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煤炭工业矿井初步设计编制内容.doc
27页1 -煤炭工业矿井初步设计编制说明一、 《煤炭工业矿井初步设计编制内容》是有关矿井初步设计所要进行的勘察设计工作内容和工作深度,以矿井初步设计说明书的章节叙述的内容和工作成果的形式予以表述其深度应包括和满足以下要求:1.对地质报告的分析和评价2.设计方案的比选和重大技术原则的确定3.主要机电设备、器材的订货4.土地的征购5.基建投资的控制、年度计划安排和基建投资及包建的依据6.施工图限额设计和预算的编制,建立概、预算对比台帐的依据7.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和对建井工期的控制8.施工准备和生产准备的依据二、矿井初步设计编制的周期一般为 6~8 个月三、本编制内容适用于大中型的新建矿井,小型矿井及改扩建矿井可参照执行封面格式:(隶属关系及建设单位名称)x x x 矿井初步设计说 明 书(设计单位名称)2 0 X X 年 X 月- 2 -扉 页 格 式(隶 属 关 系 及 建 设 单 位 名 称 )x x 矿 井 初 步 设 计说 明 书工 程 编 号 :工 程 规 模 :院 长 : ·总 工 程 师 :项 目 负 责 人 :(设 计 单 位 名 称 )[加 盖 设 计 证 书 章 ]2 0 X X 年 X X 月- 3 -参 加 设 计 人 员 名 单 格 式 :参 加 设 计 人 员 名 单专 业 姓 名 职 务 或 职 称目 录前言第一章 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第一节 井田概况第二节 地质特征第二章 井田开拓第一节 井田境界及储量第二节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第三节 井田开拓第四节 井筒第五节 井底车场及硐室第三章 大巷运输及设备第一节 运输方式的选择第二节 矿车第三节 运输设备选型 第四章 采区布置及装备 第一节 采煤方法 第二节 采区布置 第三节 巷道掘进 第五章 通风和安全 - 4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矿井通风 第三节 降温措施及设备选型 第四节 灾害预防及安全装备 第六章 提升、通风、排水和压缩空气设备 第一节 提升设备 第二节 通风设备 第三节 排水设备 第四节 压缩空气设备 第七章 地面生产系统 第一节 煤质及其用途 第二节 煤的加工 第三节 生产系统 第四节 辅助设施 第八章 地面运输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标准轨距铁路 第三节 场外公路 第四节 其他运输 第九章 总平面布置及防洪排涝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平面布置 第三节 竖向设计及场内排水 第四节 场内运输 第五节 矿井其他工业场地布置 第六节 管线综合布置 第七节 防洪排涝 第十章 电气 第一节 供电电源 第二节 电力负荷 第三节 送变电 第四节 地面供配电 第五节 井下供配电 第六节 监控与计算机管理 第七节 通信 第八节 铁路信号 第十一章 地面建筑 第一节 设计原始资料和建筑材料 第二节 工业建筑物与构筑物 第三节 行政,生活福利建筑 第四节 居住区 第十二章 绐水排水 - 5 -第一节 给水 第二节 排水 第三节 室内给排水 第四节 消防及洒水 第十三章 采暖、通风及供热 第一节 采暖及制冷 第二节 井筒防冻 第三节 锅炉房设备 第四节 室外热力管网 第五节 热电车间 第六节 煤气供应 第十四章 职业安全卫生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建筑及场地布置 第三节 职业危害因素分析 第四节 主要防范措施 第五节 预期效果及评价 第六节 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 第七节 专项投资 第八节 存在问题和建议 第十五章 环境保护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各种污染的防治措施 第三节 地表塌陷治理 第四节 机构设置及专项投资 第五节 存在问题和建议 第十六章 建井工期 第一节 建井工期 第二节 产量递增计划 第十七章 技术经济 第一节 劳动定员及劳动生产率 第二节 原煤生产成本 第三节 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 第四节 矿井设计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附录 附件 图纸目录 - 6 -矿井初步设计编制内容前 言一、编制设计的依据。
二、设计的指导思想三、设计的主要特点,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和分析四、存在的主要问题,需在下一阶段设计中解决或提请审批机关决定和有关单位注意的问题与建议第一章 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第一节 井田概况一、交通位置:矿区,矿井所在地理位置,水陆交通情况及至附近大城市和车站的距离插图:交通位置图二、地形地貌三、河流、湖泊、沼泽的分布及范围,河流的流量,流速、水深,通航情况及最高洪水位等四、气象及地震情况:气象资料来源及其完整性,矿区气候性质及气温变化雨季时间、年平均及最大降雨量、年蒸发量结冰及解冻日期,最大冻结深度,平均积雪厚度全年最大和最小频率风向和最大风速地震情况及地震烈度五、矿区经济概况,工业、农业、劳动力、建筑材料情况六、煤田开发简史,现有生产、在建矿井和小窑分布及开采情况七、现有煤炭运销和经济效益情况八、有无文物古迹旅游区及其它地面建筑等情况九、现有水源、电源情况十、农田排灌水利系统情况第二节 地质特征一、地质构造:地质年代,地层层序,沉积厚度及岩石特征,煤系地层走向,倾斜、倾角及其变化规律,煤田和井田地质构造及其相关系,断层和皱褶发育情况及其分布规律,火成岩侵蚀情况及对煤层开采的影响,陷落柱、剥蚀带等其它构造情况。
附表:主要断层特征表,见表 1-2-1表 1-2-1 主要断层特征表断 层 名 称 性 质 走 向 倾 向 倾 角() 落 差(m) 备 注- 7 -二、煤层及煤质:含煤层数、煤层厚度、层间距、顶底板岩性、物理力学性质、结构及其变化规律,与顶板管理有关的指标、参数(如节理密度、长度大于 10cm 的岩芯采取率、来压周期、冒落程度、固结时间等)、煤层硬度和节理发育情况煤层结构,夹石的岩性,厚度及分布规律,结核伴生情况煤层露头及风氧化带附表:可采煤层特征表见表 1-2-2表 1-2-2 可采煤层特征表煤 层 厚 度 (m) 煤 层 间 距 (m) 煤 层 结 构 顶 底 板 岩 性煤层 最 小 最 大 平 均 最 小 最 大 平 均 夹 石 层数 夹 石 总厚 度 (m) 顶 板 底 板稳定性倾 角()视 密 度(t/ m3)煤质概述(详细资料分析见第七章)三、瓦斯赋存状况及其涌出量,煤尘爆炸危险性,煤的自燃性,地温情况邻近矿井沼气和煤及沼气突出的鉴定研究成果四、水文地质:含水层、隔水层分布发育情况及其变化规律;含水层的富水性(水位、渗透系数、单位涌水量)、补给来源及其与地表水的联系;邻近矿井和浅部小窑涌水及积水情况,断层、陷落柱等;裂隙导水性,钻孔封孔情况;矿井水的水质及其对建筑材料和设备的腐蚀性;矿井涌水量(正常、最大涌水量)。
五、其他有益矿物的勘探程度、赋存情况、储量、晶位及变化规律,其工业用途及开采价值六、地质勘探程度及存在问题:1.地质勘探报告的编制情况2.对勘探类型和勘探基本网度的评价3.地质构造对开采影响的分析4.煤层对比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分析及对开采的影响5.地质储量的复核、验算,高级储量的范围、储量是否满足设计的要求6.水文地质、沼气等级、煤质分析等资料的精确程度,及对开采的影响7.对地质资料的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应补充勘探工作的建议第二章 井田开拓第一节 井田境界及储量一、井田境界:确定井田境界的依据,走向长度、倾斜宽度及井田面积与四邻矿井及小窑的关系二、储量:根据地质条件结合开采技术经济等因素,提出经济可采储量的范田和界限计算储量的煤层最小可采厚度,最高灰分井田内地质储量、工业储量,全井田及第一水平高级储量占工业储量的百分数井田的可采储量,是指扣除各种煤柱损失、开采时的损失及其它各种损失后的可以- 8 -回采的储量附表;矿井地质储量汇总表见表 2-1-1(按煤层、牌号、级别、水平分别列出)矿井可采储量汇总表见表 2-1-2(按煤层、牌号、级别、水平分别列出)井田以外预计尚可利用的储量或备用储量。
三、安全煤柱及各种煤柱的留设和计算方法第二节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一、矿井工作制度:设计年工作日,日工作班数,每天净提升小时数二、矿井设计的年生产能力和日生产能力,确定矿井设计生产能力的依据,分析论证其合理性矿井服务年限,各水平的服务年限,采用的储量备用系数第三节 井田开拓一、井田内地质构造、老窑范围、煤层及水文等条件对开采的影响二、列举各主要开拓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阐述选定方案的理由三、井口数目和位置的选择插图:各主要开拓方案乎、剖画图 四、水平划分及阶段垂高的确定各水平之间的连接方式五、主要运输大巷及总回风道的布置方式和位置选择六、矿井各水平、煤层,上下山和采区的开采顺序,第一水平采区划分和配采关系七、对于受开采影响的建(构)筑物、水体、铁路,论述哪些搬迁,哪些留设煤柱,哪些进行“三下”开采需要搬迁的村庄的数目、面积和人口,并提出达产前的安排意见,提出开采后地面沉降变形的预计,以及进行“三下”开采时的防护措施第四节 井 筒一、井筒用途、布置及装备附表:井筒特征表,见表 2-4-1表 2-4-1 井筒特征表插图:井筒断面图比例为 1:50 或 1:100二、井壁结构:井筒检查孔资料,井筒穿过的表土层和岩层的性质及开凿施工方法。
井壁结构第五节 井底车场及硐室一、井底车场形式的选定二、空重车线长度的确定、列车运行及调车方式、车场通过能力的计算插图:井底车场线路图及运行图表(小型矿井可省略 )三、井底车场硐室名称及位置,井底煤仓的形式、容量、清理撤煤方式水仓布置及容量计算,水仓的清理方式井下爆破材料库的形式、容量及通风系统四、井底车场主要巷道和硐室的支护方式及支护材料插表:井底车场及硐室工程量表,见表 2-5-1- 9 -表 2-5-1 井底车墙及硐室工程量表第三章 大巷运输及设备第一节 运输方式的选择一、煤炭及辅助运输方式的比较及选定、煤、矸、材料,没备的运输系统和转装站的布置,人员运送方式和系统二、确定主要运输巷道断面、支护方式、坡度及钢轨型号第二节 矿 车一、矿车选型二、各类矿车和运人助行设备的数量计算附表;矿车规格特征表,见表 3-2-1附表:矿井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时各类矿车数量表,见表 3-2-2表 3-2-1 矿车规格特征表表 3-2-2 矿井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时各类矿车数量表第三节 运输设备选型一、设计依据(列出选型计算中需要的原始依据)二、选型计算当采用电机车时,应包括:(1)列车组成及机车类型和数量的确定,(2)整流设备,(3)接触线网, (4)大巷运输以外的机车型号、数量。
当采用胶带输送机时,应包括输送机型号、长度、带宽、运输速度、运输能力、输送机功率以及驱动装置等的选择和计算并附胶带输送机规格特征及数量表第四章 采区布置及装备第一节 采煤方法一、根据地质构造、煤层的稳定性及其开采条件,具体分析适用于各种采煤设备的块段及储量说明采煤方法的选择及其依据二、工作面采煤、装煤、运煤方式及设备选型三、工作面顶板管理方式,支架设备选型四、工作面回采方向与超前关系五、采煤工作面的循环数、月进度、年进度及工作面长度各工作面的生产能力及倒替接续关系六、采区及工作面回采率七、生产时主要材料消耗指标第二节 采区布置一、移交生产和达到设计能力时的采区数目、位置和工作面生产能力计算二、煤层分组、分层关系和开采顺序三、采区尺寸、巷道布置,沿煤层的、集中的和岩石集中巷道的数目、作用及其联络巷的布置形式四、采区车场、装车点及硐室五、采区煤、矸运输和辅助运输方式及设备选型采区通风和排水 10 -附表:达到设计能力时采区工作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