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docx
51页小班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序言:小班幼儿分享行为是幼儿亲社会行为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实现与他人交流互助、理解的基础3-6岁的幼儿是个性、人格培养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培养和发展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有助于幼儿日后的社会交往和社会适应,越早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越能早日使他们习得和内化,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对周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分享行为可以让幼儿积极健康地成长然而小班幼儿出现分享行为都非常少,最容易发生争抢,独占等分享问题,所以小班阶段无疑是进行分享行为培养的关键时期本课题针对小班幼儿分享行为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良好的教育培养策略,旨在促进幼儿社会化和健康积极向上的成长摘要:现如今的小班幼儿存在一个非常突出的同题,即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缺失其具体的表现是两个孩子互相争吵,抓咬的原因仅仅是为了抢夺同一样玩具,有的孩子即便自己不玩这个玩具也要拿着,不想给别人玩,这种问题如今已经是越来越严重,长期以往,将不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本课题主要分析现如今小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探索和研究培养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有效策略,促使小班幼儿分享意识得到提高和分享行为得到发展,从而促使小班幼儿社会性得到健康的成长。
关键词:小班幼儿 分享行为 现状 培养策略 一、研究背景:现在的孩子很多都是独生子女,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及互爱互让的经验,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关心别人,体会不到与人分享的快乐,加上有些父母不良教育态度,长辈过于溺爱等这些不利因素,都会对幼儿分享行为产生一定影响小班年龄阶段的幼儿表现尤为鲜明、突出,独占(玩具、食物等)行为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通过培养幼儿分享行为,幼儿能改善与同伴的关系,并且增进与同伴之间的友好情感《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明确提出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从社会关系维度出发的有:幼儿与自身的关系,幼儿与他人的关系,幼儿与集体的关系,幼儿与社会的关系,由此可见培养幼儿学会与人分享的品质已是当前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小班幼儿在入园前,生活在家庭的小天地中,没有分享的意识,自我为中心表现尤为突出因此,对小班幼儿进行分享行为的培养,十分必要,有关幼儿分享行为策略的研究是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问题2. 研究目的和意义:幼儿分享行为是幼儿与他人共同享用某种资源的行为,是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分享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分享行为可以帮助幼儿赢得玩伴,使幼儿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获得言语表达、人际交流等技能;另一方面,分享行为可以帮助幼儿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共同享受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带给大家的各种条件,促进幼儿的社会化。
同时,分享行为还可以帮助幼儿学会在今后与人共同生活和与人合作共事通过研究发现,在分享方面做得较好的儿童,往往在解决社会性问题、帮助他人等方面也做得较好分享行为可以说是幼儿社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中明确提出:幼儿要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可见,分享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分享行为是一种亲社会行为,是幼儿进入幼儿园集体生活后顺利地融入集体,开展人际交往的关键分享行为,是幼儿大度友好的表现,是幼儿走出自我为中心,亲近群体,社会性得到发展的表现,通过分享,可以与同伴在共玩同乐中获得同伴的喜爱,建立同学情谊通过分享,在融洽和睦的社会交往中健全人格,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分享行为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普遍不容乐观,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独占独享的行为比较严重如好吃的零食不愿与他人分享,好玩的玩具只给自己玩,好看的图书一直占着不给别人看,甚至喜欢的游戏区域宁愿独自一个人游戏也要霸占着不让他人进入,这些动儿都是缺分享意识的,还有一些幼儿就算知道要和他人分享,但因为舍不得而不愿意真正放手,就算分享之后一小会儿就要抢回来,造成更严重的交往危机,非常不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
因此,对小班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策略的细致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三、研究目标:1.让小班幼儿初步了解并体验分享带来的快乐,进一步培养小班幼儿的分享意识2.探索寻求培养小班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有效策略3.培养小班幼儿分享、谦让的良好品质,使幼儿感受分享带来的快乐,促进幼儿良好个性的发展四、研究对象:小三班33名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的有效策略五、研究内容: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尝试进行小班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培养,积极利用幼儿园的集体活动来帮助他们学会“与人分享”,消退自我中心心态,促进孩子社会性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要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由此可见幼儿分享行为的养成非常重要,而小班幼儿正处于分享行为养成的关键期,可由于幼儿自身因素和外部的一些环境因素导致了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产生了阻碍皮亚杰的“社会冲突认知理论”认为:幼儿在相互作用时由于动作和观点的不同而争论,导致社会认知上的冲突,冲突解决的过程实质上就导致幼儿认知结构改变的过程,也是使幼儿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心理学家班图拉认为,决定儿童道德行为的是环境、社会、文化关系、客观条件、强化等,教育者应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和方法,奖励、肯定幼儿的适当行为,使之逐步形成发展。
儿童道德行为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来改变的,环境、教育、榜样同样在学前儿童品质和行为形成中起很大作用塞尔曼(1976)研究了在理解别人观点方面不同年龄的发展水平,从学前儿童到青少年经历了自我中心的角色理解(大约4-6岁),不理解别人的动机,他们主要对外在提示做出反应,不能推断别人的思想,因此分享行为很少瑞格德(Rheingoid,1976)等人观察了13-18个月的幼儿在类似家庭环境中,同父母或其他承认的相互作用,发现几乎所有的幼儿都做出依次或多次的分享行为,年龄稍长的孩子分享的范围和程度则更高斯坦杰克(Stangjek,1978)研究了儿童的自发分享,认为在2-3岁的幼儿中间最为常见是礼物的自发分享,它往往成为幼儿间社会交往的手段我国学者对此也做过研究1989年,上海李丹等人研究食物和玩具的分享,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高级形式——利他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假设和实验情景下儿童的分享行为都是不高的,但随年龄的增长,其分享的慷慨程度逐步提高郭眉、冯晓霞、庞丽娟研究发现在人生的第二年,儿童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分享行为,但分享在4-16岁之间没有发现连续增多的变化趋势,需借助教育,儿童不可能离开教育自发成长为社会要求的品质高尚的社会成员。
实践价值:每个幼儿都将进入社会这个复杂的大“网”中,没有谁能侥幸避开这样每个幼儿都将经历一个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是从幼儿阶段,通过学习与人交往等技巧开始的,分享则是与人相处的基本规则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很多情况下,幼儿必须要与他人共同享用许多东西与权利,不能独占,以自我为中心若做不到这一点就会得不到他人尊重、信任、友谊、支持,当然也就无法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很难找到合作的伙伴,知心的朋友,幼儿会因此而感到孤单、压抑、寂寞、情绪低落、性格内向,严重的还可能产生心理障碍本课题旨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皮亚杰关于社会认知冲突理论的指导下,依据目前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针对由于社会环境、交往群体以及一些家长的不当教育方法造成幼儿“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势,试图通过创设各种各样的分享活动,采取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方法,使幼儿形成正确的分享动机,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及社会性发展本课题根据小班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特点,抓住一些影响幼儿分享行为养成的因素,探讨了一些培养小班幼儿的分享观念、动机和训练小班幼儿的分享技能、规则的方法,希望可以帮助小班幼儿更好、更快的养成分享行为。
分享作为一种美德被大家传诵,被大家赞誉家长在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就教育他们与人分享,体验分享带来的快乐,对幼儿实施分享教育,让幼儿从充满童趣的分享活动中真切的感受到分享带来的快乐,这对他们正确理解分享以及将来人格的健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本次小课题的研究我们总结了一些分享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改善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通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来培养幼儿自发的分享行为,让幼儿充分体验给予及被给予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以及与人交往的乐趣这样,对于全面提高幼儿素质,将来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都将具有深远的意义分享顾名思义就是指和别人共同享受欢乐、幸福、好处等分享行为是一种综合性行为,也是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曾经听过这样一段话:一份快乐两个人分享,就变成了两份快乐;一份痛苦,两个人分担,则变成了一半痛苦分享可以分成两个层次,一是幼儿意识层次上的分享,二是行为层次上的分享分享是一种行为,而行为受观念的支配,只有在思想上形成这一种观念才能在行为上有所表现,即幼儿分享行为的形成可分为两种,既有意识上的和实际行为上的如果意识和行为脱节了,那么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分享行为的形成一般来说,幼儿会在意识上先形成分享,然后再落实到实际的行动中,但现在部分幼儿的分享行为的发展只停留在意识阶段,没有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这就导致了一些问题。
1. 小班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现状:小班幼儿分享的观念较弱小班幼儿分享的水平受分享物品的数量的影响小班幼儿在面对分享的物品人手一份之外还有多余时,幼儿倾向于将多余的给需要帮助的幼儿 幼儿对于不同分享对象的反应不同如果分享物是食物,幼儿的产生平均分配的反应比玩具更高,对他人慷慨反应更少然而分享行为对幼儿发展社会性的重要性在于:1、分享行为的发展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通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来培养幼儿自发的分享行为,让幼儿充分体验给予及被给予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爱分享还可以带来无穷的快乐,对幼儿实施分享教育,让他们从充满童趣的分享活动中真切感受到分享带来的快乐这样,对于全面提高幼儿素质,将来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都将具有深远的意义,也对他们正确理解分享以及他们将来健全人格的形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幼儿分享行为的要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要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帮助幼儿理解行为规则的必要性,学习遵守规则;加强师生之间、同伴之间的交往,培养幼儿对人亲近、友爱的态度,教给必要的交往技能,学会和睦相处。
二)影响小班幼儿分享的因素1.自身因素(1)根据小班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判断幼儿自身是否正确的形成分享的观念小班幼儿爱模仿,情绪作用大,认识事物靠行动;因为幼儿的年纪较小,心理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具有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与人的交往活动中只能想到自己的利益,以自己的情绪为主导,错误的以为分享就是把自己所拥有的给别人,不会与人互动,更不具备分享的观念;幼儿的逆向思维也尚未形成,这就需要成人的帮助和正确引导让幼儿真正的理解分享,知道我与人分享,别人也会与我分享,我与社会是互动的,我是社会中的一员让幼儿积极地与人交往,并自觉地,主动地与人分享2)判断幼儿是否掌握分享技能、规则小班的幼儿一般都是刚离开家庭走进社会,与人交往的机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不理解社会规则和与人交往的技巧离开家后接触的一切都是很陌生的,原本在家庭中,我要的一切都只是我一个人的,但在幼儿园中,一切都变了,这让幼儿很恐惧由于幼儿的利己思想,使幼儿在潜意识中对分享行为产生了反对的情绪,这就需要成人在帮助幼儿正确的认识分享行为的基础上,让幼儿了解分享是美好的,是可以共同实现的,知道分享的过程中有一些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