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云阳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docx
12页重庆云阳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箩 筐林清玄①香蕉场前面的不远处,有几个小孩子用竹子撑开一个旧箩筐,箩筐里撒了一把米,孩子们躲在一角拉着绳子,等待着大雨前急着觅食的麻雀②一只麻雀咻咻两声从屋顶上飞翔而下,在蕉场边跳跃着,慢慢地,它发现了白米,一步一步跳进箩筐里;孩子们把绳子一拉,箩筐砰然盖住,惊慌的麻雀打着双翼,却一点也找不到出路地悲哀地号叫出声孩子们欢呼着自墙边出来,七八只手争着去捉那只小小的雀子,一个大孩子用原来绑竹子的那根线系住麻雀的腿,然后将它放飞③麻雀以为得到了自由,振力地飞翔,到屋顶高的时候才知道被缚住了脚,颓然跌落在地上,它不灰心,再飞起,又跌落,直到完全没有力气,蹲在褐黄色的土地上,绝望地喘着气,还忧戚地长嘶,仿佛在向某一处不知的远方呼唤着什么④这捕麻雀的游戏,是我幼年经常玩的,如今在心情沉落的此刻,心中不禁一阵哀感我想着小小的麻雀走进箩筐的景况,只是为了啄食几粒白米,未料竟落进一个不可超拔的生命陷阱里去,农人何尝不是这样呢?他们白日里辛勤地工作,夜里还要去巡田,有时也只是为了求取三餐的温饱,没想到勤奋打拼地工作,竟也走入了命运的箩筐。
⑤箩筐是劳作的人们一件再平凡不过的用具,它是收成时一串快乐的歌声在收成的时节,看着人人挑着空空的箩筐走过黎明的田路,当太阳斜向山边,他们弯腰吃力地挑着饱满的箩筐,走过晚霞投照的田埂,确是一种无法言宣的美,是出自生活与劳作的美,比一切美术音乐还美⑥我每看到农人收成,挑着箩筐唱简单的歌回家,就冥冥想起托尔斯泰的艺术论,任何伟大的作品都是蘸着血泪写成的如果说大地是一张摊开的稿纸,农民正是蘸着血泪在上面写着伟大的诗篇;播种的时候是逗点,耕耘的时候是顿号,收成的箩筐正像诗篇的最后圈上一个饱满的句点人间再也没有比这篇诗章更令人动容的作品了⑦遗憾的是,农民写作歌颂大地的诗章时,不免有感叹号,不免有问号,有时还有通向不可知的分号!我看过狂风下不能出海的渔民,望着箩篱出神;看过海水倒灌淹没盐田,在家里踢着箩筐出气的盐民;看过火旱时的龟裂土地,农民挑着空的箩筐叹息那样单纯的情切意乱,比诗人捻断数根须犹不能下笔还要忧心百倍;这时的农民正是契诃夫笔下没有主题的人,失去土地的依恃,再好的农人都变成浅薄的、渺小的、悲惨的、滑稽的、没有明天的小人物,他不再是个大地诗人了!⑧由于气候的不能收成和没有收成固是伤心的事,倘若收成过剩而必须抛弃自己的心血,更是最大的打击。
这一次我的乡人因为收成过多,不得不把几千万公斤的香蕉毁弃,每个人的心都被抓出了几道血痕在过去的岁月里,他们只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天理,从来没有听说过“收成过剩”这个东西,怪不得几位白了胡子的乡人要感叹起来:真是没有天理呀!11.文章开头写孩子们用箩筐捉麻雀的情景有什么用意?(4分) ▲ ▲ 12.请分析作者将农民比作“大地诗人”的表达效果4分) ▲ ▲ 13.说一说“他不再是个大地诗人了”这句话的内涵6分) ▲ ▲ 14.本文以箩筐形象来表现农民的生产生活,试结合全文概括箩筐的丰富意蕴6分) ▲ ▲ 参考答案:11.(4分)以麻雀落入箩筐来象征农民艰辛劳作而命运悲苦的境遇(2分),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形象生动而又耐人寻味(2分)。
12.(4分)通过类比将农民的劳动之美提升到艺术的高度(1分),用一系列比喻和排比表现出对农民伟大创造的由衷赞美(2分),也为下文表现农民的悲苦命运作铺垫(或反衬)(1分)13.(6分)说明农民在生产受困的情况下无法再有劳动的创造(2分),表现出作者对失去了土地依恃的农民的深切同情悲悯(2分),以及对天灾人祸给农民造成的精神挤压的愤懑不平(2分)14.(6分)箩筐是农民日常劳作的用具,是农民辛勤耕作丰盈收获的载体(2分),是农民遇到天灾人祸时无助形象的化身(2分),也是农民悲苦命运的象征(2分) 略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儒家思想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一向不缺答案但无论“仁”还是“中庸”,都仅仅部分地反应了儒家的思想观念;综合起来,只有“责任”,才是儒家思想内核的内核,尽管孔孟等人并未作此概括以“责任意识”为根本指针的儒家思想,拒绝道家那种“高大上”式的玄远,拒绝墨家“草根”式的琐屑,拒绝法家“狱吏”式的苛细,人性化地满足了社会的需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人性化是其最显著的特征儒家对“人”(而不是“神”)有着极高的定位:“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这种把人看作“天地之心、五行之端(首)”的观点,决定了儒家的“人生”设计十分严肃——至少要对得起“人”在天地间的这种地位然而人性是复杂的,就其本能而言,人总是倾向于膨胀私欲、挤占他人权利空间若不加以约束,必然导致冲突,引发社会危机为避免这种情况,儒家认为,在刑法等硬性制度之外,还需要一套软制度,来教化人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不忘对他人对社会尽责他们把这套“文化”(文明的教化)的软制度归纳为“礼”,刑法与礼,是社会治理的左右手关于“礼”,大部分典籍散遗了,现存的《礼记》,是对古典“礼仪”的解释,可谓“礼”的冰山一角《礼记》说圣人“为礼以教人,使人有礼”,首要的是为了将人与“能言”的猩猩鹦鹉区别开来——发扬人的社会性、抑制人的动物性,确保人的言行像个人而非禽兽,是礼的底线由《礼记》等书可知,礼的规矩是非常详备的规范人的言行、教导人们该干什么、该怎么干,礼本质上是一份责任清单在儒家看来,习礼,最重要的是通过“修身”,完善自我,弄清自己的角色,并从自己的角色出发,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恰当地为人处事对己对人对社会“尽责任”这种活法,不是儒家凭空设计出来的,是孔子“述而不作”、从“先王”“先贤”那里梳理出来的。
那些“先王”“先贤”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楷模”,是“责任意识”的绝佳体现尧舜协和万邦天下为公,被孔子视为不可超越的标杆大禹治水,非常辛苦,其实他完全可以弄条“方舟”,只给自己喜欢的人发船票,一走了之孔子对大禹也“无间然”,没什么可批评的了,因为他尽了作为君主的那份责任用两个字来概括儒家思想,是“责任”;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家”不爱家的人,很难说他能爱国长期以来,自西方流入的形形色色的“解放”,严重破坏了人们的家庭观念魏晋时期,儒家思想被抛弃,信仰大厦崩塌,导致了三百年战乱今天,我们已经拥有了更强大的思想武器——唯物辩证法,但儒家思想的合理内核、围绕它形成的责任文化与家国情怀,依然是现实社会重要的支点和动能摘编自荆培运《儒家思想的本质是“责任”》)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关于儒家思想的本质问题,答案有“仁”和“中庸”等看法,但其合理内核应是“责任”B. 儒家看重“人”在天地间的地位,与这高定位匹配的是儒家对待“人生”设计的严肃态度C. 儒家认为,刑法对人的私欲的约束,不如礼的约束力大,所以儒家特别强调礼的教化作用D. 现存的能供我们研究儒家“礼”的资料并不多,《礼记》一书至少能让我们知晓礼的底线。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基于人性具有复杂性这个前提,探讨儒家的“礼”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B. 文章指出要从社会性和动物性的角度理解人,并就两者的价值取向进行论述C. 文章运用了例证法,以“尧舜”“大禹”为例,揭示了儒家思想本质的来源D.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层层深入地阐述了作者对儒家思想本质的全新见解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因为它具有其他的思想都没有的人性化特征B. 儒家的“礼”的规矩十分详备,除了“先王”“先贤”外再无人能达到“礼”的要求C. 文中用一个字“家”来概括儒家思想的本质,实际上是对“责任”的进一步补充D. 无论是个人修养,还是国家治理,儒家的“责任”思想具有不可或缺的现实指导意义参考答案:1. C 2. B 3. D【1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这类试题,首先浏览选项内容,然后从文本中找到相对应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比较,明确二者的差异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C,“刑法不如礼的约束力大”说法错误,文中说“刑法与礼,是社会治理的左右手”文中认为二者是不同的方法,并没有力度大小的区别故答案选C2题详解】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浏览选项内容,然后从文本中找到相对应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比较,明确二者的差异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选项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中论述的观点,然后根据理解认真核对选项内容B,“要从社会性和动物性的角度理解人”有误,文中强调的是人应具有社会性故答案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归纳、理解、筛选和概括分析的能力解答这类试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A,“其它的思想都没有”,于文无据;选项B,“除了‘先王’‘先贤’外再无人能达到‘礼’的要求”有误,在儒家看来,一般人只要尽到自己的角色相应的责任就能达到了儒家的要求;选项C,“是对‘责任的进步补充’”有误,用“家”是从另一个角度来概括儒家思想的本质,不是“补充"。
故答案选D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主要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追风筝的人【美】卡勒德·胡赛尼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风俗比赛一大清早就开始,直到仅刺一只胜出的风筝在空中翱翔才告结束每个斗风筝的人都有助手,帮忙收放风筝线我的助手是哈桑若有风筝被割断,真正的乐趣就开始了这时,该追风筝的人出动,那些孩子追逐那个在随风飘扬的风筝,在临近的街区奔走,直到它盘旋着跌落在田里,或者掉进某家的院子里,或挂在树上,或停在屋顶上对追风筝的人来说,最大的奖励是在冬天的比赛中捡到最后掉落的那只风筝那是无上的荣耀,人们会将其挂在壁炉架之下,供客人欢欣赞叹每当满天风筝消失得只剩下最后两只,每个追风筝的人都厉兵秣马,准备摘取此项大奖他们会朝向那个他们预计风筝跌落的地方,绷紧的肌肉蓄势待发,脖子抬起,眼睛眯着,斗志昂扬。
当最后一只风筝被割断,立即一片骚动我记得有个阴暗的冬日,哈桑和我追着一只风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