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杨德广: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应克服体制性和制度性障碍.docx
7页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杨德广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应克服体制性和制度性障碍 摘要: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存在“平而不尖”的问题,存在体制性、制度性障碍主要表现在科研体制、评价体制、教师考核制度、学生培养制度等方面大学如何为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拔尖人才,应从四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体制障碍,制度障碍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并非新话题,也非新观念20多年来,教育界、社会科学界一直有许多仁人志士、专家学者提出要重视拔尖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我在上海市高教局工作,就组织过20多所高校对上海市高校毕业生的状况进行过调查、分析,采集面达1万多毕业生,有问卷调查,有个别访谈,开座谈会,直接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和毕业生本人意见最后的结论是,大多数毕业生的质量在优良以上,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批骨干人才,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能够打“攻坚战”的、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拔尖人才很少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我国高校毕业生存在“平而不尖”的状况,并呼吁高校要努力改变这一状况,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20多年过去了,这一问题并未解决,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仍然存在“平而不尖”的状况原因何在?我认为是我国的教育体制、教育制度等方面有严重的障碍。
再看我国和美国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差距从1901年诺贝尔奖实施以来,美国科学家获奖人数最多2006年的诺贝尔科学奖中的三大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又全部被美国人摘得剖析其原因有以下4方面:(1)美国科学家有高度的自由,不受任何行政权力的干扰和限制,无论是科学家所在地区、单位都必须保证科学家想象、选题、设计和实验所需要的自由2)充足的资金支持美国科研经费很多,申请渠道也多,有强大的经济后盾,可购置先进的实验设备,可雇佣科研人员、助手3)美国整个科研体制为科学家们营造了宽松、适宜的工作氛围,政府一般不对大学和科研人员、教授实行成果量化考核2006年化学奖得主科恩伯格说:“我可以10年潜心在自己的领域内钻研,而没有任何压力迫使我出成果正是在“没有压力”下,他静心奋斗了10年,终于结出丰硕果实4)淡化官本位美国科学家把从事的科学工作当作自己终生事业,不为权力和官位吸引,也没有上级机构来提拔他们当官几乎没有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当过官,甚至连大学校长、院长也没有当过因为科学家若想在政治、经济领域有所图,就不可能专注于科学研究,不可能有重大创新和发现 一、我国在自主创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的体制性、制度性障碍 我国与美国的差距除了资金、实验设备的差距外,主要是管理体制和制度上的差距。
我认为我国在自主创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的体制性、制度性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5方面: 1.科研体制问题我国科研体制是学习前苏联的产物有科学院的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的研究机构、企业的研究机构,导致科研力量分散,科研项目分散往往出现“有人才无项目,有项目缺人才”,“有人才缺资金,有资金缺人才”的状况三足鼎立,三者分离,没有拧成一股绳,没有融为一体,形成合力,有时还出现争经费、争项目、抢人才、互相保密、互相防范等不正常现象 2.拨款体制问题我国有限的科研经费被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分割科技创新的主体在企业;但企业的科研经费很少国外科研经费的60%以上拨给企业,而我国科研经费大部分拨给科研机构和高校,因为大批科学家、名教授荟聚在这里国家把科研项目和经费下达给科研院所和高校,削弱和挫伤了企业自身的科研积极性、主动性 3.评估制度问题高等院校承担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任务,并拥有许多高水平的教授、科研人员但现行对高校的评估考核制度,主要看该校的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成果、论文数量,高校排名榜也是以这些因素为主不少高校为了学校声誉和生存,出现浮躁、浮夸、急躁情绪,采取急功近利、短期行为,以应对上级的考核、评估,而不是立足长远、立足大项目、重点项目。
4.教师考核制度问题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也是主要看每位教师的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成果、论文数量科研成果还要看是不是第一负责人,论文还要看是不是第一作者因为要年年考核,年年有成果原本大协作项目、重量级项目拆整为零、看数量成果不少,但作用不大,很不利于搞集体公关项目,不利于开展合作研究有些教师在教学工作上、人才培养上卓有成效,因为缺少科研论文而不能评高级职称,不能晋级,于是不少人对教学、对培养人才不感兴趣,这种考核制度把教师的主要精力引向写论文、出成果,而不是引向如何培养人才上,“出成果”是硬指标、硬任务,“出人才”是软指标、软任务 5.学生培养制度上的问题传统陈旧的教育观念在教学上强调以知识为本,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在教学模式上是刚性的教学计划,把学生放在一个模具中铸造,没有学习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拔尖学生不能脱颖而出;在教学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教材陈旧、内容偏窄,通识教育薄弱;在教学方法上以灌输式为主,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教室为中心,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考试上以考记忆性知识为主,答案是标准化的,引导学生死记硬背,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6.在用人制度上,“官本位”倾向严重。
有些科学家、教授有了成果,成了名以后就要步入仕途之路,要到行政机构当一官半职,认为这就是尊重人才,似乎当了官才算人才知识分子当官以后,地位高了,名声大了,原来仅是一般教授,当了官就成为副厅级、正厅级,甚至副部级干部,待遇也提高了结果如何呢?当官以后的专家,整天忙于日常行政工作,陷入文山会海、迎来客往之中,根本就没有时间搞教学科研,更无法去创新、去培养创新人才 二、高等学校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高等学校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我认为必须从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做起,从消除体制性和制度性障碍抓起,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 我国目前有四种类型的高等学校: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职业技能型大学每一类大学都不可缺少,以培养满足社会各个方面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这就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三方面人才: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也必须有这三方面人才的支撑因此,各类大学都要办好,都有培养创新人才的任务但各类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有不同的分工、不同的培养任务和目标教学型的大学主要培养知识面较宽、适应能力较强的专门人才;职业技能型大学主要培养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主要任务应由重点大学、研究型大学承担。
目前我国的重点大学主要指进入“985工程”行列的大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虽然有所改进,但与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的要求相比,尚存在不少不足之处如有些重点大学存在重科研轻教学,它们把工作重点放在科研上而不是放在人才培养上,认为研究型大学主要是从事科学研究,忽视了对如何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研究和实践因此许多高水平的教授不从事教学工作,本科生见不到名师、名教授,具有创新能力的教授不给学生上课,这种现象在大学里司空见惯对进入重点大学的超常学生,在培养方式上,仍按传统的教育观念,采取平均主义、大锅饭式的培养方式,对超常学生没有进行超常规的培养,尖子学生不能脱颖而出有些重点大学、名牌大学利用他们的“名气”热衷于办班创收,耗费大量精力,对在校生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投入的精力不够 时下,我国高校中的“围城”现象很普遍,即重点大学从事一般教育、大众教育;一般大学从事精英教育、创一流教育不少重点大学缺少培养创新人才的计划和措施,放任自流,使这些中学生尖子平淡无奇地度过了4年大学生活,把他们的天才泯灭在常规教育之中重点大学在人才培养中“平而不尖”的问题很严重,导致出类拔萃的人才不多 今天的大学生,10年、20年后就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力军。
凡是有成就的拔尖人才,在年轻时代就崭露头角了,大学阶段是哺育他成长的最重要的阶段李政道教授曾经在一个会上说过:“如果把20世纪的重要科学列成一个表,对于每次科学的挑战都是一批新人新的科学家取胜的,都是在他们20多岁、30多岁或近40岁时完成的这个规律相当清楚由此可见,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要把培养一批新人、新的科学家当作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大学如何为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人才,我认为应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首先要有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型大学承担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任务我国有2千余所大学,不可能要求每所大学都来培养创新型人才应对2千多所大学给予明确的分类定位,凡列入重点大学、研究型大学行列(如“985工程”大学和部分“211工程”大学)及其他一些有重点学科实验基地、文科基地的大学,国家应加大投资力度,给予重点支持,不要让他们为经费问题“疲于奔命”搞创收这些学校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任务其原因是这些学校有最优秀的教师队伍,有最好的设备和图书信息资料,有最好的学生来源他们在国际交流、人才引进、经费投入、招生就业等方面都享有最优惠的待遇有可能、有必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上大学是出人才、出成果的地方,但从学校到教师长期来对“出成果”重视,措施得力;对“出人才”不够重视,措施不力。
高等院校,尤其是重点大学既要“出成果”,更要“出人才”,要制订“出人才”的计划,落实到每个拔尖学生身上,落实到每个教研室、教师身上,要在经费、设备、时间等方面给予保证,并作为评估考核的主要内容 第二,依靠“名师”、“大师”直接培养尖子学生高校应挑选一些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教师担任尖子学生的指导老师对有培养前途的尖子学生应从本科起配备导师长期来,有一种片面的观点,认为高水平的大学教授就是科研成果多、学术水平高,是学科领域带头人,忽视了他们在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当今要真正培养出一批拔尖人才,必须依靠名师、大师名师出高徒”,这是至理名言,但只有让名师带“高徒”,指导“高徒”,才能出“高徒”名师游离于培育人才之外,只顾自己搞科研、写论文,是不可能出“高徒”的名师、大师的功能和作用首先要体现在人才培养上,要有明确的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对培养拔尖学生的导师不能以论文多少、课题费多少作为唯一的考核标准,而要鼓励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人才培养之中,悉心指导学生的学习、科研尖子学生的导师可轮流担任要列出尖子学生的名单和对应的指导教师的名单,有计划、有目标、有措施只要长期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必有效果,必出人才。
第三,在实践中培养创新型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必须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有良好的人文修养,更重要的要让他们及早投入科学研究的实践中去重点大学有许多国家及地方重大科研项目和科技开发项目,应吸收大学生和研究生参加尤其要把那些有培养前途的尖子学生吸收到课题组中,让他们做教师的助手,参加一些具体的科研工作,如文献检索、文献综述、调研、收集整理资料、实验工作、撰写论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做,可以分一部分内容让学生独立完成重点科研项目、科技攻关项目,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协作和爱国奉献精神的重要载体尖子学生在参与科技创新、科研实践的过程中,有助于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学生在与导师的近距离的接触中,在参与科研实践的过程中,可学到导师的治学精神、治学方法以及思维方法、科研方法学生参加一次科研实践活动,比关在课堂上、停留在书本学习上效果要好得多由教师直接带领、指导学生参加一些课题研究、科研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最好途径 第四,为了做好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应改变现有的学校评估制度、教师考核制度和学生培养、管理制度考核评估一所大学,不能只看科研项目、科研经费、论文数量,还应看在校生及毕业生质量,看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了多少拔尖创新人才。
要从制度上解决名师上讲台问题,对教师的考核要区别对待,如担任拔尖学生培养工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