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质量: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研究的新视角《中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研究》评略.docx
5页关注质量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研究的新视角《中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研究》评略 廖湘生(湖南省教育厅副巡视员)从历史的长河来看,在不同的教育发展时期,教育发展的侧重点往往是不同的一般而言,在教育发展的起始阶段,主要规模和数量的发展,让更多的人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当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会开始追求教育品质的提高,社会公众对教育的诉求最终会落到教育质量上因此,教育发展到较高程度的主要体现之一是提供和配置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以保证人们享有高质量的教育它一方面能使个人潜能得以充分开发,个人价值得以最终实现,另一方面使社会需要得以满足,社会发展得以支撑我国义务教育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基本实现“普九”,其发展的重点也开始由量的增长逐步向质的提高转变但由于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区域经济发展相对不平衡的城乡“二元”结构社会,义务教育的质量问题往往在农村表现得更为突出,而从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来综合考量,中部地区正处于这种南量到质的转变过程中日前,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彭波同志所著《中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研究》一书,对我国中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质量问题进行了理论与实践上的探索与研究,不仅具有较强的前瞻性,而日.对促进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通读此书,我感觉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亮点:一、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相得益彰综观全书,对理论的探讨是书中的重点之一,无论是“教育质量”的概念及特性、义务教育的政策分析、价值取向、教育公平理论、城乡统筹理论还是教育督导与教育评价的关系辨析等,著者均对已有的相关理论做了全面的梳理与归纳,并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与延伸,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种创新精神实属不易如对“教育质量”四个特性:发展性、系统性、规定性及可控性的归纳就具有较强的创新性,著者认为“教育质量内涵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从本源上说是时代与社会对教育质量的一种内在的规定,同时也是教育自身根据时代的要求与社会的需要进行的自觉的一种规定教育的质量不像企业的产品,它只是一种服务,提供给特定的对象,如学生与家长,并且教育质量还具有明显的后显性,它对教育对象的作用在很多情况下是若干年以后才能显现的因此这种对象的复杂性和产品的特殊性及后显性决定了对教育质量的控制远比对企业产品的控制困难得多,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质量是不可控的因为,教育作为一种服务,其质量首先表现在它的合需要性上,它要么满足了当时社会的需要,要么满足了受教育者个人的需要,其次,它还表现在一种程度的提高上,受教育者从接受教育到结束教育,这之间的提高即是教育质量的体现,正因为此,教育质量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可以测量的,也是可以控制的。
也正是由于有了对“教育质量”特性的深层次认识,才有了对“教育质量”进行保障的可能性,使“教育质量”保障的命题得以成立同时为“教育质量”标准及建立与监控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著者并没有停留于纯理论上的探讨,单纯地从理论到理论,而是紧密结合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现实情况,注重问题研究,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如书中对中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质量问题表征的归纳就是在大量的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与观点,并进一步从制度、社会、意识三方面对问题的表征进行了根源分析,准确地揭示了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质量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可谓书中的亮点之一此外,书中附件中的四个调查报告均是针对中部地区不同省份的热点问题的调查研究成果,通过对实地调查获取的大量数据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结果令人信服,其实证研究的精神令人钦佩这种既有理论的探讨,又有实证的分析在全书中随处可见,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相得益彰,可谓书中的一大特色二、准确地把握住了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保障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全书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构成这个结论是在对“教育质量”的概念与特性、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相关政策及新《义务教育法》的价值取向进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并对实地调查来的数据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归纳,最后总结得出的。
著者认为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保障机制构成主要包括教育公平制度、城乡统筹机制、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教育质量监控及教育督导评估等几个方面,应该说,这些方面都是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保障的重点与难点所在,著者在这点上拿捏得相当准确在得出质量保障的主要构成后,著者对几个主要的构成机制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如第五章“教育公平制度的研究”从教育公平的概念辨析人手,对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进行了考察并通过分析西方三个公平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及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取向,得出了我国教育公平制度设计的几个重点所在: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建立健全弱势群体和落后地区补偿制度、不断扩大和丰富教育资源、不断优化教育公平的制度环境第七章“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问题研究”则主要针对农村教师的无序流动现象进行了反思与分析,提出了破解农村教师队伍流动问题的路径选择,同时进一步指出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成长的必然选择;第八章“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监控机制的研究”对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指标体系构建的核心理念、基本原则、展开方式与重要内容的全方位思考;第九章“教育督导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对如何构建适合我国新课改理念的教育督导评估制度提出了一些设想等,都是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必须引起教育行政者和研究者重点关注的问题。
三、全书结构严谨,论证严密全书由主体部分与附件两部分组成,主体部分采取的是总分结构,著者从“教育质量”的概念及特性人手,对我国义务教育的政策及价值取向进行梳理与分析后,在归纳总结我国中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质量问题表征的基础上对问题的根源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套全面的质量保障机制,此为总论接下来的分论部分对这一套保障机制逐一展开研究,引经据典,博采众长,在广泛收集国内外众多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中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实际情况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对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全书研究思路清晰,总论部分着眼宏观,逻辑严谨,分论部分着眼中观,重点是对每项机制的研究,是总论部分的深入最后的附件部分,由四个调查报告组成,着眼微观,主要是针对农村义务教育质量问题的热点及难点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采集了大量的数据并进行了科学的归纳分析,资料翔实,结论可靠,不仅是对该书主体部分的点缀及补充,更是对书中主体部分论点的有力论证与支撑对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关注,是时代的呼唤普九”的完成,并不意味着我们的义务教育工作可以告一段落,相反,如何巩固“普九”成果,提高教育品质给我们这些“教育人”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唯有不断探索,辛勤耕耘才有可能使我们的教育事业不断向前!作为一个教育研究者,著者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开展了前瞻性的研究,体现了一个教育研究者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孜孜追求和责任担当。
[:李静]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