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坐敬亭山》的诗配画.docx
6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独坐敬亭山》的诗配画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字词解释: (1)尽:没有了 (2)孤云:寂寞的云彩飘来飘去 (3)独去:独去,自身去 (4)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安闲自由的样子 (5)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6)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山有万松亭、虎窥泉《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独坐敬亭山原文翻译: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容许留下,逐渐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悄悄无语地凝望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得志谁能理解我此时落莫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独坐敬亭山背景: 公元761年,李白已岁逾花甲,在体验了安史之乱后的漂泊流离,体验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狱之灾,体验了带罪流放的屈辱之后,李白第七次、也是结果一次来到宣城时,再也没有过去友朋如云、迎来送往的场面了,再也没有北楼纵酒、敬亭论诗的潇洒了。
他兀自一人步履蹒跚地爬上敬亭山,独坐许久,触景生情,特别伤感,孤独凄凉袭上心头,情不自禁的吟下了《独坐敬亭山》这首千古绝唱 独坐敬亭山内容简介: 此诗外观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那么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特殊的想象力和高明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特别生动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写的是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强,在大自然中寻求抚慰和寄托此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字词解析: 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心境的闲适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陪衬作用主要是为了写此刻独坐但情意悠闲,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独坐敬亭山赏析: 此诗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悲伤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逐渐地越飘越远,貌似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嚣声消释之后特别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散之后感到更加的清幽宁静,尽既有消散的意思,又有逐渐消散在天际的感觉。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陪衬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落莫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示意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情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悠扬鸣啼,有一种特别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景仰,辽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巩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悄悄的云也在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安闲地逐渐地飘离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评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嚣声消释之后特别感到清静;在薄云离散之后感到更加的清幽宁静它们都貌似有灵性,不愿与诗人为伴,远离诗人而去,只留下一个阔大茫茫的空间,诗人坐在这样的空间之中,更显孤独和渺小。
其实,山林的鸟是飞不尽的,云也不会飘游到天外在诗中,众鸟孤云都离诗人而去,这是诗人情感外射的结果,是诗人有意创造为表现自己的孤独情感的茫茫空间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眼看着众鸟、孤云逐渐飞去,众鸟和孤云都离开了敬亭山,只有他自己仍旧坐在那里赏识着它,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天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注视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貌似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成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猛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爱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缺乏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依旧是“静”的,外观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落莫凄凉的情况,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众鸟”、“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展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着质的变化:有梦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遇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逝去”,对“消散”有着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暂,宇宙永恒,往往是他们不遇时发出的慨叹诗人引恒久的山为知己,可能是“长安不得见”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式了就算长安招引他,他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随“众鸟高飞”而去 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由于敬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辽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抚慰,貌似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人 —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