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视者双眼不平衡情况临床研究.docx
3页近视者双眼不平衡情况临床研究全球的近视患病率在近40年内激增,特别是在接受过高等教育人群中,近视率甚至超过80%近视问题已成为世界公共卫生难题[1]双眼不平衡为双眼同时视过程中的单眼间歇性抑制现象广东省人民医院眼视光课题组通过对正常视力志愿者(双眼裸眼视力0.8以上且无眼疾)双眼不平衡情况的调查发现正常视力者中有很大比例表现出不同程度双眼不平衡[2]而双眼不平衡在近视患者中的情况未见相关报道本研究抽选体检人群中最佳矫正视力0.8以上且无眼疾的正常视力者和近视者,使用不同时间频率的双眼整合刺激模式对其双眼不平衡情况进行测量,探讨人群中近视与双眼不平衡的关系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7年11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体检科体检的双眼最佳矫正视力0.8以上且无眼疾的志愿者161例,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通过非沉浸式虚拟现实平台的视知觉量化刺激模式检查其双眼视功能,收集其屈光状态、双眼视功能情况纳入标准:(1)18~60岁,能进行良好沟通;(2)最佳裸眼视力或最佳矫正视力≥0.8;(3)正常视力组双眼最佳裸眼视力≥0.8,近视组双眼矫正等效球镜度数相差<1.00DS[3];(4)无眼部手术史。
排除标准:(1)显性斜视;(2)具有眼部器质性病变;(3)无法理解和完成试验1.2检查项目屈光检查(客观验光、主观验光),眼位检查(角膜映光法)视功能检查:(1)检查设备:脑力影像生物刺激训练系统(广东省医疗器械研究所研发,许可证号:粤械注准20142700073)2)检查项目:在动态立体视条件下检查双眼不平衡情况[4]3)检查方式:灰色背景(44cd/m2)的轮廓字母分布图,刺激图中心E视标(0.66°×0.66°),为一只眼观看,另一只眼观看E视标外围的圆圈(0.8°×0.8°),E视标和圆圈按一定时间频率抖动500ms/cycle(高时间频率)或1000ms/cycle(低时间频率)受检者戴分视镜,图形运动,向测试者描述是否看到E视标或者圆圈见图1、图2S0:双眼平衡,双眼同时视;S1:双眼不平衡,单眼受刺激后,有间歇性抑制的正常周期,其过程为单眼抑制持续约2~3秒后双眼同时视2~3秒,然后先前受抑制的眼再被抑制2~3秒,即双眼竞争现象[5];S2:双眼严重不平衡,单眼的持续抑制(临床抑制)图1左眼所见图图2右眼所见图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161例志愿者基本情况如下:(1)正常视力组55例,男26例,女29例;年龄23~60岁,平均(37.20±8.28)岁;屈光度数-1.13~1.38DS,平均(0.41±0.63)DS,中位数0.63DS,四分位距1.25DS2)近视组106例,男56例,女50例;年龄18~54岁,平均(36.10±8.13)岁;等效球镜屈光度数-11.5~-0.50DS,平均(-3.31±2.38)DS,中位数-2.88DS,四分位距3.47DS在低时间频率刺激模式下,近视组和正常视力组的双眼不平衡状态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高时间频率刺激模式下,近视组和正常视力组的双眼不平衡状态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1不同双眼整合刺激模式下正常视力组与近视组双眼不平衡情况比较[n(%)]3、讨论近视进展机制有众多学说,如遗传因素[6]、调节学说[7]、离焦学说[8]、形觉剥夺[9]及多因素共同作用等随着视觉神经基础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视和觉是相辅相成的,因而对近视的研究也相应地延伸到了有“觉查”功能的大脑近年对双眼不平衡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阅读障碍患者中,认为其发生的区域在近外侧膝状体的子皮层[10]。
对双眼严重不平衡(双眼间抑制)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斜视和弱视患者中,推测机理是传输运动信息的大细胞通路功能存在缺陷[11]电生理学、运动知觉和对比敏感度测试的研究[12,13]表明主要有两条平行的信息传导途径将信息从眼睛传递到大脑,即小细胞通路(P通路)和大细胞通路(M通路)小细胞通路主要承载细节和颜色信息,大细胞通路在同一视野区域携带运动信息在不同时间频率的双眼整合刺激模式下,近视组表现为更多的双眼严重不平衡,分析其机理可能在于传输运动信息的大细胞通路可能存在缺陷随着检测标的物运动频率增加,正常视力组和近视组中双眼不平衡和双眼严重不平衡人数均有所减少,双眼平衡人数有所增加,表明近视人群需更高能量的运动频率刺激才能感知,而大细胞通路就是感知运动信息的神经通道,提示近视人群大细胞通道传输可能与正常人群存在差异综上所述,在不同时间频率的双眼整合刺激模式下,近视组表现为更多的双眼严重不平衡,其原理可能在于近视患者中传输运动信息的大细胞通路功能可能存在缺陷参考文献:[3]赵堪兴,杨培增.眼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46-249.[4]付晶,卢炜,吴殿鹏,等.斜视与弱视患者精细与粗糙立体视的研究[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15,23(1):1-5.徐莉,庞莎莎,褚航,阎丽,曾锦.近视者双眼不平衡的临床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2020(09):1157-1158.基金:广东省省级科技计划项目(重大专项)(项目编号:2017B010110013);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重大专项)(项目编号:201704020048);佛山市医学类科研攻关项目(项目编号:2018AB0030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