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众传播学复习大纲.doc
17页《大众传播学》复习范围第一章 传播与传播学1、 传播学中“传播”与传播学、大众传播与大众传播学的定义(名词解释)(1)传播: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2) 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机构(职业传播者)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迅 速、密集、连续地向不特定的大众传播信息的过程3 )传播学的定义: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及其规律的一 门学科4)大众传播学: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一门学科2、 传播的分类:(填空)A按媒介分亲身传播 和 大众传播 B按范围和规模分自我传播 、 人际传播、组织传播_、大众传播 3、中国传播学第一代的开山人物是张隆栋和郑北渭 (填空或选 择题) 4、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特点?(选择题)5、 传播学的鼻祖或传播学之父是 施拉姆 填空)6、 传播学的四个奠基人分别是拉斯韦尔、卢因(勒温) 、霍夫兰 拉扌L斯菲尔德填空或选 择题) 特别注意:施拉姆不是奠基人! ! !7、拉斯韦尔主要贡献:(选择题)(1) 提出了著名的传播学5w模式首次科学地分析了传播的过程,首 次较为完整地划分了传播学的五个研究领域,为传播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 的道路;(2) 提出了 “社会传播”的概念。
探讨传播的社会功能3) 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 8卢因的主要贡献: (选择题)(1) 首创“群体动力学”与“场论”(2) 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的概念9、拉扎斯菲尔德主要贡献: (选择题)(1) 提出了 “二级传播理论”及“意见领袖”,破除了 “魔弹论”, 开创了传播效果研究的传统2) 倡导、确立了传播学的“实地调查法”,使传播学走出经院书斋式 研究10、霍夫兰主要贡献: (选择题)(1) 主持“传播与态度改变”研究,形成传播学上的耶鲁学派2) 把心理学实验方法引入了传播学领域,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 和复杂性第二章传播模式论1、模式的定义(名词解释)所谓模式是一种再现现实的具有理论性的简化形式2、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高度抽象性、缩略性、 殊的秩序或关系意在说明一种特3、模式的功能(5个)(填空题或选择题)构造功能、解释功能、启发功能、预测功能和简化功能4、最早对传播的过程及模式进行研究的是拉斯韦尔选择题)5、拉斯韦尔“五W模式的中文表述是传者、讯息、媒介、受—着及效果填空题)6、 提出“七W模式的是加拿大学者 布雷多克选择题)7、 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创始人分别是申农一韦弗、德弗勒、赖利夫妇 。
申农一韦弗模式最大的创新? (选择题)控制论模式的最大贡献是?(选择题)(1)引入噪音的概念,注意到了传播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噪音:比喻的说法,源于电信学,凡指那些不符合信息本来意义而又附 着在信号上的意义或物理形式即对正常信息传递的任何干扰2)将传播过程的信息分为发出的信息与收到的信息两部分,提示出信 息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变化这一问题8传播单位的四种功能(填空或选择题)传送信息、接收信息、编码及译一第三章传播功能论1、 皮亚杰把传播的功能分为 社交性和自我中心性2、 最早对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进行较全面研究的是 H •拉斯韦3、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填空或选择)环境监视、社会协调、将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概括为三个方面社会遗产传承功能4、 大众传播“娱乐”功能是社会学家 赖特 提出的5、 拉扎斯菲尔德、默顿的三功能说(填空或选择)授予地位功能 促进规范功能麻醉精神6、 举例说明托马斯公理与默顿自我预言达成 (名词解释或简答)“托马斯公理”: “如果人将某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状况作为结果就是现实自我预言达成”:“如果人根据对状况的错误理解展开行动,结果,就 可能使这一错误理解成为现实7、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的再现,而是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 选择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第四章传播研究方法1、调查研究法含义 指的是一种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的方法,系统地、直接地从一个取 自总体的样本那里收集量化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传播 现象及其规律的传播研究方式2、 概率抽样的类型 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3、 非概率抽样类型偶遇抽样、判断抽样、雪球抽样4、 内容分析法定义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 述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的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5、 内容分析法最早出现在 美国,是拉斯韦尔首先倡导的,真正使内容分析方法系统化的是 奈斯比特6、 内容分析法的特点(3个)系统性一一客观性一一定量性第五章传播控制研究1、 开创把关之先河的是 卢因2、 把关及把关人(名词解释)“把关”是指传播者对信息的筛选与过滤的传播行为; “把关人”是信息的选择者、传播的审批者3、 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前后两个相连的把关阶段:第一阶段是新闻米集,第二阶段是新闻把关4、 “潜网”是 德弗勒提出的5、 潜网含义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担负着的潜移默化、 不易察觉的社会控制作用6、 报刊的四种理论分别是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 、前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
说法要规范)7、 集权主义报刊理论的核心要点(1)国家利益高于一切2)真理是权力的产物,权力是衡量真理的尺度8弥尔顿的代表作《论出版自由》,米尔的代表作《论自由一》9、 现代自由主义理论的两大基本原则是 “自由修正”过程 和“观点的自由市场”10、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核心要点:(1) 任何人都有出版自由,不经政府特别许可;(2) 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及其官员,且是合法的,人身攻击除外;(3) 新闻出版不应受第三方的事前检查,新闻内容不受任何限 制;(4 )新闻传递自由;(5)在涉及观点、意见及信仰问题时,真理与“谬误”同等重要同等保 证11、 自由主义理论三个基本主张(1) 个人权益高于一切2) 人是有理性的,能凭理性辨别真伪(3 )真理只有在各种意见展开“自由而公正”的竞争中才能产 生、发展12、 社会责任理论集中体现在《自由而负责的报刊》(哈钦斯报告)作品 中注: 10- 1 1- 1 2会判断到底是何种理论观点 (选择题或简答题)13、 《权力的媒介》是阿特休尔的作品阿特休尔的新闻媒介三类型西方媒介体系(西方市场经济的媒介体系)东方媒介体系(马克思主义世界的媒介体系)南方媒介体系(第三世界的媒介体系)14、麦奎尔的国家优先发展理论(简答)(1) 、大众传播与国家政策保持一致,以推动国家的发展为首要目标。
2分)(2) 、媒介的自由必须伴随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2分)(3) 、传播内容突出本国文化,优先使用民族语言 2分)(4) 、在新闻和信息合作领域,优先发展同地理、政治和文化比较接近 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2分)(5) 、在事关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的利害问题上,国家有权对传播媒介进行检查、干预、限制乃至管制 2分)15、传媒的控制形态A政治控制B经济控制C受众控制D自我控制第六章传播媒介研究1、传播媒介与大众传播媒介含义a. 传播媒介大致有两层含义:第一,它是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第二,是指从事信息的采集、 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播机构b. 大众传播媒介特指专门用于大众传播活动的媒介,是指能够 向社会大众大规模传播信息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和信息载体具 有物质和社会的双重性,即它既是信息的载体,又是专业的组织2、媒介的三个构成要素分别是物质、符号、信3、传播媒介的基本特点(5个) 实体性中介性负载性还原性扩张性4、 媒介分期理论的“四分说”分别是 口语传播期、文字传播期、 印刷传播期 、 电子传播期 5、 西方传播学界,大众传播开始的时代标志是德国工匠 约翰内斯•古登堡 发明简易印刷机并印刷出42行《圣经》。
6、 被称为“加拿大双子星”的分别是英尼斯 和麦克卢汉 7、 英尼斯将媒介分为空间偏倚型媒介和时间偏倚型媒介两 种规范写法)8、 简述麦克卢汉媒介理论仃)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核心观点:一切传播媒介都是人类感官的延伸,都会对社会发 展造成影响,促成变革2) 媒介就是讯息核心观点: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无论它传递的具体内容如何这种媒介的形式本身都会给人类带来某种讯息,引起社会的某种变革从 这个意义上说,媒介本身就代表着某种时代的信息,媒介就是信息媒介发展的角度论述媒介2、从媒介技术的社会影响、效果来论述 媒介9、简述梅洛维茨媒介理论1)情境即信息2)行为决定情境3)电子媒介合并情境10、 “电视人”和“容器人”的概念分别是由日本学者 林雄二郎和中野收提出第七章受众研究1、大众传播受众的一般特点(6个)(填空)1 、众多性2 、混杂性3、分散性4、流动性5、隐匿性6、 自主性2、 三个防卫圈理论是由克拉珀(克拉伯) 提出,它由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 三部分组成三个防卫圈的核心是 选择性接触 3、 大众传播受众的基本权利(4个)(填空)传播权知晓权选择权接近权4、 受众理论中的“个人差异论”是由霍夫兰 首先提出,首先提出来的,简述其理的理论主张。
经德弗勒修正后成熟5、 社会参与论是J?A?巴伦(巴隆)论观点6、 满足替代理论是 施拉姆 7、简述竹内郁郎的“使用满足理论”A、 受众接触传媒是为了满足特定需求, 这种需求具有一定的社会 心理起源;B、 实际接触行为的发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媒介接触的可能 性,二是媒介印象;C、 受众根据媒介印象选择媒介;D媒介接触行为可能产生满足或不满足两种结果;E、无论结果如何都将影响到受众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第八章大众传播效果研究1、 意见领袖与二级传播 (名词解释) 意见领袖最早出现在《创新与普及》中2、 罗杰斯把创新扩散过程分为五个阶段:知晓一一兴趣一一评—价-—-试用-一采用3、 传播的影响分类(理解概念的具体含义)(1) 无变化:受众接触传媒后立场、态度、行为没有任何明显改变;(2) 微小变化:受众接触传媒后立场、态度、行为有轻微改变;(3) 强化传播巩固或加强了受众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 50% 左右(4) 结晶:传播使举棋不定的受众态度明确起来;一 28%(5) 改变:受众接触传媒后立场、态度、行为发生了根本改变8% (主要是人际关系)4、简述议程设置理论的理论观点A、 选民对当前重要问题的判断与大众传媒的报道存在高度对应关系。
大众传媒重点报道的问题,也是公众特别关注的问题;传媒报道 越多,公众关注程度越高B、 大众传播具有一种设置社会公共事务“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在报道中赋予各种“议程”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影响着公众对环境的认知诺顿?朗与伯纳徳?科恩关于议程设置思想的论述5、 试论述沉默的螺旋理论“沉默的螺旋”假说由三个命题构成 第一、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第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