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研究-三篇《劝学》比较.docx
10页国学研究-三篇《劝学》比较 一说到“劝学”,人们自然会想起荀子的《劝学》是的,只要是稍微有一点文学常识的中国人,谁不知道“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这类既深刻又形象的比喻呢?但在我国的古文中,写“劝学”的并不只荀子一人其中有影响较大的:在荀子之前,有尸子的《劝学》;在荀子之后,有颜之推的《勉学》尸子名尸佼(约公元前390~前330年),晋国人(一说鲁国人),战国时代法家代表人物主张法治,曾参与商鞅变法,商鞅被害后逃亡入蜀著有《尸子》,今已佚,唐代魏征等人编纂的《群书治要》中辑有尸子的《劝学》等十三篇颜之推,南北朝时北齐人,字介,藉贯琅琊临沂,当时著名的学者著有训诫弟子的《颜氏家训》,历来被奉为治家修身之宝典,《劝学》即是其中的一篇这三篇《劝学》都旨在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和作用,指出学习的方法和应采取的正确态度但从其文学价值和影响的深远来看,荀子的《劝学》承前启后,远在另外两篇之上究其原因,我想可能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使本来很枯燥的说理变得生动而形象,使人爱看而且耐看 刘勰在谈到比喻作用时说:“观夫与之托喻,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1】荀子的《劝学》正是采用多种比喻使这篇言论婉而成章,通过日常小事,来说明深刻大道理的。
当然,尸子和颜之推的《劝学》,尤其是尸子的《劝学》,也运用了很多比喻,但相比之下,荀子的《劝学》却具有尸子和颜之推的《劝学》所不具备的两个特点: 一是用人们习见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反复设喻,可见可闻、通俗易懂,因而具有较大的说服力荀子的《劝学》中有数十处运用了比喻,而且这些比喻都是发生在读者身边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亲眼可见、亲耳可闻,因此也倍觉真实可信例如,作者在论述学习重要性时就用了一连串这样的比喻:先用“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这两个人们习见的自然现象为喻,说明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后者居上;再用“輮以为轮”“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这个人们生活中习见的现象为喻,说明学习能改变人的气质和秉性;最后,又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这个通俗的比喻让人们悟出对于明辨是非和提高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作者在阐述学习的功用时,同样是运用通俗浅显的比喻来达到此目的;他先用登高见远和顺风声彰这两个生活常识,来说明借助于外物可以进一步发挥自己的技能;再用靠车马致千里和假舟楫绝江河这两个通俗的比喻,来说明利用外物可以克服自己的弱点和不足作者列举大量人们非常熟悉的比喻之后,再点出自己要答出的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读者既然觉得例子真实可信,当然也就会相信作者的结论了荀子在阐述学习的方法及应采取的态度时也是如此:作者认为,要想在学习上取得成就,首先就要注意知识的积累,这样才能由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作者举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跬步至千里、积细流成江河为例,这些事例同样是发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因而也更感到真实可信 二是这些比喻生动形象,已不仅是说理论证中的一个比附,本身已成为论文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也增加了论说文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钱钟书先生曾指出,比喻在诗歌和论说文中的作用是不同的:说理文中的比喻只是用来说明道理,道理说明了,比喻就可以放弃而且,只要能说明道理,可以用这个比喻,也可以用那个比喻,比喻本身并不是道理而诗中的比喻往往构成诗的形象,成为不能弃割的一个主要部分所以,说理文中的比喻是“义理寄宿之蘧庐也,乐饵以止过客之旅亭也”;而“诗之喻,感情归宿之菟裘也,哭斯歌斯,聚骨肉之家室也”2】荀子《劝学》中的比喻已不是单一用作比附的“蘧庐”和“旅亭”,成了《劝学》中“感情归宿之菟裘”和“聚骨肉之家室”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本身就是论点的延伸,而不仅仅是个例证从全文的结构上看,除了开头一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以叙述的方式提出论点外,全文基本在比喻中展开。
比喻既是论据,也是论证,甚至本身就是论点的延伸从比喻的生动形象性来看,它更是这篇论说文生动感人的主要原因例如,在谈到学习要用心专一时,荀子举螃蟹和蚯蚓为例,这两种爬行动物在先天条件上,螃蟹要优越得多,它有六跪二螯,蚯蚓却既无爪牙之利,又无筋骨之强,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先天条件不足的蚯蚓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先天条件优越的螃蟹却无处存身,只好寄居在蛇蟮之穴本来,蚯蚓掘洞、螃蟹寄居,这都是生物的本能和生存适应性的表现,荀子却赋予这种生物属性以社会意义,而且解释成有一定的主观意识———都想掘洞,蚯蚓先天条件差,但用心专一,所以获得成功;螃蟹先天条件虽好,但浮躁不专,只好寄居这样,不但把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学习态度这个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而且,这个比喻千百年来已深信读者心中,成为两种不同学习态度的代表,因此,这个比喻所产生的感染力和说明力就不是其他例子所能代替的同样地,像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来比喻知识积累的重要性;用登高望远、顺风声彰来说明学习、借鉴的重要作用,千百年来,这些比喻的本身也成了努力学习和借鉴的同义语在《劝学》中,比喻中的此物与彼物、喻体与本体几乎混而为一,其结果所产生的无比形象性和巨大感染力,是荀子《劝学》获得如此成功的重要原因。
尸子的《劝学》和颜之推的《勉学》,对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等方面的认识与荀子相差无几,尤其是尸子的《劝学》,在一些问题的提法和论述角度上,对后来的荀子具有启发和影响,但他们在比喻的运用上不如荀子,因此,其文章的形象性和感染力也就不如荀子的《劝学》 颜之推的《勉学》缺少荀文大量的比喻,尤其是从不同角度反复进行的博喻颜文主要是通过自己耳闻目睹的一些事例,如当朝故实、历代名人言行以及自己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思考来教育本家子弟例如,在谈到学习重要性时,作者列举自己耳闻目睹的梁朝贵族子弟在社会动乱前后的处境为例:动乱前,这些贵族子弟养尊处优,整日游手好闲,根本不屑于读书;动乱后,他们所仗恃的冰山倒了,赖以优游的社会地位了不存在了,本身又没有才实学,只好替人家耕田养马,反不如那些有点知识的“小人”,由此可见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性在论及学习成功与否,在于能否坚持而不在于年龄大小时,作者又列举历代名人加以佐证:孔子五十学《易》,魏武帝老而弥笃,曾子七十而学,荀子五十始游学等,他们开始学习的时间虽晚,由于坚持不懈,皆获得巨大成就这些事例有一定的可信度,也曾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但毕竟没有发生在读者的周围,那些历史名人苦学的故事离我们也很远,有的人物如皇甫谧、袁遗等,一般读者更是陌生,因此,就无法像荀子《劝学》那样,使读者在大量通俗、浅近的比喻中,产生一种亲切、熟悉感,因而也削弱了文章的感染力。
尸子的《劝学》倒是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其中有的比喻职积土成山、积水成川,剑要砥砺、鹿驰无顾等既通俗又生动,而且对后来的荀子有直接的启发,但究其大多数比喻来看,则不够通俗、浅显,运用史实和典故较多,不如荀子《劝学》直接来自生活,通俗生动如荀子在论述后天学习重要性时用了“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一边串生活事例作喻,而尸子在作同样论述时,所作的比喻就不那么通俗浅近了: 昆吾之金而诛父之锡,使干越之工铸之为剑,而弗加砥砺,则以刺不入、以击不断;磨之以砻砺,加之以黄砥,则其刺也无前,其击也无下自是观之,砺之与弗砺其相去远矣今人皆知砺其剑,而弗知砺其身夫学,身之砺砥也 比较起来,荀子的比喻通俗浅切、简洁明快;尸子的比喻冗长拖沓,而且加上了“昆吾之金”、“诛父之锡”、“干越铸工”之类典故,更不如荀文明白易懂再如对学习作用的论述,同样是谈借物的重要,荀子举登高博见、顺风声彰,假与马至千里、假舟楫绝江河等日常生活事例作喻,而尸子则以曾子、孔子、李克等人关于亲疏、穷达、爱恶等论述为喻,说明“道”在人的品德修养中的重要作用同是比喻,一个是生活实例,浅显生动;一个是训诫之言,抽象枯燥。
这也是尸子的《劝学》不如荀子《劝学》影响深远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排比、对偶的大量使用所产生的充沛气势 文学作品是需要情感和气势的,正像狄德罗所说的那样:“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读者3】荀子是很讲究作品形式美的,他认为作品就像珠玉一样,如果没有鲜艳而闪光的外在形式,那就不美,也就不值得珍贵了,所谓“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4】,在《劝学》中,正是通过大量的对偶和排比所产生的形式美,使此文产生了充沛的气势,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劝学》中的对偶和排比,作者精心安排成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把同类事物铺排在一起,从同一角度反复加以强调如论述知识要靠积累时,作者用了一连串排比:“积土成山,风雨为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这一边串的比喻,形成一股强大的牵引力,迫使读者顺着作者的思路推论下去,得出作者要得出的结论 二是把两种相反的事物组成喻体,让两者之间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的取舍变得简单明了例如在论述学习态度时,作者把骐骥和驽马、朽木和金石、蚯蚓和螃蟹放在一起加以对比;在论述借鉴重要性时,把终日而思与须臾所学、歧望和登高这两种不同的方法加以对比,使人明白能否获得成功,并不在于先天的条件,而在于后天持之不懈的努力,在于善于学习。
为了增强说理的力度和气势,作者不但把这种事物间的对比用在一句之中,而且还在段与段之间展开对比,形成磅礴的气势,也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如“积土成山”与“不积跬步”这两段之间就是如此:前一段从正面说明知识积累的重要性,后一段从反面指出不注重知识积累将导致的后果这样一正一反,不但把作者要表达的论点明确的摆在读者的面前,而且气势很足,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三是在喻体对比组合方式上,灵活富有变化: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有时一连串的正;有时一连串的反,读起来抑扬顿挫,毫无板重凝滞之感如在论述学习必须持之以恒时,作者先引用两组对偶:“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两组对偶都是先反后正,先否定错误的做法,再肯定正确的做法然后,再列举蚯蚓和螃蟹这组先正后反的对偶句,先肯定正确的做法,再否定错误的做法这样,先反后正再先正后反,把学习必须持之以恒这个论点阐述得明白透彻,而且在句式上也灵活多变 四是在大量运用排比对偶句式的同时,又兼用散句,既整齐对偶又显得错落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节奏感和声韵美如文章开头,作者引用了君子之言作为全文的论点,这是散句;然后再骈散相间:先是“青出于蓝”、“冰寒于水”对偶句式,继而是“木直中绳”等散句,再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对偶句,这样交错用对偶和散句作为论据,说明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最后以一个散句作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这样骈散相间,显得文气跌宕,有一种曲折掩映之美这种美感正如唐代诗僧皎然所指出的那样:“高手述作,如登衡巫,睹三湘鄢郢之盛,萦迴盘腾,千变万态:或极天高峙,卓焉不群,气势腾飞,合沓相属;或修江滚滚,万里无波,飚出高深重复之状5】这种沛然之气和跌宕之势,正是荀子《劝学》千百年来具有如此巨大文学魅力的第二个原因 尸子和颜之推的《劝学》所缺少的正是这种由对偶排比所形成的澎湃气势,和由骈散相间所形成的跌宕文气,因而缺少那种巨大的文学感染力尸子的《劝学》虽也有对偶和排比,但接下去便是冗长的论述,无意间冲淡了前面的对偶和排比所产生的气势,何况其对偶和排比的本身又缺少变化,显得很单薄如在论述德行重要性时,作者也用了排比:“农夫比粟,商贾比财,烈士比义”,但接着便是关于义理的冗长阐述:“是故监门、逆旅、农夫、陶人皆得与焉爵列,私贵也;德行,公贵也奚以知其然也?”接下来,叙述了一个名叫司城子罕的人的故事,藉以说明评价一个人要看德行的道理,使文章陷入故事的叙述和义理的阐述之中颜之推的《勉学》更少对偶和排比,通篇几乎都是训诫,间或杂以历代名人言行和当代人物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