,谁都可以杀得 ”真可说和黄药师一脉相承这正应了丘处机的点评:“黄药师行为乖僻,虽然出自愤世嫉俗,心中实有难言之痛,但自行其是,从来不为旁人着想,我所不取 ”有了这样的父亲,再加上桃花岛上众哑仆皆为邪恶之人,黄蓉性格中带点邪气自然不足为奇,其“小妖女”之称亦是名副其实但到了《神雕侠侣》 ,黄蓉性格中的这一面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有代表性的一段描绘是:郭靖脸色一变,顺手一拉黄蓉,想将她藏于自己身后。
黄蓉低声道: “靖哥哥,襄阳城要紧,还是你我的情爱要紧?是你的身子要紧,还是我的身子要紧?”郭靖放开了黄蓉的手,说道:“对,国事为重 ”虽只短短一句,但黄蓉形象已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