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验四植物抗逆生理.pdf
13页盐胁迫对小麦抗逆生理指标的影响摘要:盐胁迫是影响农作物产量及质量的主要非生物因素之一,盐胁迫通过渗透胁迫和离子胁迫以及由此引起的营养不均衡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破坏植物 的生理生化功能 , 最终导致植物细胞及植物体本身的死亡因此, 探究盐胁迫对农 作物的影响以及盐害机理, 提高农作物的耐盐性 , 从而提高盐渍土的农作物产量 及质量 ,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土壤溶液中可溶性盐含量的增加将导致溶 液渗透压增大 , 引起植物发生生理干早 , 从而抑制植物正常生长 盐胁迫使植物光 合速率下降、生长受抑制、衰老加速, 其对植物的危害主要包括渗透胁迫和离子 胁迫, 且渗透胁迫是盐胁迫下最早也是最明显的影响因素本实验通过测定:叶 绿素、脯氨酸、膜透性、 POD 、可溶性糖、 MDA 研究小麦幼苗在盐胁迫的情况下 生理的变化前言在农业生产中, 作物经常会遇到各种不良的环境条件,如干旱、洪涝、低温、 高温、盐渍以及病虫侵染等, 这些对植物产生伤害的环境,又称为胁迫也就是植 物的逆境盐分胁迫主要是由渗透胁迫和离子胁迫组成的在盐分胁迫下植物的外 部形态和内部的生理生化特性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有些变化是盐胁迫伤害的 结果,是植物对逆境条件的消极反应,有些变化则是植物对逆境的积极反应,有 利于对不利环境条件的适应。
盐分对植物的伤害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 (1)吸水困难:根吸收水分减少,木质部水势下降,运入生长区的水分减少, 因而抑制生长, 同时也影响到对其它离子的吸收Na+ 造成土壤导水性能的降低, 改变了土壤溶液的渗透势,造成吸水困难,明显降低了植物的叶面积、株高、干 物质量,减少了禾本科植物的分蘖数和籽粒数等 (2)生物膜破坏:类囊体膜含有大量的糖脂和不饱和脂肪酸,与光化学反应密 切相关膜脂的不饱和度增加有利于类囊体膜光合特性的维持盐胁迫下,Na+ 可置换细胞膜结合的 Ca2+,膜结构遭到破坏,功能改变细胞膜选择透性遭到 破坏,细胞内的钾、磷和有机溶质外渗,胞外离子如钠、氯大量进入细胞,造成 胞内离子平衡破坏研究证明 NaCl 胁迫对植物的伤害主要伤害了细胞的质膜, 使膜脂发生过氧化,导致过氧化产物 MDA 增加,质膜透性加大,细胞内离子平 衡失调,代谢紊乱,生长受到抑制 (3)生理紊乱:盐分过多会降低蛋白质的合成速率,相对加速储藏蛋白质的水 解,造成体内氨基酸的积累过多,产生过多的氧自由基和氨,对植物造成伤害 盐分过多也抑制光合速率, 叶绿体趋于分解, 叶绿素被破坏, 叶绿素和胡萝卜素 的生物合成受干扰,气孔关闭,光合下降。
总之,在盐分胁迫下,植物会产生一些反应,以忍受或适应盐的环境1 实验材料、试剂与设备1.1 实验原材料小麦经过不同浓度的盐溶液(0、0.2%、0.4%)处理 24h 后的新鲜小麦1.2 实验试剂和仪器1.2.1 叶绿素含量测定95%乙醇(或 80% 丙酮) ;石英砂;碳酸钙粉;仪器:剪刀,分光光度计,电子天平,研钵,棕色容量瓶,漏斗,滤纸,吸水纸,胶头滴管1.2.2 脯氨酸含量测定2.5%酸性茚三酮溶液的配置:将1.25g 茚三酮溶于30ml 冰醋酸和20ml 6mol/L 磷酸中,搅拌加热( 70℃)溶解,贮于4℃冰箱中, 2-3 日有效; 3%磺基水杨酸配配制: 3g 磺基水杨酸加蒸馏水溶解后定容至100ml;6mol/L 磷酸:85% 磷酸稀释至原体积的2.3 倍;10μg/ml 脯氨酸标准母液配制: 精确称取 20mg脯氨酸,倒入小烧杯内,用少量蒸馏水溶解,再倒入200ml 容量瓶中,加蒸馏水定容至刻度(为 100μg/ml 脯氨酸母液),再吸取该溶液 10ml,加蒸馏水稀释定容至 100ml,即为 10μg/ml 脯氨酸标准液; 100μg/ml 脯氨酸母液 : 称 10mg脯氨酸溶于少量的乙醇中,用蒸馏水定容至100ml;冰醋酸;甲苯。
仪器:分光光度计;电子分析天平;离心机;小烧杯;普通试管;移液管;注射器;恒温水浴锅;漏斗;漏斗架;滤纸;剪刀;洗耳球1.2.3 细胞膜透性测定蒸馏水,去离子水;仪器:电导仪,电子天平,三角瓶,吸水纸,剪刀,恒温培养箱,真空泵1.2.4 过氧化物酶( POD)活性的测定POD 提取液; 100mmol/LPH 为 7.0 的磷酸缓冲液 PBS ; 反应混合液:100mmol/L 磷酸缓冲液 50ml 于烧杯中,加入邻甲氧基苯酚28ul , 于磁力搅拌器上加热搅拌, 直至溶解,待溶液冷却后,加入30% 过氧化氢 19ul ,混合摇匀,保存于冰箱中1.2.5 丙二醛( MDA )含量的测定10%三氯乙酸; 0.6 %硫代巴比妥酸( TBA )溶液;石英砂;10%三氯乙酸:称取三氯乙酸55.5556g 加水溶解定容至 500ml;0.6 %硫代巴比妥酸(用10%三氯乙酸配制):称 0.6707g TBA 加 10%TCA溶解定容至 100ml(4℃贮存)仪器 :离心机,离心管,分光光度计,电子分析天平,恒温水浴,研钵,试管,移液管,试管架,移液管架,洗耳球,剪刀1.2.6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蒽酮法) 1. 材料:植物叶片。
2. 仪器设备:离心机,离心管,分光光度计,电子分析天平,恒温水浴, 研钵,试管,移液管,试管架,移液管架,活性炭,漏斗,剪刀,玻璃棒 3. 试剂 (1) 浓硫酸; (2) 80 %乙醇 (3) 葡萄糖标准溶液( 100 μg/mL ) : 准确称取 100 mg 分析纯无水葡萄糖, 溶于蒸馏水并定容至 100 mL ,使用时再稀释 10 倍( 100 μg/mL ) (4) 蒽酮试剂:称取 1.0 g 蒽酮,溶于 80% 浓硫酸(将 98% 浓硫酸稀释, 把浓硫酸缓缓加入到蒸馏水中) 1000 mL 中,冷却至室温,贮于具塞棕色瓶内, 冰箱保存,可使用 2 ~ 3 周2 实验设计将种植的小麦用不同浓度梯度的盐溶液提前24 小时预处理,盐溶液的浓度分别为 0、0.3%、0.6%,0 梯度的作为对照,做三次重复3 实验步骤3.1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1 取新鲜植物叶片(或其它绿色组织) ,擦净组织表面污物,剪碎(去掉中脉) ,混匀;2 称取剪碎的新鲜样品 0.2g ,分别放入研钵中,加少量石英砂和碳酸钙粉及2~3ml 95% 乙醇, 研成均浆,再加乙醇 10ml, 继续研磨至组织变白。
静置 3~5min;3 取滤纸 1 张,置漏斗中,用乙醇湿润,沿玻棒把提取液倒入漏斗中,过滤到25ml 棕色容量瓶中,用少量乙醇冲洗研钵、研棒及残渣数次,最后连同残渣一起倒入漏斗中;4 用滴管吸取乙醇,将滤纸上的叶绿体色素全部洗入容量瓶中, 直至滤纸和残渣中无绿色为止最后用乙醇定容至25ml,摇匀;5 把叶绿体色素提取液倒入光径1cm 的比色杯内,以95% 乙醇为空白,在波长663nm和 645nm下测定吸光度3.2 脯氨酸含量的测定3.3.1脯氨酸标准曲线的制作1 取 6 支试管,编号,按下表配制每管含量为0~12ug 的脯氨酸标准液 加入表中试剂后,置于沸水浴中加热20min取出冷却,各试管再加入4ml 甲苯,振荡 30 秒钟,静置片刻,使色素全部转至甲苯溶液2 用移液管轻轻吸取各管上层脯氨酸甲苯溶液至比色杯中,以甲苯溶液为空白对照,在 520mm 波长处测定吸光度( A)值3 标准曲线的绘制以脯氨酸含量为横坐标,吸光度值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3.3.2 样品的测定1 脯氨酸的提取称取不同处理的植物叶片各0.5g ,分别置大试管中,然后向各管分别加入5ml 3 %的磺基水杨酸溶液,在沸水浴中提取10min(提取过程中要经常摇动) ,冷却后过滤于干净的试管中,滤液即为脯氨酸的提取液。
2 测定吸取 2ml 提取液于带玻塞试管中,加入2ml 冰醋酸、 2ml H2O 、3ml 2.5 ﹪酸性茚三酮试剂,在沸水浴中加热20min,溶液即呈红色冷却后加入4ml 甲苯,摇荡 30 秒钟,静置片刻, 取上层液至 10ml(实际上只吸取了5ml,测定时只用了2ml) ;用吸管轻轻吸取上层脯氨酸红色甲苯溶液于比色杯中,以甲苯溶液为空白对照,在 520mm 波长处测定吸光度( A)值3.3POD 酶活性的测定1 取样取 0.3g 左右的叶片,放在冰凉的研钵下,加入POD 提取液 4ml,快速研磨, 研磨完成后, 直接倒入离心管中, 放到 4℃冰箱冷藏做 3 次重复) ;2 离心调整离心机的转速和时间,12000 转下离心6min,离心温度在- 4~4℃;3 反应步取上清液 40 微升(0.04ml )于试管中,加入 3ml 反应液,混匀,之后放在 35℃水浴中保温 5min;4 比色在 470nm下,用 POD 提取液作为调零液,测得数据3.4 膜透性的测定1 选用 18 个三角瓶,分为三组,每组六个,第一组三角瓶中加入未用KNO3处理的小麦叶片, 叶片蒸馏水冲洗干净, 然后用吸水纸吸干水分, 用剪刀把叶片试剂管号0 1 2 3 4 5 10μ g· ml-1 脯氨酸标准液(ml)蒸馏水( ml)冰醋酸( ml)2.5﹪酸性茚三酮(ml)0 2 2 3 0.2 1.8 2 3 0.4 1.6 2 3 0.6 1.4 2 3 0.8 1.2 2 3 1.0 1.0 2 3 剪成 1cm的小段,每个瓶中准确称量0.5g 叶片,再往每个瓶中加入10ml 去离子水,六个瓶中三个为 A处理,三个为 B处理;第二组的六个三角瓶中加入用0.3%梯度 KNO3处理过的叶片 0.5g,都加入 10ml 蒸馏水,分成 A、 B两个处理;用 0.6%梯度 KNO3 处理过的小麦叶片也是同上面的步骤一样;2 把所有的三角瓶抽真空20min;3 测定每组中 A处理的电导率;4 将每组B 处理的三角瓶用保鲜膜封口,放入恒温培养箱中80℃下处理15min,取出冷却至室温,测定他们的电导率;3.5 丙二醛( MDA )含量的测定1 提取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显色法。
取叶片,洗净擦干后去中脉称取0.5 g 样品,加5% 三氯乙酸 2 mL和少量石英砂,研磨至匀浆,再加8ml 三氯乙酸进一步研磨,匀浆后 4000 rpm,离心10min2 显色取上清液 2 mL,加0.6% TBA 2 mL ,混合后在 100℃水浴上煮沸 30 min,迅速在冰浴上冷却后再离心一次分别测定上清液在450nm 、532 nm和600 nm处的吸光度值 3.6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蒽酮法)3.6.1可溶性糖的提取称取 0.5g的新鲜植物(青菜)叶片,于研钵中加80%酒精 4ml,仔细研磨成匀浆,倒入离心管内,置于80℃水浴中不断搅拌30min,离心 10 分钟(5000转/min),收集上清液于 10ml 的刻度试管中, 其残渣加 2ml80%酒精重复提 1 次,合并上清液在上清液中加0.5g 活性炭, 80℃水浴脱色 30min,定容至 10ml,过滤后取滤液 (稀释 10 倍或 20 倍后)测定3.6.2显色及比色吸取上述糖提取液1mL,放入一干洁的试管中, 加蒽酮试剂 5mL 混合之,于沸水浴中煮沸10 分钟,取出冷却,然后于分光光度计上进行测定,波长为625nm,测得吸光度。
从标准曲线上查得滤液中得糖含量(或经直线回归公式计算) ,然后再行计算样品中含糖百分数3.6.3绘制标准曲线取标准葡萄糖溶液将其稀释成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溶液,浓度分别为每mL 含糖 0、5、10、20、40、60、80μg按上述方法分别测得其吸光度,然后绘制 A625-糖浓度曲线,或进行直线回归求得直线方程试剂( ml) 管号1 2 3 4 5 6 葡萄糖标准液0 0.05 0.1 0.2 0.3 0.4 80%酒精1.0 0.95 0.9 0.8 0.7 0.6 蒽酮-硫酸试剂5 5 5 5 5 5 葡萄糖浓度( ug/ml) 0 10 20 40 60 80 3.6.4计算方法 可溶性糖含量% = C*V/(W*106)*100% V 为植物样品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