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第六章1 有机物的运输与分配.ppt
62页第六章 有机物的运输与分配(3)第一节 有机物运输形式.途径.方向和度量 研究方法:蚜虫吻刺法蓖麻韧皮部汁液成分一.有机物的运输形式 1.蔗糖(主要形式) (1)韧皮部含量高;(2)是主要的光合产物 (3)是非还原糖,适于长距离运输:①溶解度高; ②性质稳定; ③能量高; ④运输速度快 2.寡糖(棉子糖、水苏糖等)、山梨醇 3.有机酸、氨基酸及其酰胺、激素、核苷酸 、多肽、无机离子等二.有机物运输的途径和方向 (一) 长距离运输的途径和方向 长距离运输:器官间的运输 1.运输途径: 主要途径:韧皮部筛管-伴胞复合体 次要途径:木质部导管、管胞 2. 运输方向: 上、下双向运输;横向运输筛管和伴胞 筛分子-伴胞复合体 (SE-CC复合体)双向运输实验:天竺葵上部叶片 饲 喂14C,下部叶片饲喂32P,中部用蜡纸隔离木质部和韧皮部,经 12-19h光合后,测定 茎 韧皮部各段的放射 性.结果:韧皮部各段都含有相当数量的14C和32P物候期对运输方向的影响: 早春:上运为主;光合面积形成后:下运为主 有机物种类影响运输方向: 糖类:下运为主; 含氮有机物:上运为主运输总方向: 代谢源——→代谢库 代谢源:能够制造或输出有 机营养的组织、部位和器 官。
代谢库:能够消耗或贮藏…环割的作用(二)短距离运输的含义和途径 短距离运输:细胞内和相邻细胞间的运输 1.运输途径: (1)质外体途径:以扩散方式进行,速度快 (2)共质体途径:在原生质体中越膜运输,慢 (3)交替途径:在质外体和共质体交替进行 2.转移细胞在短距离运输中的作用: 形态: 特化的薄壁细胞,具有大的表面积 位置: 筛管的源.库两端 作用: 源端的装入和库端的卸出有时伴胞就是转移细胞三.有机物运输的度量1.有机物运输速度受植物种类的影 响 也受生育期、温 度、运输物成 分的影响2.有机物质运输率(121)比集运量SMT(比集运转移率SMTR)=单位时间内转移的物质量(g.h-1)韧皮部横截面积(cm2)生长100天的马铃薯块茎重量210g,其中有机物占 24%,匍匐茎断面韧皮部为0.0042cm2,运输率为:SMT=在韧皮部中,筛管的横截面积仅占1/5,要计算筛管 的SMT,上述结果要乘以524×100×0.0042210×24%=4.9/cm2/h-1第二节 有机物运输机理有机物运输机理的三个问题: • 有机物在源端如何装入SE-CC复合体? • 有机物在库端如何从SE-CC复合体卸出?• 有机物在筛管中运输的动力何来?一.有机物在源端的装载 (一)装载途径: 1.共质体装载:蔗糖从光合细胞通过胞间连丝顺浓度梯 度进入伴胞或中间细胞,最后进入筛管 。
存在条件:SE-CC复合体与周围叶肉细胞 间存在发达的胞间连丝; 2.交替途径装载 光合细胞→质外体→蔗糖载体→伴胞→筛 管.蔗糖载体:位于SE-CC复合体上,可逆浓 度梯度转移蔗糖,是主动过程P122图(二)装载机理: 是一种主动过程以蔗糖-质子共运输的 方式进行 蔗糖-质子共运输:SE-CC复合体质膜上 有ATP酶—水解ATP放能将膜内的H+运 出—建立跨膜电化学势差—膜上的蔗糖 载体利用该势差——将蔗糖和H+运进 SE-CC复合体装载机理蔗糖-质子同向运转(共运转)——耗能• SE-CC复合体一 侧 • • • 光合细胞一 侧 二.有机物在库端的卸出(一)共质体卸出途径及方式 1. 卸出途径: 有机物通过胞间连丝从筛管顺 浓度梯度直接进入库细胞 2. 存在条件: SE-CC复合体与库细胞间存在 胞间连丝 3. 影响因素:浓度梯度; 胞间连丝的传导能力 (密度及超微结构);(二).质外体卸出途径及机理:SE-CC复合体与库细胞间不存在胞间连丝时 ,蔗糖从筛管→自由空间→库细胞。
1.卸出过程:有两种模式:⑴蔗糖顺浓度被动进入自由空间→被细胞壁 蔗糖酶水解成葡萄糖和果糖→单糖主动进入库细胞,用于消耗或贮存存在植物:玉米、高粱、粟等⑵蔗糖通过载体主动卸出到自由空间,然后被动地进入库细胞在豆科植物中普遍存在2.卸出机理:主动卸出或主动进入库细胞的过程,均以蔗 糖-H+共运输的形式进行有机物在库端的卸出—共质体、质外体卸出三.有机物运输机理 (一)压力流动学说 1.压力流动学说的基本理论: 光合细胞产生糖分→装入SE-CC复合体,→ 源端的水势下降→吸水→压力增大;库端消耗糖分或合成其他有机物→水势 增加→ SE-CC复合体失水→压力下降;库源两端出现压力势差,压力势差推SE- CC复合体中的液流流动压力流动学说2. 支持压力流动学说的试验证据:◆白蜡树干随着距地面高度的增加,韧皮部 汁液中各种糖的浓度也在增加,且这种浓 度差随落叶而消失,随叶面积的恢复而恢 复; ◆蚜虫吻刺实验证明,溢泌液可持续数小时 ;3. 压力流动学说的理论发展:原为纯粹的被动机理,即认为有机物运 输不需要能量,只靠压力推动但这 一认识与以下实验不符:减少枝条的氧气供应,可明显降低运 输速率; 呼吸抑制剂可抑制有机物运输;韧皮部呼吸速率最高。
现已发展为主动机理,认为有机物运输 途中是不需要能量的,但源端的装载 和库端的卸出是需要能量的压力流动学说需 要 能 量不 需 要 能 量(二)主动机理 特点:需消耗ATP供能 1.原生质环流假说: 认为原生质在细胞内 的环状流动带动了有机物的运输(P125 )优点:可解释双向运输缺点:成熟筛管原生质的流动性下降 2. 细胞质泵动假说: 筛分子内原生质形成 多条长丝,形成胞纵连束,束内环状蛋 白质丝有节律地收缩舒张,形成蠕动, 细胞质被泵走,同时带动了其中的有机 物运输筛管中的胞纵连束3.P蛋白收缩假说认为筛管内存在有收缩能力的韧皮蛋白(P 蛋白),它们构成微纤丝,长度大于筛分 子,一端固定,一端游离于细胞质,象鞭 毛一样颤动,推动筛管汁液流动,需要 ATPP-蛋白收缩学说4.电渗假说认为伴胞消耗ATP搬运K+,使K+在筛板的 源端多于库端,出现跨筛板的电位差, K+依电位差从筛板一侧移向另一侧, K+离子所带的水膜一同移动,溶解在水 中的糖也一同移动第三节 有机物的分配与调控 一.代谢源、代谢库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1.代谢源:凡是能够产生和输出有机营养的 组织、部位和器官称为------。
2.代谢库:凡是能够消耗和贮藏有机营养的 组织、部位和器官称为------ 3.库源关系——相互影响(1)源限制型:源小库大,营养生长较弱 ,生殖器官多;(2)库限制型:源大库小,叶面积大,花果 少.(3)库源互作型: 库源协调性强.二.有机物分配的规律1.分配方向: 代谢源→ 代谢库 2.分配规律: (1).养分优先运往生长或代谢强的中心: (2).就近供应:分配量随运输距离的加大而减 小. (3).纵向同侧运输:地上、地下交换同侧为主. (4).直线运输和垂直流运输: 3.有机物的再分配与再利用: 已经参与到器官 生命活动中去的有机物被分解运向其他器 官.番茄库-源单位模式图三.光合产物分配与产量形成的关系1.构成经济产量的物质来源: (1)功能叶片输入的; (2)先贮存在营养器官再输入经济器官的; (3)经济器官自身合成的2. 决定产量的因素: (1) 提高生物产量, 决定源器官的生产能力 和输导组织的运转能力; (2)提高经济系数:提高库器官的吸引力- 较高的激素含量;四.有机物质运输与分配的调控 1.代谢调控 (1)蔗糖浓度:高于阈值才能输出 (2)无机磷含量:促进运输。
(3)能量供应状况:运输需要能量 (4)碳素固定类型:C4植物输出能力大于 C3 2.激素调控:多种激素有调控运输功能机理:P130下 3.环境影响 (1)营养元素N、P、K、B (2)气象因子:光照、温度、水分第四节 植物体内的细胞信号转导•细胞信号转导是指一个细胞发出的信息通过 介质传递到另一个细胞产生效应的过程•植物细胞信号转导主要研究植物感受传导环 境刺激的分子途径及其在植物发育过程中调 控基因的表达和生理生化反应始端: 信号传导过程 末端:信号刺激→→→→→→ →→调控基因表达 或生理生化变化一. 有关细胞信号的概念:1.信号:信息的物质形式和物理过程 2. 信号的来源: (1)外界刺激:光、温、气、伤害、水等; (2)体内代谢:激素、多肽、糖、代谢物等 3.作用:通过信号转导系统调节自身代谢, 适应环境 依存在位置分有胞外信号和胞内信号;4.信号种类(1)化学信号:指细胞感受刺激后合成的化学物质如植 物激素等 正信号:随刺激强度增加而加强的信号如干旱对于ABA的合成、输出 负信号:随刺激强度增加而减弱的信号。
如 干 旱对于CTK的合成、输出 (2)物理信号: 电信号:以电波形式在体内传递的信号 特点:速度快,最快可达20cm/s;电位幅度小,只有110-115mV水力学信号: 细胞压力势的变化就是水力学信号,通过 维管束系统传递二.细胞信号转导的一般过程: (一)胞间信号传递:指胞外信号传递给靶 细胞的过程; 1.化学信号的传递 下运沿韧皮部传递,上运沿木质部传递,最 高达4mm/s; 2.电信号的传递: 共质体、质外体、维管束均可传递速度:1-20mm/s,最快可达200mm/s 3.水力学信号的传递:通过木质部系统传递压力势变化二).膜上信号转换: 指将胞外信号转换成胞内信号的过程; 1.细胞信号受体:细胞质膜上或细胞质内,能识别信号并与 之结合, 从而引发产生胞内信号的化学成 分 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2.受体存在的位置及种类:(1)细胞内受体: 指存在于细胞质膜以内 的受体细胞质或细胞内膜系统上都有2)细胞表面受体:存在于细胞质膜,有三种. ①离子通道型受体:受体是膜上的离子通道,接受信号后通道开 放,引起离子的跨膜流动,使膜电位发生改 变离子通道型受体② G蛋白连接受体: 一条单链跨膜蛋白, 胞外部分与信号结合后 活化; 并进一步活化胞内G蛋白, 通过G 蛋白的作用产生胞内信号。
G蛋白连接受体由G蛋白完成的跨膜信号转换③酶连受体:受体是跨膜存在的酶,胞外是信号结合区 域, 胞内是催化区域与信号结合后胞内 部分活化,通过催化生化反应,生成第 二信使.酶连受体(三).胞内信号转导:完成跨膜转换的信号在细胞内进一步传递 及放大的过程称为胞内信号转导 胞内信号被称为第二信使重要的第二信使系统有:钙信号系统;环核苷酸信号系统;磷酸肌醇信号系统细胞内重要的第二信使物质1.钙信号系统Ca2+通过浓度变化调节代谢Ca2+的信号作用主要发生在细胞质中信号刺激可 引起Ca2+的跨膜转运,从而增加胞内游离Ca2+的浓度,发生信号反应细胞的钙离子运输系统:Ca2+通道;完成Ca2+的顺浓度转移,引起Ca2+信号 的发生 Ca2+-ATP酶:完成Ca2+的逆浓度转移,引起Ca2+信号的结束 细胞的钙离子运输系统Ca2+信号的作用方式:通过与钙受体结合发挥作用 钙调素(CaM ):是由148个氨基酸构成 的酸性小分子蛋白,与Ca2+结合后形成 4Ca2+ · CaM复合体,有很高的生理活性 ,可以调节靶酶的活性,通过靶酶去调 节代谢 如Ca2+ -ATP酶就是其靶酶钙调素的结构及其作用方式:2、肌醇磷酸信号系统(双信号系统)肌醇磷酸(PIP2)是构成细胞膜的一种脂质, 被磷脂酶C水解可形成两种产物,均为第 二信使物质。
三磷酸肌醇(IP3):使Ca2+通道打开→ Ca2+释 放→胞质中[Ca2+]增加—进入Ca2+信号系统 . 二酰甘油(DAG):生成后使膜上的蛋白激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