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朱元思书教案.doc
27页《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背诵并默写全文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鉴赏水平 4.通过教渎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5. 学习先总后分的描述方法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2.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3.美点寻踪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程序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意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一)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人墨客为之歌唱。
这是一张中国地图这里是浙江,让我们聚焦富春江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慕名来到这里,并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作,后人把它叫做“唐诗之路”为什么那么多诗人会一齐聚首这里,这恐怕得益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引入课文 今天我们来欣赏吴均另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本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二、作者简介 (多媒体显示) 作者生平简介: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官奉朝请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辞清拔,表现沉湎山水的生活情趣;时人或仿效之,称为“吴均体”亦能诗,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吴朝请集》别有小说《续齐谐记》总之,生平多坎坷,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与”:给予书”:信题目的意思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信中述说旅行所见,寥寥一百四十余字,把富春江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就像置身于奇山异水之间,是六朝骈体文中描写山水景物的妙品。
三、难点、重点分析(一)本文是怎样抓住特征描绘景物的?分析:作者在描绘山光水色时,抓住了山之奇和水之异的特点写水,突出了水的清和急;写山,突出了山的高峻和勃勃生机由于突出了此山此水的特点,因而所写的山水就是“自富阳至桐庐”这“一百许里”的山水,绝不能移置他处二)本文是怎样情景交融地描绘山光水色的?分析:作者在描绘山光水色时,饱蘸了感情的浓墨,因而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作者的感情第1段中流露出惬意和畅快,第2段中流露出闲适和惊骇,第3段中流露出沉迷和神往作者在表达感情时,或是寓情于景,或是直抒胸臆,于是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或是渗出,或是泻出了作者的强烈感情三)本文是怎样极有层次而又富于变化的写景的?分析:文章在写景时,显得极有层次而又富于变化从全文看,第一段是总说,第2、3段是分承总说的分说;从主体部分看,写水时,作者将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山时,作者又将山与山上的生命交融在一起,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千变万化而又井然有序的画面四)本文运用了一些对偶句,其作用是什么?分析:所谓对偶句,是指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偶句的表达效果,从形式上看,具有音节整齐匀称,节律感强的特点;从内容上看,若上下联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就可以突出要表现的事物或事理,若上下联是相反相成的关系,则可以通过对比来增强表达效果。
根据以上思路可以看出:从视觉角度写景的对偶句有: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③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从听觉角度写景的对偶句有:④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⑤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它们的表达效果,共性的有: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个性的有:①②⑤三个对偶同其上下联在内容上都是互补互衬,从而突出了各自事物的特点;③④两个对偶句其上下联在内容上都是相反相成,从而对比立意,相映成趣五)这篇文章的文体有何特点?分析:从标题“与朱元思书”来看,这是作者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因而文体当为书信体从文章内容来看,全文以写景为主,兼有抒情,因而它也是一篇寓情于景的写景散文再从文章运用的表达方式看,文章是用骈句形式写就,因而它还是一篇骈体文骈体文一般有句子讲究对仗,语音追求平仄,经常用典和词藻华美等特点,本文虽属骈文,且多用对偶,刻画景物时也很精巧,但并未堆砌典故和片面追求词藻华美,因而不像当时大多数骈文那样仅具形式美而内容空泛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教师配乐配画面朗渎课文,学生看画面及文字,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缥碧 急湍 轩邈 泠泠 戾天 鸢飞 经纶 横柯 2.学生推荐朗读水平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五、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浯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教师任选几位同学回答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翻译(学生不提不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任凭(船儿)往东还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负势竞上,互相轩藐;—— ……,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补充注释:①独绝:独一无二②负势竞上:依凭(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的主语是“高山”,不是“寒树”,从下文“千百成峰”可以看出③“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语出《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所以“好鸟”的“好”是友好,友爱的意思韵:和谐的声音④“鸢飞戾天”:语出《诗经·大雅》,原诗以“鸢飞戾天,鱼跃天渊”起兴,意思是鸢飞到天上,鱼在深渊中跳跃本文作者只是借用《诗经》的语言材料,所表达的意思与原诗无关漂碧、泠泠、嘤嘤、鸢、戾(以上字词答案均见课文注释)湍:急流的水轩邈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把握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增设词语提纲,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学步骤] 一、理清背诵思路 根据文章想象富春江美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六组交流,每组在统观全篇的基础上重点负责一个语段,然后各组选一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册水总的印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这两个字在做文章第1句点出游览时的天气(一个晴好的日子)、季节(写的是秋天天高气爽特有的景象)绘的是远景第2句点出游览的方式:乘舟描的是近景由远而近,由景及人天气那么好,景色那么美,泛舟江上,心旷神怡第3句交待了游踪(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总的印象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并以此作为全文的纲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分明本文写作手法上采用了先总后分的手法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总领全文) 学生齐读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
2.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学生明确:第二段写水,突出”异” 前两句写富春江的静态美,突出景色的秀丽后一句写富春江的动态美,突出景色的壮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漂碧”写水色,“千丈”写水深见底”写水清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在此外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学生齐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3.学生明确:第三段写山,突出“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两岸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竞上”“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宕的蝉声、清厉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寓视于听,动静相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具有—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这可算作是文章的补笔,补写群峰,扣林深叶茂来突出作者喜不自胜、流连忘返的观赏之情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奇山 高山寒树 树之奇 (看)负势轩邈 山之势 (看)泉鸟蝉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