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创汇导向与旅游业科学发展观(20032005).docx

13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191599853
  • 上传时间:2021-08-1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85.09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创汇导向与旅游业科学发展观(2003~2005) 一 摒弃旅游创汇导向箭在弦上(一)外汇储备连创新高,明显超过最优规模2005年1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2004年最后一组核心金融数据:截至2004年12月底,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6099亿美元,仍然位居世界第二,同比增长51.3%,增幅比2003年末提高10.5个百分点,占GDP总值的35%;全年外汇储备比上年增加2067亿美元,同比多增899亿美元新增外汇储备中,第四季度的贡献“功不可没”,平均月增长约300亿美元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不仅体现在民众生活愈加富足和快速增长的GDP上,也显现于外汇储备的连年飙升1990年中国外汇储备首次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10.93亿美元;1996年,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050.49亿美元早在2002年10月底,我国就以2655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雄踞全球第二位,仅次于日本的4607亿美元越来越多的经济界人士指出,中国外汇储备已明显大大超过最优规模按照世界银行标准计算,外汇储备规模应满足以下三方面的需求:首先,在没有新的外汇收入的情况下,外汇储备足以支付3个月的进口(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又有学者提出应以6个月为基准);其次,在没有新的外汇收入的情况下,外汇储备足以让当局有能力支付短期债务;第三,当汇率出现波动时,还能有足够的外汇稳定本币币值。

      据主流经济学家匡算,中国外汇储备的最优规模应为1500亿~2000亿美元[1]中国的实际情况是,以2001年为例,该年外汇储备大约为2100亿美元,接近当年的进口规模(2435亿美元),是短期债务(170亿美元,据世界银行)的12倍有种论调认为,与日本相比,中国的外汇储备并不算多然而,这种观点显然站不住脚,因为无论是经济总量、技术实力,还是产业结构、出口产品类型,中国与日本都不在一个层次上而且,日本是一个资本输出大国,资本极度过剩,日本的外汇储备虽然在绝对额上超过中国,但从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看,只有10%左右,远不及中国的35%(2004年)中国外汇储备激增的最大动力来自出口的增长中央政府为鼓励出口创汇,制定的出口退税率高达15%但随着出口急速增长,矛盾也愈加突出,中央财政已无力支付全部出口退税资金,从2000年起开始出现欠退税,当年年底就达988亿元,到2002年年底增加到近2477亿元,其中,欠企业近1700亿元中央财政终于承受不住“出口导向”的压力从2004年起,出口退税率已从此前的15%降低到11%同时,政府还将对资源性产品通过增加出口税收来限制其出口打个也许并不一定十分恰当的比方,中国在几年前就像一个刚摆脱了温饱困扰的大家庭,户主宁可拿出“日常开支”作补贴,鼓励家庭成员不惜低价出卖劳动力去给别人打工,并把微薄收入都存起来,尽可能少花钱买别人的东西。

      户主的理由有两点:一则日子过得踏实,即便有个三长两短,也能妥善应付,用经济学的术语,就是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二则钱多了有面子,说话也有分量,向旁人透露这样的信息:我们借钱还得起,美其名曰为了提高信誉度几年以后,家里的存款足以抵御任何风险,但一家之主还是认为“钱越多越好”,宁可把钱借给别人,也舍不得去消费随着存款激增,补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户主终于醒悟过来,但改革力度还不够大,仅是通过减少补贴抑制成员出卖劳动力的积极性,依旧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存钱第一”的理财观念二)高额外汇储备凸显隐忧,风险剧增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认为,除了“吸引外资”、“利息增值”功能外,中国持有大量外汇储备还具有三大战略意义:首先,这是抵御国际风险的坚实物质基础;其次,对于中国深化改革、产业结构调整、提升技术水平等诸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三,这是人民币最终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的一个必备条件外汇储备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但倘若超过了最优规模,不仅边际效益递减,“物极必反”导致的负面影响也愈加凸显[2]第一,外汇储备风险增大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是外汇储备无法规避的两种风险自2003年初至今,美元汇率指数已跌至84.21,重返1995年水平,美元汇率下降幅度接近18.4%。

      一般认为美元汇率指数在100为均衡汇率水平有业内人士甚至预测,美元可能暴跌至1欧元兑2美元美元资产在中国外汇储备中占到6至7成,据推算,中国因此蒙受了接近1000亿美元的缩水损失第二,容易导致通货紧缩趋势2003年,中国持有美国国债和美国财政部债券高达1190亿美元我们一方面在吸引外资,另一方面却出现穷国反而廉价向富国输出资本的怪现象稀缺的资本不能及时用于国内经济建设和发展上,这与国家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方针和积极的财政政策背道而驰,也不利于国家经济安全第三,超额外汇储备将使中国失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的优惠贷款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有关规定,成员国发生外汇收支逆差时,可以从“信托基金”中提取相当于本国所缴纳份额的低息贷款,如果成员国在生产、贸易等方面发生结构性问题需要调整时,还可获取相当于本国份额160%的中长期贷款,利率也较优惠相反,外汇储备充足的国家不但不能享受这些优惠低息贷款,还必须在必要时对国际收支发生困难的国家提供帮助三)人民币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升值压力[3]近年来,美元对欧元的汇率不断下跌,而中国因为延续着1994年以来的盯住美元政策,人民币相对欧元、日元等主要货币贬值,客观上导致了中国商品出口更有价格优势。

      2002年以来,过去一直希望人民币保持稳定的日本政府一反常态地要求人民币升值,并开始在各种场合不厌其烦地竭力敦促中国对人民币重新估值2002年12月4日,日本副财相黑田东彦在英国《金融时报》上发表文章,称中国的通货紧缩经出口扩散至台湾、香港甚至全球,中国应承担起将人民币升值的责任2003年3月6日,日本国会参议员山本一太发表言论,再次强调中国应将人民币升值,以减轻因输出通货紧缩而对日本和全世界经济的影响2003年8月,日本财务大臣盐川正十郎在东京对媒体表示,他对人民币疲软感到担心他警告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极低,可能会引起问题在经过一阵鼓噪后,日本与美国开始寻找共同点在过去的几年里,日本经常夸大中国出口到日本的商品对日本市场造成的冲击作用,美国媒体也借题发挥不仅如此,日本还试图将对人民币的这种压力带进国际组织的正式议程在2003年2月21日召开的西方七国集团(美、英、法、德、意、加、日)财政部长会议上,日本财政大臣盐川正十郎抛出了对人民币升值施加压力的所谓反通缩的提案,要求七国联手向中国政府施压促人民币升值在这次会议上,盐川正十郎向其他六国财长宣称:“不仅日本的通缩是因为进口了太多的中国廉价商品,全球经济不景气也源于此。

      要求其他国家逼迫人民币升值在此情况下,国际方面要求中国人民币升值的呼声渐起由于受中国出口产品冲击,一些东南亚国家也公开加入了这一阵营到了2003年9月,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呼吁中国考虑采用更具弹性的汇率机制西方七大工业国(G7)财政部长会议2005年2月5日在伦敦闭幕,会后发表声明指出,全球经济增长依然强劲,与会国家愿意共同合作监控外汇市场声明称:“我们坚信汇率应该反映经济基本面,汇率剧烈波动不利于经济增长我们重申,对于那些目前尚未采取灵活汇率机制的主要国家,采取更为灵活的汇率机制是我们所乐于看到的分析人士指出,声明前一部分内容表示各国希望汇率减少波动,并提高汇率的弹性,后半段内容则是向中国发出温和而明晰的暗示众所周知,汇率问题并非一个简单的对外贸易问题,更是一国政府极为重要的货币政策手段,同时,也常被国际政治斗争所利用有专家认为,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其实只有一小部分来自经济层面,更大部分来自政治领域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首先表明人民币坚挺,国际游资因此伺机而动,人民币直接换汇能力大幅度提高当然,人民币如果升值就意味着人民币地位的提高、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提升、中国老百姓手中的财富更加值钱,以及中国外债压力的减轻和购买力的增强,等等,但是所有这些都不足以抵消人民币升值将给中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对此,许多经济学家对于人民币升值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欧元之父”蒙代尔认为:中国政府如不能顶住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说不定会重蹈日本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覆辙美国摩根士丹利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2003年7月18日在香港《南华早报》上发表文章,明确指出要求中国调整人民币汇率是严重错误被人们称为“日元先生”的日本庆应大学教授神原英资先生2003年8月4日也说,不应强迫中国调整人民币币值,因为那会导致中国经济动荡,并对区域经济增长构成威胁在此情况下,中国政府明确表示将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调控措施一方面,货币调控部门仍在外汇市场不断地购入美元以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2004年央行直接购买的外汇约有1600亿美元左右,包括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及误差部分另一方面,运用公开市场手段调控市场与此同时,国家外汇管理局宣布提高居民出入境可携带外汇限额;允许从事国际承包工程及国际劳务的中国公司保留上年所有的经常项目外汇收入,等等所有这些措施的目的都在于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和消除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四)外汇收入渠道多元化,人民币正走向可自由兑换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对国际资本吸引力的增强,外汇收入渠道已呈多元化,境外资本在华直接投资早已成为最重要的外汇来源;考虑到外贸进口和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对外汇的需求,外贸和旅游业对外汇储备的贡献率显著下降。

      2004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06.3亿美元,全年贸易顺差仅319.8亿美元;在升值预期作用下,居民个人纷纷将手中闲置的外汇卖给国家,仅这一项净结汇即达数百亿美元,由于强烈升值预期,企业进口不购汇,使用自有外汇或外汇贷款对外支付,并提前收回境外外汇资金卖给银行,由此多结汇和少购汇,再加上外债结汇和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结汇及外汇储备的经营收益,这些项目之和将近1000亿美元[4]同时,按照WTO的要求和中国经济运行的趋势,以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为支撑,人民币正不可逆转地逐步走向可自由兑换,中国获得经济建设所需的外汇将变得更加容易[5](五)旅游创汇占外汇收入的比重已经越来越小以2004年为例,全国旅游外汇收入预计可达255亿美元,分别比2003年和2002年增长47%和25%;据海关初步统计,2004年全国进出口总值为11547.4亿美元,同比增长35.7%,其中出口创汇5933.6亿美元,增长35.4%;全年旅游创汇总额仅相当于同年出口外汇收入的4.3%,同时仅相当于该年度外汇储备余额(6099亿美元)的约4.2%[6]更具有说服力的论据是,2003年中国的入境旅游因“非典”遭受巨大打击,中国外汇储备却逆势而上净增1168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可以看出,中国旅游创汇对外汇储备走势的影响已经相当微弱在中国已拥有“海量”外汇储备的背景下,虽然旅游创汇已经成为中国非贸易创汇的主渠道之一,但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自发性剧增带来了用汇激增,入境游外汇漏损居高不下(指为达到入境游接待的高水平、满足海外旅游者需求,因为需要进口商品、支付外籍员工工资等而使用外汇从而造成实际外汇收入减少的情形,发展中国家的饭店业及其他旅游活动的外汇漏损率一般在30%以上),必然导致旅游外汇顺差大幅度减少,其绝对额也与其他外汇来源相形见绌因此,旅游外汇对中国外汇储备的影响力的减弱,既是相对的,更是绝对的如今,除入境旅游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个别地区外,不少地方政府在做外汇收入的构成分析时,旅游创汇往往被排到靠后的位置,甚至根本不予提及在这种已经发生深刻巨变的市场形势下,旅游业如果依然初衷不改地高唱“创汇”主旋律,无异于“刻舟求剑”、。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