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理运行调度完善防洪应急管理.docx
6页合理运行调度完善防洪应急管理防洪应急管理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环节,其核心在于通过科学合理的运行调度,实现防洪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的协同联动在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传统“被动应对”模式已难以满足需求,需构建“预防-监测-响应-恢复”全链条管理体系合理运行调度需围绕工程体系优化、信息整合共享、决策机制创新及资源统筹配置展开,形成动态调整、精准施策的防洪应急新模式防洪工程体系的合理调度是应急管理的物质基础,需通过水库、堤防、分洪区及排水设施的协同运作,构建多层次防御网络水库调度是削减洪峰的核心手段,需根据降雨预报、上游来水及下游河道承载能力,动态调整泄洪量以三峡水库为例,其调度需兼顾防洪、发电、航运及生态需求,通过“拦洪-错峰-蓄滞”三阶段操作,将荆江河段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升至百年一遇具体而言,当预报长江上游将发生超警戒洪水时,水库提前预泄腾库,降低下游水位;洪峰到达时,通过控制下泄流量,削减洪峰30%以上;洪水退去后,逐步蓄水恢复发电功能此外,需建立水库群联合调度机制,如清江流域的水布垭、隔河岩、高坝洲三座水库,通过“以大代小、以丰补歉”的协同模式,实现流域防洪与水资源利用的平衡。
堤防工程是抵御洪水的第一道防线,其调度需结合水位变化与工程状况动态调整当河道水位接近警戒线时,需加强堤防巡查,重点监测险工险段、穿堤建筑物及历史溃口处例如,黄河下游堤防通过安装智能监测设备,实时反馈堤身浸润线、渗流量等数据,为调度提供依据若发现渗漏、管涌等险情,需立即采取“前堵后导”措施,如用土工布封堵渗漏点、修建减压井降低水压同时,需根据洪水演进趋势,预判堤防超标风险,提前启动分洪预案,避免堤防决口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分洪区是应对超标准洪水的最后屏障,其调度需平衡防洪效益与群众损失当预报洪水将超过堤防防御能力时,需根据分洪区启用条件,如水位、流量及持续时间,果断决策例如,荆江分洪区作为长江流域最大分洪工程,其启用需经国家防总批准,并提前36小时通知区内群众转移分洪时,需通过爆破或开启闸门方式,将洪水引入分洪区,降低下游水位分洪后,需立即启动补偿机制,按照《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对农作物、专业养殖及住房损失进行财政补贴,减轻群众负担城市排水系统是应对内涝的关键,其调度需实现“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协同源头减排需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推广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及透水铺装,削减30%以上的径流。
管网排放需根据降雨强度动态调整排水能力,如郑州“7·20”特大暴雨后,通过新建2000公里排水管网,将排水标准从一年一遇提升至三年一遇蓄排并举需建设调蓄池、地下管廊等设施,如北京在环路下建设10万立方米调蓄池,缓解短时强降雨引发的积水问题超标应急需部署移动泵车、冲锋舟等设备,在积水深度超过30厘米时立即抽排,保障城市基本功能信息整合共享是防洪应急调度的“神经中枢”,需通过多源数据融合、模型模拟及平台建设,实现风险感知、决策支持与资源调配的智能化水文气象信息是调度的基础数据,需构建“地面监测+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的立体观测网地面监测站需实时采集雨量、水位、流速等数据,并通过北斗短报文技术保障偏远地区数据传输卫星遥感可获取大范围云图、水体范围及地形变化,如通过合成孔径雷达(SAR)监测洪水淹没区无人机巡查可针对重点区域进行高清影像采集,识别堤防裂缝、管涌等隐患例如,2021年黄河秋汛期间,水利部通过整合3000余个水文站、20颗气象卫星及500架无人机数据,实现了洪水演进的分钟级更新风险预警模型是调度决策的科学依据,需结合水文模型、气象模型及工程模型进行多情景模拟水文模型如SWMM(暴雨雨水管理模型)可模拟城市排水系统运行,预测积水深度与范围;气象模型如WRF(天气研究与预报模型)可提供未来72小时降雨预报,精度达公里级;工程模型如HEC-RAS(河道水力模型)可模拟洪水演进,计算堤防受力与分洪效果。
通过将三类模型耦合,可生成“低-中-高”三级风险预警,为调度提供分级响应依据例如,当模型预测某区域72小时降雨量将超过200毫米时,系统自动触发橙色预警,提示启动排水设施预泄调度决策平台是信息整合与指令下达的核心载体,需构建“数据层-模型层-应用层”的三级架构数据层整合水利、气象、应急等部门数据,建立“一数一源”数据库;模型层部署风险预警、工程调度、资源分配等模型,实现动态模拟;应用层开发移动端APP、Web端管理系统及大屏可视化系统,支持实时监控、指令下达与效果评估例如,广东省通过“粤省事”防汛专区,向公众推送预警信息,并提供避难场所查询、救援申请等服务;国家防总通过“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实现全国防洪工程的统一调度,指令下达时间从小时级缩短至分钟级决策机制创新是提升调度效能的关键,需通过法规完善、专家参与及公众教育,构建科学、民主、透明的决策体系法规体系是决策的制度保障,需制定《防洪法》《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明确调度权限、程序及责任例如,《长江保护法》规定,水库调度需兼顾防洪、生态及供水需求,违者追究法律责任同时,需完善应急预案,如河南省通过修订《防汛应急预案》,将预警等级从四级调整为三级,并细化了每个等级的响应部门、转移人群和避难场所。
专家参与是提升决策科学性的重要途径,需建立“常设专家组+临时咨询组”的双重机制常设专家组由水利、气象、地质等领域资深专家组成,负责日常技术指导;临时咨询组针对重大洪水事件,临时召集跨学科专家进行会商例如,2020年长江第5号洪水期间,水利部组织12位院士召开视频会,从工程安全、生态影响及社会稳定角度评估调度方案,最终决定三峡水库加大下泄流量,避免了荆江河段超保证水位运行专家参与需通过“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工具,量化各因素权重,减少主观偏差公众教育是提升决策民主性的基础,需通过社区宣传、学校课程及媒体传播,普及防洪知识,增强公众参与意识例如,日本通过每年9月的“防灾周”活动,组织居民参与避难演练,使90%以上的家庭掌握避难路线和自救技能我国需借鉴国际经验,开发防洪科普APP,提供实时预警、避难场所查询及自救指南同时,需建立公众反馈机制,如通过热线、社交媒体收集群众对调度方案的意见,作为决策参考例如,2021年郑州暴雨后,市民通过“郑好办”APP提交积水点信息,帮助政府优化排水设施布局资源统筹配置是防洪应急调度的保障,需通过物资储备、队伍调配及资金保障,实现“平战结合、快速响应”物资储备需构建“中央储备+地方储备+社会储备”的多元体系。
中央储备库储备编织袋、冲锋舟、发电机等通用物资,地方储备库根据区域风险储备沙袋、抽水泵等专用物资例如,武汉市通过建设10个区级物资储备点,实现了“1小时应急物资投送圈”社会储备需鼓励企业参与,如中国石化通过签订协议,保障了防洪期间油料供应物资管理需采用“物联网+区块链”技术,实现库存实时监控与溯源队伍调配需组建专业队伍、半专业队伍和群众队伍三级体系专业队伍包括水利、气象、地质等部门的技术人员,需定期开展洪水调度、工程抢险等培训半专业队伍如民兵应急分队,需掌握沙袋堆筑、排水设备操作等技能群众队伍需通过社区演练,熟悉避难路线和自救方法例如,日本通过每年组织“防灾训练日”,使居民能够在10分钟内完成避难准备队伍调配需通过“应急资源管理平台”,实现跨区域、跨部门的快速调动资金保障是调度实施的基础,需建立“财政拨款+社会捐赠+保险补偿”的多元投入机制财政拨款需优先保障防洪工程建设、监测设备更新及演练培训例如,国家发改委通过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了长江、黄河等流域防洪工程升级社会捐赠需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参与,如阿里巴巴通过“公益宝贝”计划,为灾区筹集资金保险补偿需推广洪水保险,如美国通过《国家洪水保险计划》,要求高风险区居民购买保险,减轻政府补偿压力。
我国需借鉴国际经验,试点开展政策性洪水保险,提高灾害恢复能力跨区域协同是应对大范围洪水的必要条件,需通过信息共享、联合调度及应急联动,实现流域防洪一盘棋信息共享需建立“水利-气象-应急”部门的数据交换平台,实现雨情、水情、工情实时共享例如,长江防总通过“长江水文网”,向沿江8省(市)发布每日水情预报,为地方调度提供依据同时,需与上游国家共享跨境河流信息,如中缅通过联合水文站,实时监测伊洛瓦底江水位,保障了边境地区安全联合调度需制定跨区域调度方案,明确水库、堤防、分洪区的联动规则例如,淮河流域通过《淮河干流洪水调度方案》,规定了王家坝闸开闸条件、蒙洼蓄洪区启用时机及上下游水库的配合方式调度决策需通过视频会商系统,实现多地专家实时讨论例如,2021年黄河秋汛期间,水利部通过视频连线沿黄9省(区),共同决策小浪底水库泄洪方案应急联动需建立跨区域应急队伍调配机制,如东部地区通过组建“长三角防汛抢险队”,实现了人员、设备在沪苏浙皖四省的快速调配同时,需统一补偿标准,如分洪区启用后,需按照《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群众损失此外,需开展联合演练,如珠江流域通过组织粤桂滇三省(区)防汛演练,检验了跨区域指挥体系的效能。
合理运行调度完善防洪应急管理,需以工程体系优化为基础,以信息整合共享为支撑,以决策机制创新为核心,以资源统筹配置为保障,以跨区域协同为延伸通过构建“预防-监测-响应-恢复”全链条管理体系,实现防洪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的深度融合,提升应对极端洪水的能力未来,随着数字孪生技术、人工智能及全球气候治理的深入发展,防洪应急管理将迈向更高水平的精准化、智能化和国际化,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