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五年级数学优秀课件(合集10篇).docx
30页小学五年级数学优秀课件(合集10篇)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优质课《循环小数》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九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循环小数”是学生在学习了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法的计算及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使小数概念的内涵从有限小数扩展到无限小数其中对于循环小数概念的表述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初步理解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能正确地区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能用简便记法表示循环小数,能用循环小数表示除法的商 2、能力目标: 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 感受数学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初步涉透集合思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对循环小数概念的理解及抽象的表达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教师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导初步感知 1、拍节奏游戏 课一开始,我给同学们拍出一下、二下、一下、二下的节奏,然后让学生接下去继续拍学生集体拍的节奏很整齐,因为他们也是按照先拍一下,再拍两下的节奏拍的这时,老师问学生:如果你们这样不断的重复拍下去,不叫停止,能拍多少次?学生会说很多很多次,也有人会说无数次,这时老师及时问学生:像这样拍的次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那么你们刚才拍的次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设计意图:利用游戏的方法导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游戏中发现“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
这样设计一是直观,二是引人入胜,孩子们乐于参与,同时体会到生活中蕴涵着如此丰富的数学知识,使学生初步感知了“循环”、“无限”、“有限”等概念] 2、猜一猜 按照小动物出现的规律,猜一猜下一个会出现什么小动物,再一下呢? 学生猜出后请学生说出理由 教师引导着学生继续猜下去,当猜到第十个图形时,出现了“…” 让学生来解释省略号的意义,学生又一次感知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无限这些概念 3、生活中不断重复的现象: 学生举例说明,教师提供素材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采用从直观到半抽象的方法去认识新的概念,从学生共同参与的拍手游戏,到熟悉的有规律的排列,再到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这些都无形中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学生们再一次体验到“依次不断重复出现”也就是“循环”现象]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第一次探究实践 出示教材P27例8,王鹏赛跑图 王鹏400米只用了75秒,平均每秒跑多少米? 讨论: 计算后,你有什么发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写出结果? [设计意图:第一次实践,学生会发现这道题“400÷75”除不尽(无限小数)原因是余数25重复出现,商3也重复出现(这里是从十分位起一个数学重复出现)所以永远也除不完,商的最后只能用省略号表示。
学生第一次真正体验了在小数除法中商出现“循环”的现象,初步形成“循环小数”的概念] 2、第二次探究实践 用除法竖式计算: 28÷18=÷11= 讨论: 实践后,你有什么发现?它们的商有什么特点?怎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设计意图:第二次实践,学生会发现第一次实践的结论依然存在,同时发现余数依次重复出现,商也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板书一个数字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 3、概括总结 这些小数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循环小数”(板书课题),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循环小数” 4、提问 (1)认识了循环小数,看看描述它的这句话,你有不理解或不清楚的地方吗? 师生共同回顾循环小数的关键词语 (2)判断:下面哪些是循环小数?并说出理由 ……… …… (3)学生认识了循环小数,也能判断循环小数,现在你能说出具有怎样特征的小数是循环小数吗? (4)根据这些特征,你能否自己写两个循环小数?在小组中与同伴交流 [设计意图:两次探究实践让学生充分的体验循环小数形成的过程,对概念的再次解读,判断实践、循环小数特征的表达与自编循环小数,这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教学活动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循环小数意义的深刻理解,突破了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5、自学教材,扩展新知 (1)带着问题阅读教材 ①什么叫循环节? ②循环小数还可以怎么写?可举例说明改写的过程。
③这样写的优势在哪儿? [设计意图:教材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资源,对于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能解决的知识,教师不妨通过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扶”中有“放”,让学生与教材对话,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用简便方法写出循环小数 出示上面提问中的循环小数,要求学生用简便方法表示: …………… 交流,总结得出用简便方法表示循环小数的要点:确定数位,划出循环节,书写加点如果循环节是多位数的,只在循环节的首位和末位上加上圆点 (3)小组自主活动,每人任意写一个循环小数,组内交流互换,并用简便方法书写 [设计意图:在学生独立阅读教材、理解循环节的概念后,让学生动手实践,通过交流总结,进一步加深用简便方法写循环小数的认识与理解] 6、回归“循环小数”的本质,引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计算:÷3=28÷4=0.75÷= 讨论: (1)、计算所得的商有什么特点? (2)、两个数相除,得到的商会出现那些情况? 总结:两个数相除,商可能是整数,如果得不到整数商会有两种情况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无限小数,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 板书整数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 [设计意图:学生在充分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引出无限小数和有限小数这两个概念,学生了解的小数范围随之扩大了,在有限小数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无限小数,而循环小数就是一种无限小数] 三:优化练习,培养思维 1、下面哪些小数是有限小数,哪些小数是无限小数?指出循环小数的循环节,并用简便方法表示。
……… 2、讨论 下面的等式成立吗?说说你的理由: 这道题的设计会引起学生们的争论,数学问题越有争论才更能显示他的魅力,学生经历了思辨过程,才会真正发现这两个循环小数的内涵 [设计意图:这里的两个练习,从学生实际出发,重在概念的辨析和认识的深化其中第1题渗透了无限不循环小数(无理数);第2题则引导学生逆向思维,把用简便方法表示的循环小数进行还原,从而发现这两种不同表现形式的循环小数其实是相等的 四:回顾总结提升智慧 在这一环节我采用师生谈话的形式,让孩子们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和想法?最后激励孩子们关于无限小数的知识还有很多,比如无限小数中除了循环小数还有不循环小数,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找一找这样的数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教学重点 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教学难点 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教具准备 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⑴例1:风筝每个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元元=3元5角 3元×3=9元5角×3=15角9元+15角=元 用乘法计算:×3=元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计算?×3表示什么?(3个或的3倍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把元看作35角 元扩大10倍35角×3×3 元105角 缩小到它的1/10 105角就等于元(5)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2×5(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3)示范:扩大100倍72×5×5 360 缩小到它的1/100(4)回顾对于×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5)专项练习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③判断 1×2 0(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7×4×425×7×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①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②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③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l专项练习练习一4 二、运用 1、填空)()×3×3×2×2()135()148 2、做一做书p2 三、体验:(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业:练习一1、2、3个人修改 口算: 70×30 45×100×10×1000 5×10×100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板书小数乘整数1 元35角×3×3 元105角 例2 扩大到它的100倍72×5×5 360 缩小到它的1/100教后反思: 学生基本能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但是在计算完后小数点经常点错下节课要进行专项练习五年级数学教学课件 篇3 我们要学会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体会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它的丰富文化价值.接下来为你带来轴对称数学教学课件,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目的1.使学生们对整章的学习内容做一回顾,系统地把握全章的知识要点和基本技能 2.通过例题和练习,使学生们能较好地运用本章知识和技能解决有关问题 重点、难点 判断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及其应用是教学重点,而灵活运用上述性质解决问题、轴对称图案的设计是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问题1:轴对称图形的定义是什么? 它是判断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的依据 问题2:是否会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找出轴对称图形的任一组对称点,连结对称点,画对称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即得到该图形对称轴 问题3:轴对称图形对称点的连线与对称轴有什么关系? 轴对称图形对称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问题4:线段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具有什么性质?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问题5:等腰三角形有什么性质? 等腰三角形底边的中线、高线、顶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等于60 问题6:如何判断三角形是等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