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3”计划4位首倡者科学报国的人生.docx
2页863”计划4位首倡者科学报国的人生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发展史上,“863”计划是向世界最高科技进军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该计划,因相关建议的提出和邓小平作出批示的时间均在1986年的3月而得名,而其首倡者是曾为“两弹一星”的研制立下过汗马功劳的科学家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和杨嘉墀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人搞起了“星球大战计划”,这个计划在国际引起了很大震动如何应对美国人的挑战?这4位爱国心切的科学家不约而同地为国家的前途命运深深思索着……他们有切身体会,真正的高新技术、核心技术,外国人是不会卖给中国的;真正的现代化是买不来的他们认为,中国必须在高科技领域里占有一席之地于是,1986年,他们联名向中央建议发展中国的高技术,邓小平对此高度重视,亲笔作出重要批示:“此事宜速作出决断,不可拖延从而促成了我国发展高技术的“863计划”此后,中央迅速召开了一系列有关会议,经过认真研讨、论证,制定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拨款100亿元,选择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能源、材料等7个技术领域的15个主题项目,开始了高技术的攀登那么,这4位于1999年被党和国家及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著名科学家,都谱写了怎样的科学报国的精彩人生呢?王大珩:殚精竭虑遨游光学世界逞英豪 王大珩,江苏省吴县人,是著名的应用光学家、“中国光学之父”。
1915年生于日本东京,未满周岁时随家人回国他聪明好学,天赋颇高,17岁便考取清华大学物理系并于1936年毕业1938年考取留英公费生,从1938年至1948年,王大珩曾在英国学习和工作10年期间,他除了在伦敦大学和谢菲尔德大学攻读光学及玻璃制造专业外,还在相关的工厂和公司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1948年,王大珩从英国回到尚未解放的上海其时,王大珩满脑子都是光学理论,但当满怀报国之志的他踏上阔别多年的中国大地时,却发现偌大的中国仅有一个只能制造简单望远镜和低倍显微镜的破旧工厂,古老的科技文明已远落后于后起的西方文明后来在其老师、科学家吴有训的邀请下,他来到已经解放的大连,在大连大学任应用物理系主任6年后受命筹建中国科学仪器馆1952年儀器馆在长春正式建成,后来改名为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王大珩被任命为馆长、所长 当时,王大珩面临的是国家急需制造大量精密科学仪器,却拿不出原材料光学玻璃的困境于是,王大珩带领大家从制造光学玻璃做起先是把在秦皇岛工作的龚祖同调到长春光机所,负责炼炉的建立又把从国外带回来的光学玻璃配方及制造过程中的技术资料全部铺展开来他们的合作很快就取得了成果。
1953年12月,中国自己生产的光学玻璃出炉,结束了中国没有光学玻璃的历史,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光学事业揭开了发展的序幕 之后,在王大珩带领下,长春光机所在建所不到6年的时间里,相继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台高温金相显微镜等一大批高水平的光学成果,史称“八大件一个汤”(“八大件”指8种光学仪器,“一个汤”指融化态光学玻璃),一举填补了中国光学领域的空白,奠定了我国国产精密光学仪器的基础,也轰动了全国科技界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正处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但是为了巩固国防,中国需要铸造自己的核盾牌王大珩又一次在危急之际挑起集技术光学、机械与精密机械仪器制造、光学材料、导航、红外物理等众多学科于一身的重任为研制试验原子弹,爆炸试验的测试工作必须跟上他利用长春光机所具有的技术优势,采用以高速摄影机和测量光冲量的途径,作为获取核爆炸后的部分性能信息的措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便提交了合格的光学测量仪器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王大珩和他的同事们研制的光学测试仪器在试验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迈开了发展宇宙空间技术的步伐,同时对光学设备的要求也大大提高了。
如返回式卫星装备对地观测相机,就既要能经得起发射时的震颤,还要能长期保持正常工作,这个重担又落在了王大珩和他同事们的肩上在设计方案论证过程中,他提出在研制对地观测相机的同时,也要研制对星摄影的相机为此,他亲自挂帅,成立了一个专门从事空间相机研制的科研部门经过努力,他们终于攻克了难关两种相机同时问世,伴着卫星飞上太空当卫星返回时,相机带回了地球村的全貌 1980年5月,我国向南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试验成功远望号”航天测量船出色地完成了火箭再入段的跟踪测量任务而他们使用的先进“武器”之一,就是王大珩率领的长春光机所研制的光学设备这是一个崭新的课题王大珩和同事们承担起船用电影经纬仪和船体变形测量仪的研制任务当时没有任何资料可循,一切都要靠自己的探索作为总设计师的王大珩指导研制人员多次出海进行光学设备的实验,特别在发射远程运载火箭中,长春光机所研制的激光、红外、电视、电影经纬仪及船体变形测量系统等项光学工程,出色地完成了火箭再入段的跟踪测量任务,独立解决了远洋航天测量的稳定跟踪、定位、标校和抗干扰等技术难题 1983年,68岁的王大珩调任中科院技术科学部部长此时,他考虑最多的不是将来的退休生活,而是今后中国科学技术的长远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科技发展出现了新的动向为了确保21世纪美国在世界的霸主地位,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发表了关于“星球大战”的著名演讲根据未来“星球大战”的要求,要构筑起庞大的战略防御体系,这对尖端科技乃至整个经济发展水平都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苏联制定了“高科技发展纲要”,而法国也提出了“尤里卡计划”当世界一些大国已经吹响了向高科技进军的号角时,中国该怎么办?王大珩十分忧心 为了缩小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科技的差距,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王大珩与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等科学工作者在商议后,联名向中央提交了《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提出发展高技术的建议(“863”计划)1983年离结束“文化大革命”的时间并不长,尽管当时有许多工作要做,但党中央对中国科技未来发展的方向仍十分关注王大珩等的这份重要建议送上去不久,邓小平即写下“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的重要批示后来按照邓小平的批示,依据王大珩等4位科学家的建议,有关部门组织200多位专家、学者,经过全面论证和多次修改,终于制定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并获得国务院和中共中央的批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