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外军事领域中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综述.docx
13页国内外军事领域中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综述 摘 要: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军事心理学中较为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国内外研究军事领域中创伤后应激障碍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各人群研究;二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生理研究;三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干预为了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需要,创伤后应激障碍在内容上需要进行更为深层次的和广泛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综合的研究技术需要引起更多关注;同时还应注意跨文化差异背景下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法的比较研究关键词:军事环境 创伤后应激障碍 应激1.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界定及理论模型1.1概念的界定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简称PTSD),最早出现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Ⅲ)中,最早有关PTSD论述源于对参加过战争的军人、战俘等的研究研究者在他们身上发现了一些同严重应激相似的症状PTSD的基本含义是由重大的应激源所引起的精神障碍的延迟性反应,特点是无法避免的痛苦、持续回避引起各种症状的相关刺激和事件以及长期处于警觉状态PTSD在不同的国家已有了相应的诊断标准,如中国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美国的《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VI),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及相关问题的统计分类标准》(ICD-10)。
这些诊断标准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异PTSD主要的临床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闯入性地体验创伤性事件,即“闪回”;二是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事情,如回避相似的情景、人及物;三是警觉性提高,个体长期处于过分担惊受怕的状态[1]1.2理论模型应激是一个包括三个环节的过程第一个环节是个体面临紧张的环境刺激;第二个环节是个体产生主观反映,紧张或唤醒的内部心理状态;第三个环节是个体对伤害侵入的生理反应PTSD是个体处于创伤后的一种严重的应激障碍,广泛地影响着个体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包括对认知、情绪、躯体和人际等方面的影响先前的研究主要从生物学、心理动力学、行为主义、认知理论等方面阐述了PTSD模型1.2.1 Selye的一般适应综合征模型该模型认为,生物有机体具有一个先天的驱动力,保持体内的平衡状态但应激源会破坏这种平衡,生物体运用自身有限的适应能力对其进行抗拒,生物体的应激过程包括警戒反应阶段、抗拒阶段和衰竭阶段如果应激源非常严重,个体应对到了衰竭阶段还没有成功,则个体会趋于衰弱,出现应激障碍,甚至可能死亡由此可见,PTSD产生于衰竭阶段后期,是个体对应激源应对失败的结果1.2.2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模型弗洛伊德心理动力学模型中的“应激”围绕焦虑论述。
当人格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相互冲突时,将导致焦虑的出现,这类似于应激与紧张,分别对应于神经质焦虑、现实焦虑和道德焦虑神经质焦虑指威胁性的本我冲动突然进入到人的意识层面而产生的反应现实焦虑指针对真实外部威胁的反应道德焦虑指由于意识到自己的思想行为不符合道德规范而受到的良心谴责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本我中的一种本能驱使个体要远离创伤性事件,但现实我的力量又不能抵挡强大的创伤性应激源,或者超我的力量又要抑制本我的驱力,于是本能就以冲突焦虑的结果出现,以降低自我的要求和超我的力量因此,PTSD是“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相互冲突产生焦虑的结果1.2.3学习理论模型行为主义者的主要观点是行为决定心理,经典条件反射认为,条件刺激常常伴随着无条件刺激出现的情况下,条件刺激就应在没有无条件刺激的情况下,使个体出现条件反应这个过程就是个体习得条件反射,之后个体看到条件刺激即出现应激反应操作性条件反射认为,行为的变化取决于结果的好坏由于某种行为频率的增加有助于个体减少焦虑和恐惧,即强化,可以解释应激的逃避性行为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认为,PTSD的产生是由于应激源充当的条件刺激与巨大声响、震颤等无条件刺激一起出现,形成条件反射,当无条件刺激消失时,个体只要接触到与其有关的人或事,就会产生PTSD症状;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认为,PTSD中出现的回避、警惕性提高是因为避免了焦虑的出现。
1.2.4认知交互作用模型该理论认为,应激产生于个体对应激源的认知,不同个体对于同一应激源会有不同的反应,这取决于个体自身的认知图式,并会对应激源进行初评价、次评价和再评价初评价指个体确认应激源是否与自己有利害关系;次评价是个体对自己反应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当个体无法有效地应对时,应激产生;再评价指建立在初评价和次评价基础上的反馈性行为PTSD在不同个体中的程度有所不同,是个体对于应激源的初评价、次评价和再评价的结果如果个体能够对应激源有合理的认知,或者尽早地对个体进行危机干预,那么PTSD症状可以有效地缓解2.军事领域中各人群PTSD研究2.1经历战争的人群研究表明,经历战争的人群如果出现PTSD,容易出现较低的适应水平和生活满意度,以及滥用酒精、自杀风险和家庭暴力等心理行为症状Peterson(2011)研究了过去9年中美国部署到伊拉克和阿富汗的近200万士兵回国后的情况,表明5%-17%的人有患PTSD的高风险,并且许多人寻求药物和心理治疗[2]在海湾战争期间,‘沙漠盾牌’和‘沙漠风暴’所带来的影响发生在战后部队从战场返回的几天里,男性军人的PTSD发病率3.2%,女性为9.6%;而18个月后,这个数字分别上升到了9.4%和19.8%。
[3]Paula P. Schnurr(2009)发现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中发现在OEF/OIF(Operation Iraqi Freedom and Operation Enduring Freedom,OEF/OIF)行动中的老兵出现PTSD的时间比越南战争中出现PTSD的老兵时间要短同时,两类人群都体验着较低的适应水平、生活水平、物质条件及生活满意感[4]Matthew Jakupcak(2010)等的研究发现,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中对PTSD表现出阳性症状的老兵比未表现出阳性症状的老兵,有两倍以上的酒精滥用行为[5]Matthew Jakupcak等发现在伊拉克及阿富汗战争中,PTSD老兵具有高自杀风险[6]Erin P. Finley(2010)研究发现,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中老兵家庭中发生对亲密配偶的暴力(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与PTSD有关[7]2.2非战争军事行动人员近年来,我国各种灾害频发,直接或间接地将解放军及武警这个参与救援的主要群体暴露于重大应激源中他们[来自www.lW5u.Com]置于尸体、复杂地理环境和次生灾害中,随时有生命危险,是PTSD出现的潜在高危人群。
患PTSD的救援官兵存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水平等心理病理症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个体的正常生活[8][]研究发现,参加过汶川地震的军校学员半年后仍存在PTSD症状(顾克胜等,2010)[9]参加过汶川地震救援官兵一年后PTSD发生率为5.75%(杨霞,2010)[8]参加汶川地震救援武警官兵第一个月PTSD发生率为9%(谢磊,2009)[10]汶川地震救援官PTSD发生率在3、12、18个月后分别为23.28%、14.86%和3.27%,发生率呈下降趋势2.3其他特殊军兵种群体女性是军事环境中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传统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及生理限制,她们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压力Irene Williams(2011)的研究表明,女军人的性创伤(military sexual trauma,MST)在美军中有大量报告,并且会引发PTSD[11]军事飞行员选拨需要经历严格的筛选,机器故障或是人员的操作不当都可能带来严重的灾难,因此这个群体体验着高应激源目前,关于飞行员群体PTSD情况可查阅的资料很少从已有的论述中可看出,对飞行事故幸存者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是非常必要的[12],可以减少ASD(acute stress disorder)和PTSD的发生。
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对于飞行员的生理和心理素质要求高于普通人群,正是这种“特殊性”导致PTSD的低发生率,因此少有这方面的报告但这个假设仍需进一步的研究证实潜艇员同样面对着重大应激源,如长时间处于密闭空间,低事故逃生率等在艇下脱险训练中,曾发生过多起因胆怯而引起的心理恐慌现象[13-14]在中外军队中,曾经都发生过因潜艇事故,而导致全体官兵死亡的重大事件但除此之外再没有检索到与这个军兵种相关的PTSD文献,这是今后值得关注和研究的地方维和官兵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由各国军方派遣的,执行制止冲突,恢复和平等主要任务的军兵种张理义(2010)的研究中引用了外军数据显示,3461名美国维和官兵中8%后来被诊断为PTSD加拿大学者研究被派往前南斯拉夫执行维和任务的官兵,发现其PTSD发生率为15%[15]战俘(prisoner of war)在战争中往往经受着各种各样心理生理上的摧残,是PTSD的高发人群研究表明“那些作过战俘的军人,出现情绪困扰和创伤的比例远大于无此经历的人,同时也更易患PTSD二战中,在德国和日本被俘的军人中有一半出现了PTSD,并且这些症状与他们终身相伴[3]3.军事领域中PTSD的生理研究现代应激的观点认为,应激同时具有特异性与非特异性的生理特性[16]。
在非特异性生理层面上,应激导致下丘脑—垂体—肾上通路激活,从而导致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而在特异性生理层面上,不同类型的应激源激活不同的神经通路军事领域中PTSD的生理研究主要集中于脑电的研究甘景梨等(2005)进行的一系列针对对军人PTSD的脑电研究结果表明,P300(association cortex potentials)可作为PTSD辅助诊断的一个脑电生理学标志;被诊断为PTSD军人,其CNV(contingent negative variation)变化可能是PTSD的状态标志,可用于PTSD诊断;同时,MMN(mismatch negativity)技术可作为P300检测的一种补充手段,而用于PTSD诊断[17-21]4.军事领域中针对PTSD的干预措施传统的PTSD干预有很多方法,如药物治疗、认知-行为疗法、眼动技术和再加工治疗、心理疏导宣泄法、团体心理干预治疗等军事领域中的心理干预既有一般心理干预共性也具有军事领域中的特性[22]陈霞(2009)等通过整理文献发现,美军针对PTSD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一是战前训练和战场救护相结合;二是药物疗法与精神疗法相结合;三是相互救助和专家救助相结合。
[23]C.H.肯尼迪在其《军事心理学——临床与作战中的应用》中指出平时应注重对应激的预防,出现创伤性应激源需做迅速反应,并尽早进行认知—行为干预[3]李洋(2011)提出公安消防官兵的“创伤后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分为六个步骤,即严重事件晤谈、心理危机评估、分级心理干预、支持系统重建、预后跟踪随访和长效机制保障[24]5.军事领域中PTSD研究的存在的问题与展望5.1 PTSD研究涉及的特殊军兵种缺乏广度,应注重开展广泛性研究军事领域中出现重大创伤性应激源的可能性较大目前,关于特殊军兵种的PTSD研究较少,如飞行员、潜艇员等后续应关注这类人群的心理应激状况,以便为相关领域军事人员制定心理危机干预措施提供有针对性的科学依据5.2 PTSD研究中涉及的方法多为问卷法,综合的研究技术需引起重视研究中多采用问卷法,单一的研究方法可能会导致测量误差的增大,同时对问卷法的过分聚焦限制了PTSD研究的发展未来的研究需要结合访谈技术、生物技术、实验法(内隐测验)等综合性的手段,从而使研究更具理论效度、实证效度和生态效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