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向2040年的上海社区生活圈规划与建设路径探索.docx
15页面向2040年的上海社区生活圈规划与建设路径探索 摘要 上海正在经历深刻的发展转型,人口、经济、社会、城市建设等方面都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对社区建设和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建设全球城市的发展目标,上海2040以社区生活圈作为组织城镇与乡村社区生活,统筹居住、就业、休闲诸要素的基本单元社区生活圈成为体现发展理念、引导规划实施的重要载体借鉴国际经验,提出生活圈的空间层次,并依据人的生产生活空间范围划定社区生活圈的基本空间规模系统阐述在总体规划层面社区生活圈的规划策略,包括实现城乡社区服务均等化、创造就业创业环境、丰富社区休闲交往空间等方面的对策,并分析提出面向存量空间利用的社区建设方法针对社区生活圈理念的落实,对社区规划的定位与组织、社区治理的发展趋势以及规划师的角色转型进行了探讨关键词 上海2040 | 社区生活圈 | 社区规划社区发展是城市发展的核心议题之一在过去较长时期的高速发展过程中,上海的社会形态也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人口规模增长和结构变化不仅对城乡公共服务和基础支撑提出更高要求,而且由于思想认识和利益需求日益复杂多元,导致社会治理难度加大。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年)》(以下简称“上海2040”)提出以社区生活圈作为组织城镇与乡村社区生活的基本单元,全面满足城市民众从物质、安全、归属到学习、交往、创造等各个层面的人本需求,打造人文之城社区生活圈立足“人”的实际生活空间与需求,统筹居住、就业、休闲诸要素,在功能内涵、空间模式、建设机制等方面都有创新的思考,是体现新时期城市转型发展理念,并衔接总体规划实施的重要概念1 社会快速转型时期社区发展面临新的趋势与挑战当前,上海正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城市建设等各领域的发展变革对于人的生产、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将进一步深化与加速上海要成功实现转型、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就必须紧紧把握和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创新社区发展的机制与方法,提升社区品质与活力1.1 人口结构演化带来多元化的发展诉求近年来,城市人口结构的演化逐步提速首先,随着城市经济的增长以及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外国人来到上海谋求发展2015年底,全市常住人口达2 415万人,其中外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约41%,此外还有大量短期居留的流动人口这不仅对城市各类服务设施的总量供应提出了新的要求,还使服务需求更加多元化,是当前城市发展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其次,随着生活品质和医疗保障水平的提升,上海的老龄化程度快速发展2015年,常住人口中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为12.8%,其中户籍人口65岁以上老龄人口比重达到19.2%,已接近20%的超高龄化水平上海已经是一个深度老龄化的社会,从而导致养老相关的各类保障性需求日益突出1.2 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社区需求升级经济发展使市民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在基本的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必然在类别、品质、特色等方面对社区服务产生更高的需求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上海2040”提出要加快建设人才高地,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必然要着力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和环境品质,以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提高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1.3 城市发展模式转变导致社区建设模式转型在过去较长时期的快速增长中,城市规模扩张和经济发展是以土地空间和各类资源的快速消耗为代价的如今,这种以资源投入换取发展的模式已经无以为继,“上海2040”明确指出,上海的发展模式要“由外延增长型转变为内生发展型,土地利用方式由增量规模扩张向存量效益提升转变,在资源环境紧约束的背景下寻求未来上海实现开放式、包容性、多维度、弹性发展的路径和方式因此,社区建设的思路和方法必然面临转变,重点通过存量土地建筑的更新利用来满足社区未来发展的空间需求。
1.4 社区治理创新与社区建设主体多元化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市民对社会治理的要求日益提高,新群体、新行业、新组织不断涌现,而社会治理的模式也在发生相应的转变一方面社会治理的重心在逐步下移,街道作为基层社会管理主体,取消了经济职能,将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和公共安全等社会治理工作作为主要职能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和公民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和市民群众主动参与到社区建设之中,成为社区建设中不容忽视的力量2 以社区生活圈作为组织城镇与乡村社区生活的基本单元从社区发展面临的种种问题和趋势来看,若按照传统以行政体系为依托,层级复杂、标准严密的社区规划体系来配置社会资源、构建生活空间,则既无法满足日益复杂和多元化的社区发展需求,也无法有效应对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动态变化因此,有必要突破以往社区规划的范式,真正围绕“人”的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及其相应的空间,来重新构建社区规划的逻辑与方法2.1 生活圈及其空间层次生活圈的研究与规划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随后这一概念在亚洲地区逐步被接受,韩国、台湾地区均有广泛应用[1]生活圈构建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来组织物质生活空间,即以人的生产、生活实际影响的空间范围作为规划空间和资源配置的基本依据,根据人的活动所需而进行土地、社会公共服务、各项基础设施的整体性规划配置。
生活圈在不同的地域尺度上都有应用韩国首尔的生活圈有两个层次大生活圈即城市的5个圈域,各圈域发展相对均衡,并具有一定的自足性小生活圈人口规模5万—10万不等,全市共140多个生活圈生活圈规划是首尔规划的后续规划,除分解落实首尔规划之外,主要关注生活环境改善和地区特色塑造上海2040”根据人的活动范围和需求,在都市圈、城镇圈、社区生活圈等不同的空间层次上配置资源,统筹建设发展,某种意义上正是生活圈理念的演绎与应用都市圈基于人在区域内合理的通勤和商务活动范围,体现上海在区域中的经济辐射能力和区域协同发展的要求城镇圈是郊区空间组织和资源配置的基本单元,面向郊区居民的生活与就业空间,统筹交通网络和公共服务设施,引导居职平衡社区生活圈则面向市民日常生活轨迹,突出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以及社区邻里的休闲交往需求2.2 社区生活圈的空间界定社区生活圈的空间范围需涵盖居民各种日常活动,考虑一般人正常步行可接受的合理时间及相应距离,确定将步行15 min作为界定社区生活圈范围的参考指标经过横向比较,这一范围与日本“定住圈”、韩国“小生活圈”以及上海目前划定的控规编制单元规模均大体相仿但是,由于城镇和乡村地区的建设密度、空间尺度、交通出行方式、日常生活特征均有所不同,其社区生活圈的空间规模理应也有所差异。
2.2.1 城镇社区生活圈按照15 min步行可达的空间范围,城镇社区结合街道等基层管理需求划定,平均规模3—5 km2,服务常住人口5万—10万人考虑到老人、小孩、残障人士等行动力不强,可在社区生活圈之内以500 m步行范围为基准,以不跨越城市干道为基准,划分包含一个或多个街坊的空间组团,配置日常基本保障性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活动场所,以提升社区服务的便利性与安全性2.2.2 乡村社区生活圈按照慢行可达的空间范围,结合行政村边界划定乡村社区生活圈,统筹乡村聚落格局和就业岗位布局,合理配置公共服务和生产服务设施,满足居民文化交流、科普培训、卫生服务等需求以自然村为辅助单元配置日常保障性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活动空间以上只是从理论的角度探讨社区的规模和划示标准然而,社区概念本身不仅强调空间地域,也强调社区居民作为社会空间共同体的状态在很多地方,社区有着自发形成的规模与边界,例如一些有一定历史的老住区,或者集中的工厂宿舍区,在乡村地区更为常见这种地区应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街道、居委会、行政村等加以建设和培育3 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社区生活圈在城市巨系统中,社区生活圈是一个非常小的空间单位,但在“上海2040”中却被赋予极为重要的地位,这主要出于两方面考虑。
从城市发展的目标来看,上海已经度过了高速扩张阶段,未来的重点是提升城市发展的质量和效率,而高品质的人文环境既是发展目标,也是实现目标的基础保障,社区生活圈则是最重要的空间载体从城市发展的模式来看,在存量规划时代,大尺度的城市建设和改造已经基本结束,总体规划对于城市发展的种种设想,必须通过社区层面的有序更新和建设来逐步实现,社区生活圈必将是未来城市更新的主战场因此,围绕社区生活圈的一系列规划策略,超越了住房、公共服务的传统范畴,而是将生活、就业、休闲等各功能相融合,将物质空间规划与社会规划相衔接,集中展现“上海2040”的发展目标与理念3.1 适应多元化需求, 实现城乡社区服务均等化人口结构的多元化导致社区发展需求的多元化与不平衡实现社区服务的均等化,既要完善公平与全覆盖的基本生活保障,又要发展高品质、特色化的服务,吸引高端人才3.1.1 关注公平,确保基础服务全覆盖全覆盖有两方面内涵一是空间上覆盖全域重点是郊区镇村应按照标准完善基础服务配置,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同时关注城乡结合部等边缘化地区的设施建设完善监督管理机制,使服务设施按照规划及时建设并投入使用,使各类设施按照适合的服务半径覆盖全域,保证基本公共设施和服务的均等可达。
二是服务对象上覆盖全体市民构建覆盖全年龄段市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与管理,重点保障为老人、儿童、残障人士、低收入人群等服务的养老、婴幼儿托管等各类公共设施,落实无障碍设计保障全社会为老服务的基本条件和能力,完善为老服务的设施网络建设,提升助餐、医疗、病床看护等服务能力,鼓励既有住宅的适老化改造根据不同人群的客观需求,提供租赁房、人才公寓等多样化住宅产品,探索多种方式为低收入家庭和群体提供基础性的住房保障3.1.2 适应多元化发展趋势,提升服务品质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结构日趋多元化,社区服务的类别和形态也渐趋复杂,对康体健身、文化交往、教育培训等提升型服务的需求逐年增高,还不断有新的服务形态涌现出来能否有效满足这些提升型的服务需求,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上海能否继续保有高品质、国际化大都市的声誉,从而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因此,社区建设应当充分满足多样化生活需求,提升服务品质,适当引入高品质、特色化的服务功能,满足差异化需求3.2 创造就业创业环境, 提升社区活力传统上社区建设主要关注居住空间及其相关需求然而,现代城市的功能结构日益复杂,居住与商业、文化、办公,甚至都市制造业功能相互混杂,并出现了居家办公、非正规就业等多样化的就业方式。
从城市发展的趋势来看,就业空间与居住空间相混合交织,是现代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有效控制环境干扰的前提下,这种混合布局有利于激发社区活力,并可通过社区就业岗位为居民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3.2.1 提供低成本、便利化的中小型就业空间社区就业空间主要包括两类一是结合零星工业地块的转型与更新,积极盘活存量资源,发展量多面广、规模适宜的嵌入式就业空间,可重点发展创新孵化、文化创意等功能,为小微科创企业提供成长空间二是结合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社区服务、创新创意等功能与集中的商务区和产业区相比,社区就业的优势在于布局灵活、便利可达以及成本相对低廉,若能紧密贴合社区发展环境和产业发展趋势,则可获得竞争优势,成为都市产业体系的有效补充对于邻近大学校区、产业园区的居住社区,应当积极引导校区、园区与居住社区的融合发展,鼓励在社区范围内增加就业岗位,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促进生活、就业、休闲融合发展3.2.2 打造支持创新创业的服务平台和政策机制加大大众创业的政策扶持,建立创业服务平台体系,开展创业政策指导、创业服务支持、创业资源整合,以创业带动就业适应小微企业居家办公、小型办公、网络办公等特点,在企业注册登记、税收、融资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
3.3 丰富社区休闲交往空间, 强化社区的归属感现代城市中的社区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