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利系统抗旱存在哪些问题.docx
4页水利系统抗旱存在哪些问题水利系统在抗旱工作中承担着关键职责,但在实际运行中仍存在设施建设滞后、管理机制低效、资金与技术投入不足、统筹协调困难及社会参与薄弱等问题,这些短板制约了抗旱能力的全面提升以下从设施、管理、资金、统筹、社会参与五个维度展开具体分析水利设施的老化与不足是抗旱工作的首要障碍我国早期建设的水利工程多以发电、防洪为主,灌溉功能配套不完善,且经过数十年运行,部分设施已出现严重老化例如,一些水库的闸门、输水管道因长期浸泡在水中,出现锈蚀、开裂等问题,导致调水效率下降;部分渠道因年久失修,杂草丛生、淤积严重,实际输水能力不足设计值的50%此外,小型水库和分散式供水工程抵御干旱能力较弱,82%的小型水库调节能力差,难以满足持续干旱时的供水需求在2022年吉安市干旱高峰期,近5成的水库和山塘达到死水位或干涸,暴露出水源调蓄能力的严重不足同时,地下水资源开发缺乏科学规划,多数地区缺少地下水位、水质等基础数据,临旱时盲目打井找水,不仅成功率低,且成本高昂,部分机井因维护不当甚至废弃不用管理机制的缺陷进一步削弱了抗旱效能规范的管理制度缺失,导致防汛抗旱工作缺乏统一标准,处理问题时依赖经验判断,容易引发争执和延误。
例如,部分水利工程防汛抗旱意见虽获上级批准,但下级执行时因责任不清、流程繁琐,出现一拖再拖的现象,错过最佳应对时机此外,水库防洪与抗旱功能的统筹协调不足,汛期更注重防洪安全,对抗旱供水需求考虑不足,导致水库在汛期未能有效蓄水,后期迅速干涸2022年吉安市部分水库因早期“长流水”“大水漫灌”现象,加之缺乏精准用水管理,后期供水能力大幅下降同时,基层管理力量薄弱,如水塘堡乡自然资源国土所和水利站均仅有一人,在防汛抗旱和地质灾害排查中力不从心,难以做到全面巡查和及时响应资金与技术的双重短缺严重制约了抗旱能力的提升基础水利设施的管理和维护资金主要依赖市级以上财政补贴,但城市建设资金有限,且每年工程重点不同,导致水利投入不稳定部分地区因资金不足,无法及时维修老化设施,甚至放弃部分抗旱工程的建设例如,一些排灌泵站因缺乏维护,电机、输电线路等设备故障率高,出现“有水无泵”的现象;部分渠道因管护缺位,杂草丛生、淤积严重,造成“有渠不通”技术层面,先进监测设备和预警系统的应用不足,多数地方仍依赖传统手段,预测预报能力有限在2023年拉萨市的水旱灾害防御中,因多年来流域未发生大洪水,洪水预报方案缺乏实测资料验证,预报预警能力亟待提升。
同时,现代化水平不足,监测预报精度有待提高,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和信息共享需进一步完善统筹兼顾的困难体现在水资源调配的复杂性和应急响应的滞后性跨流域、跨区域调水工程缺乏,导致水资源跨时空调配能力不足在干旱期间,部分地区因无备用水源计划,只能依赖本地水源,一旦水源枯竭,立即面临断水危机例如,拉萨市除城关区外,其余7个县(区)均未配置城镇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农村抗旱应急能力较弱同时,应急水源调度反应不及时,水资源统一管理不足,调配不均问题突出在2019年和2022年吉安市的干旱中,各级指挥决策机构对旱情掌握主要依靠基层上报,难以精准掌握用水需求,导致群众争水纠纷、水资源浪费等现象频发此外,水库、河道防汛形势复杂严峻,部分水库处于病险状态,度汛形势严峻,进一步增加了抗旱工作的难度社会参与和公众意识的薄弱也是抗旱工作的重要短板各级抗旱责任人和公众对干旱特别是极端干旱引发的灾害认识不足,存在“再旱也旱不到哪里去”“干旱也旱不死人”的认识误区这种观念导致防旱抗旱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紧迫性,应急准备不足例如,在干旱期间,部分偏远山区以山泉水作为主要水源的分散供水工程保供能力低,一旦遇到持续干旱容易发生断水问题,但因公众防范意识不强,未能提前储备应急水源。
同时,科普宣传力度不足,社会公众对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淡薄,节约用水行为未形成自觉基层水旱灾害防御管理机构人员配备不足,公众防范洪涝灾害风险意识不强,工程调度、避险转移、巡堤查险、应急抢险、救灾安置等多方面协作、各环节衔接欠缺实战经验,防御能力和水平有待提升针对上述问题,需从设施更新、管理优化、资金保障、技术赋能和社会动员五方面综合施策在设施建设上,应加大老旧水利工程的改造力度,提升水库、渠道等设施的调蓄和输水能力,同时科学规划地下水资源开发,建立地下水位、水质监测网络,提高打井找水的成功率在管理机制上,需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明确防汛抗旱工作的责任分工和流程标准,加强水库防洪与抗旱功能的统筹协调,推行精准用水管理,避免“长流水”“大水漫灌”等现象资金保障方面,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确保水利设施管理和维护资金的稳定性,同时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抗旱工程建设技术赋能上,需引进和应用先进的监测设备和预警系统,提高预测预报能力,同时加强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提升应急响应效率社会动员方面,应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增强公众的水资源忧患意识,推动节约用水行为的普及,同时加强基层水旱灾害防御管理机构的人员配备和培训,提升实战能力。
通过这些措施的综合实施,水利系统抗旱能力将得到全面提升,为保障国家水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