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仪祉治淮思想与实践初探.docx
12页李仪祉治淮思想与实践初探 Summary:李仪祉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水利学家,西方水利技术引进与实用的领路人他曾主持导淮工程,参与繁杂的工程规划与建设,先后提出了统一水利行政、进行科学管理、注重兼顾统筹等治淮思想其治淮实践主要有水工试验、截弯取直、废田还湖、拟水利法、施行沟洫等李仪祉对淮河治理有独到见解,其治淮理念基于近代水利技术,在中国水利治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Key:淮河;李仪祉;治淮思想;治淮实践:TV882.3;K826.16 :A:2095-6916(2020)24-0151-04淮河流域位于我國中部腹地,华夏文明三大发祥地之一但随着12世纪黄河改道,开启了长达700余年的夺淮入海历史不仅使得淮河入海故道堆积成废黄河,更使淮河干流与其支流(沂、沭、泗河)分离,淮河流域变得多灾多难清末民初,局势败坏,中央政府虽然多次提出“复淮”“导淮”,终无济于事直到导淮委员会成立,李仪祉就任总工程师,开创淮河治理新局面李仪祉,陕西蒲城人,早年旅学欧美,曾肄业于柏林大学、丹斯哥大学,1916年回国,先后在多个部门任要职,其中包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导淮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以及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等,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水利学家,堪称“民国水圣”,有奠定近代中国水利技术之功绩。
学界目前对李仪祉的研究成果颇丰,主要有李建成《李仪祉先生传》,以及尹北直《李仪祉与中国近代水利事业发展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黄河水利事业上,对其治理淮河贡献的研究略有不足而李仪祉所制定的导淮工程计划对于导淮工程意义非凡,亦可为后人治理淮河提供宝贵意见,因而还有探讨空间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其文集,当时的报刊社论和导淮计划纲要以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相关档案,从思想与实践层面分析李仪祉治淮的功绩一、淮河灾害治理概述(一)历史上的淮河灾害及治理“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沂、泗,东入海[1]这句话也是对淮河流域轮廓较为准确的概括自夏朝于登封、禹县建都伊始,淮域便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水利建设时期其中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春秋战国时期的芍陂,南北朝时期的浮山堰以及元明清时期的京杭大运河等整个淮域风调雨顺、五风十雨的局面一直持续到公元12世纪90年代当时淮河出桐柏山后,除主要支流沂、沭、泗河汇集外,还有汝水、颍水等河流汇入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河决阳武故堤,灌封丘而东洪水大溜奔流封丘,大致经长垣,曹县以南,商丘、山以北至徐州冲入泗水,从淮阴注入淮河[2]黄河长期夺淮由此开始,淮河流域的命运逐渐发生变化元明清三代统治阶级极力保运,施行“抑河南行”方针,导致黄河夺淮长达700年之久[3]161。
由于黄强淮弱,大量泥沙涌入淮河,河道淤塞,水系絮乱,排水不畅每遇大旱、大雨,则不能调蓄自如,洪涝旱灾不断1855年,黄河于今兰考铜瓦厢决口,掉头北去,由山东利津改道入海[3]165黄河业已北徙,淮河水系却早已混乱,乃至须借助长江入海,洪涝旱碱,反复交替,最终成为一条害河淮域经流豫鲁皖苏四省,早年河督尚在,彼此相安无事及至1902年河东河道河督正式废除[4],“河务无专官矣[5]江河治理废弛,皇朝末期政治糜烂,命脉操于外人之手,局面几近不可收拾晚清以降,地方对抗中央苗头渐起,中央政令难行,各省专注于地方之利益,以邻为壑,问题层出不穷面对淮域灾害频繁之状,有识之士先后提出一系列“复淮”和“导淮”的方案和策略,最著名者当属张謇,由于诸多原因,计划可施行者甚少直至国民政府形式统一中国,“导淮”事业才重新提上议程二)民国初年李仪祉导淮概述治河是中国历代王朝权力合法性的重要特征,在国民政府身上体现尤甚1929年,国民党三大召开,国府决定在所有的水利项目中,将淮河和大运河项目优先考虑[6]45同年6月21日,导淮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南京召开[7]次日,国府委派水利专家李仪祉为导淮委员会工务处处长[8]李仪祉早年留学欧洲,与水利上素有建树,当局有借其名助于导淮会对外交涉之意。
7月1日,导淮委员会正式组织成立[3]30124日,导淮委员会之基本架构组织完毕分三处一科,工务处设清江浦,工务处长兼总工程师李仪祉定八月初由京起程赴清江浦,察勘河道[9]勘察之事,为施工前必要之准备,需耗费大量精力而完成勘察队由李仪祉、须君悌、许心武等人组织,每日晨约五六时起程,不辞辛苦,细致查勘自八月二十一日出发以来,淮南、淮北两地区已勘察完毕”[10]“又以导淮工事,宜上下兼顾,淮河上游如皖,如豫无论已,即鲁西诸水归还,而下壅于淮,亦无不与淮息息相关于是乃继续勘察,以路程关系,先及与鲁,次及与皖[11]两次勘测工作共计耗时56天,李仪祉当时已年近五旬,多处奔波,路途尚不太平,艰苦异常李仪祉到职后,身体力行,兢兢业业,研读旧有之资料,随即写出导淮计划初步意见,开始对外交涉而后,督率部属,查勘淮河及运河水系,编制出导淮具体计划,从而建构出导淮工程基本框架二、李仪祉的治淮思想(一)统一水利行政水政在一国水利事业中占据要害位置,不可不察民国既已成立,黄河、长江、珠江诸河流亦先后创立水利主管机构华北水利委员会成立后,继之者有导淮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国民政府之注重河工,极图进行,可知已。
三委员会虽分任治功,而实有互相联合之必要[12]“吾国水政向以行政区域为范围,各自为渠,临时仅作局部补宜,但求自保,何遑远图?将来自应由中央设置专管水政之最高机关,统筹全国水利行政,并将现有水利机关各依其流域为范围分别合并[13]古代中国素来重视水利问题,若想妥善解决水利行政问题必先设立水利职能部门于淮河而言,流经豫皖鲁苏四省,尚缺一水利行政机关统管淮河流域诸事宜,则每一省专管省内淮河事宜,互不统筹合作,淮河治理终为空谈水政思想在中国是极为重要的思想,与民生相关,关乎国家命脉民国以来建设事业大多废弛,水政尤毫无所有,一遇灾害,人心惶惶,不知灾害发生缘由,以致手无举措惩前毖后,修明水政,应为政府第一要事[14]淮河流域涉及四省,一遇纷争,尚无有效调停与仲裁,以致无休止地扯皮如果按照行政区划或者流域划分管理权限,则事无统属,必效率低下设置国家水利行政管理机构,全国各大流域皆在统辖之下地方水利法规统属与国家水利法律,按照地方实际情况变通二)进行科学管理近代水利事业,无外乎人、材、机三方面,而人力资源配置则是重中之重李仪祉入职于导淮委员会是国民政府有能力吸收技术专家进入管理体制的早期表征这一机构早期成员以国民党干部和国民政府官员为主,及至中期受过技术训练的成员不断增多。
亦是在总工程师李仪祉的争取下,水利技术工程师到工务处任职,这其中便包括沈怡[6]47其曾在德累斯顿技术学院接受水利工程教育,后来成为全国资源委员会的核心成员民国注重发展事业,而培育人才则有较大不足各行各业,均需现代技术人才工程建设领域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对于人才需求的质与量都有着较高要求李仪祉无疑是一位富有经验的水利专家,但是凭其一人之力恐力有不逮,故而需要助理工程师、现场施工技术人员的辅助而他在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任教期间,为我国水利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而这些人绝大多数亦投入到导淮事业之中在传统治水理念中,要义为防洪泄水,至于航运、发电也只是在近世欧洲率先提出,民国早年,国人亦无此理念与导淮利害关系密切的是苏皖二省,期间也不断产生龌龊导淮初步工程计划制定时,安徽、江苏两省曾要求导淮工程直接服务与泄洪但李仪祉和其他留学欧美的技术专家仍然坚定地认为淮河水利管理完全可以在采用现代水利科学的情况下带来经济效益他们认为水利管理不仅要能减灾,还要进行水力发电、航运和灌溉[6]56近代水利工程应与古代有不同之处,古代受困于施工技术的不成熟和工械器具的落后,治水的目的性、功效性比较单一,而现在工程技术的提高,便要谋求综合治理理念,使得效益多元化。
三)注重兼顾统筹国家大型工程建设项目,与中央、与地方息息相关,唯有梳理清楚利益纠葛,才能使建设工作平稳进行导淮事业深系国家与民众之利益,牵一发而动全身导淮工程是由中央实施,苏皖两省支持的,如何协调两省关系亦有重大考量导淮委员会与地方省份的关系是不同寻常的,大多数委员和江苏、安徽有着各种联系,这种地域性特点以及导淮委员会领导人的变动对于其政策制定工作带来了极大影响[6]46如若两省因本省利益而纠葛不断,则工程计划多变,最后以致费时费力,决计达不到预期施工之目的运河治理和淮河治理是有着紧密联系的,明代潘季驯、清代靳辅在江山社稷的威压下,选择了治淮为治运所让路,导致江淮水利情形更加恶劣民国时期治淮工程首要考虑的是经济效益和技术价值,运河事业需要为淮河水利事业让路期间如果江苏、安徽二省通力协作,则事半功倍,使沿途人民能以安居立业李仪祉于导淮工程勘察有记录言,“故治运之事宜附于导淮,苏鲁二省协助之力,同时并进,使交通无阻,庶业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盗匪自然消灭矣[10]由此可以看出其主持的治淮工作注重统筹兼顾,充分考虑地方利益三、李仪祉的治淮实践(一)倡导水工试验近代规模较大之水利工程,多先以之试验,治河亦然。
惯用方法为依照河床天然流势,以及河流所挟带泥沙之分量,制成水工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水工试验,所得结论,可作为实施治导之标准数十年来,试验效果越发显著,于是水工试验场遍及全欧,不下数十处[15]68水工试验技术与近现代水利工程息息相关,20世纪30年代中期才在淮河上第一次采用1935年,导淮委员会联合黄河水利委员会以及北洋工学院等机构,于天津开设中国第一水工模型试验所[3]327由德国学成归来的李赋都担任所长,他亦未辜负叔父李仪祉的期望,在职期间兢兢业业[16]水工试验先于工程施工之前进行,水工试验场可以说是缩小版的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现场,一定程度上模拟出实际工程施工出现的失误、事故,比如材料质量问题、施工技艺等诸多问题,可以避免因工程事故造成的损失在贫弱的中国,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较为恶劣,欠缺专业的水利技术人员,水工试验场的建设与发挥效用是不容易的李仪祉留学于工业技术先进的德国,对于引进西方水工试验技术,提高我国近代水利技术水平作用不可谓不大!(二)提倡截弯取直“导淮计划之纲要,并将河身过曲者,截湾取直之,河槽狭浅者,开浚拓宽之[17]截弯取直这一种河道治理的方法,在水利工程中应用较多施工原理在于将弯曲河道拉直,水速加快,减少沉积物沉积,有助防治洪水泛滥。
此种方法在如今已是广泛利用,但是在20世纪早期的中国尚属少见,在淮河治理中实属首例其实在清末,张謇就提出将截弯取直之法用于淮河治理以淮水为患,由于高堰坝头之障碍,诚洞彻全局之言,所筹入海之道及江苏咨议局拟请从测量入手,皆属扼要办法,惟一面为淮水谋出路,高堰坝头之患亦应一面为谋减轻治本治标双方并进,收利乃可较速[18]李仪祉作为民国时期淮河治理的主要参与者,一方面是继任者,另一方面又继承了张謇部分治淮理论,兼之曾留学欧洲德国,当时水利先进技术所在之国家,能将其学运用之实践之中,弥足珍贵三)推行废田还湖洪泽湖为淮域三大湖泊之一,肩负着调蓄洪水之重任,实行废田还湖意义重大湖田为圩田之一种,又称“围田”“坝田”,系围湖开垦而成江南湖田起源于宋代,以后不断地筑围开垦,及至清末民初到一临界值民众追逐眼前利益,侵占湖面,围垦成田,以致湖身狭窄,容量骤减,隐患无穷洪泽湖、宝应湖诸湖泊是淮河流域积蓄洪水、维系水系平衡的重要承载湖泊湖泊水面高低,水面面积是与防洪泄洪直接挂钩的,应杜绝围湖垦殖的现象内政部定一方针,凡各河湖中未放垦者不得轻垦,已放垦者,经审核之后,分別其缓急,无害、有害、害之大小列为等级,分别废除之,或改更之,或以他法避免其害,而免其废除,其手续当另详订之。
[15]520在整个导淮事业中,废田还湖有其要义四)拟定水利法律法律,维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