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体系统解剖学讲稿.pdf
9页1 人 体 系 统 解 剖 学 讲 稿教材: 《正常人体解剖学》第二版【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内容章节:脑干、小脑、间脑、端脑(第九章第三节一、脑)授课教师:廖彦博(讲师)授课对象:2010级中医本科二大班授课内容:脑干组成:延髓(medulla oblongata) 、脑桥(pons)、中脑(midbrain) 一、脑干的外形(一)脑干的腹侧面锥体:锥体束锥体交叉:锥体束的大部分交叉到对侧延髓橄榄:下橄榄核前外侧沟:舌下神经橄榄后沟: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基底沟:基底动脉脑桥基底部三叉神经脑桥小脑中脚延髓脑桥沟: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脑桥小脑三角:延髓、脑桥和小脑交界处大脑脚底:下行纤维束中脑脚间窝:内侧有动眼神经根出脑后穿质(二)脑干背侧面上部:菱形窝的下半2 延髓薄束结节:薄束核下部楔束结节:楔束核小脑下脚构成菱形窝的上半脑桥小脑上脚上髓帆:其上方有滑车神经出脑上丘(视觉反射中树)→上丘臂中脑下丘(听觉反射种树)→下丘臂(三)第四脑室1. 位置:延髓、脑桥与小脑之间2. 第四脑室底——菱形窝下外界:薄束结节、楔束结节、小脑下脚境界上外界:小脑上脚外侧角正中沟、界沟、第四脑室外侧隐窝前庭区:前庭神经核听结节:蜗神经核内侧隆起、髓纹结构面神经丘:展神经核、面神经膝舌下神经三角:舌下神经核迷走神经三角:迷走神经背核分隔索、最后区、闩蓝斑:蓝斑核3. 第四脑室顶前部:上髓帆后部:下髓帆,第四脑室脉络组织→第四脑室脉络丛三个孔:第四脑室正中孔(1) ,第四脑室外侧孔(2)4. 连通关系中脑水管→ 第三脑室第四脑室→正中孔、外侧孔→ 蛛网膜下隙一、脑干的内部结构(一)脑神经核3 1. 躯体运动核脑神经核位置脑神经功能动眼神经核中脑上丘Ⅲ上睑提肌,上、下、内直肌,下斜肌滑车神经核中脑下丘Ⅳ上斜肌展神经核脑桥Ⅵ外直肌舌下神经核延髓Ⅶ舌肌三叉神经运动核脑桥Ⅴ咀嚼肌面神经核脑桥Ⅶ面肌、二腹肌后腹、茎突舌骨肌、镫骨肌疑核延髓Ⅸ,Ⅹ,Ⅺ软腭、咽、喉及食管上部骨骼肌副神经核延髓Ⅺ胸锁乳突肌、斜方肌2.内脏运动核脑神经核位置脑神经功能动眼神经副核中脑Ⅲ瞳孔括约肌、睫状肌上泌涎核脑桥Ⅶ泪腺、下颌下腺、舌下腺下泌涎核延髓Ⅸ腮腺迷走神经背核延髓Ⅹ颈部、胸、腹腔大部分脏器3.内脏感觉核脑神经核位置脑神经功能孤束核延髓Ⅶ,Ⅸ,Ⅹ味觉和内脏一般感觉4.一般躯体感觉核脑神经核位置脑神经功能三叉神经中脑核中脑Ⅴ咀嚼肌的本体觉三叉神经脑桥核脑桥Ⅴ头面部触觉三叉神经脊束核延髓Ⅴ头面部痛、温觉前庭神经核脑桥、延髓Ⅷ平衡觉蜗神经核脑桥、延髓Ⅷ听觉4 (二)非脑神经核(传导中继核)非脑神经核位置红核、黑质、上丘灰质层、下丘核中脑脑桥核、蓝斑核脑桥薄束核、楔束核、下橄榄核延髓(三)上行纤维束1. 内侧丘系× 丘系交叉薄、楔束 <○ <○薄楔束核内侧丘系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2. 脊髓丘系脊髓丘脑束 <○脊髓丘系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3. 三叉丘系×三叉丘系三叉神经 <○ <○三叉神经脑桥核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三叉神经脊束核4. 外侧丘系×斜方体蜗神经 <○ <○蜗神经核外侧丘系下丘核(四)下行纤维束——锥体束锥体束交叉的纤维→ 皮质脊髓侧束不交叉的纤维→ 皮质脊髓前束(五)脑干网状结构1.位置 : 位于脑干内神经核与上、下行纤维束之间2.功能1) 上行网状激动系统:传导非特异性冲动,使大脑皮质保持意识水平、清醒状态2) 躯体运动调节系统:通过网状脊髓束参与运动调节3) 生命运动中枢:延髓网状结构内有心血管运动中枢和呼吸中枢,调节心、血管运动和呼吸运动5 小脑(一)位置和外形 :1. 位置:位于颅后窝,脑桥与延髓背侧,藉三对小脑脚与脑干相连小脑蚓vermis:小脑中部比较狭窄的部分2. 形态小脑半球cerebellar hemisphere:两侧的膨大部小脑脚cerebellar peduncle:上、中、下三对小脑扁桃体:靠近枕骨大孔,当颅内压增高时,可引起小脑扁桃体疝(二)小脑的内部结构1.小脑皮质:三层——颗粒层、梨状细胞层、分子层2.髓体:小脑内部的白质齿状核3.小脑核中间核:球状核、栓状核顶核(三)小脑的分叶和机能分区前叶:小脑上面原裂以前小脑体1.形态学分叶后叶:小脑原裂与外侧裂之间绒球小结叶:小脑下面借后外侧裂与后叶分界2.机能分区前庭小脑(绒球小结叶)——原小脑脊髓小脑(小脑蚓和小脑半球中间部及相关的顶核与中间核)——旧小脑大脑小脑(小脑半球外侧部及相关的齿状核)——新小脑(三)小脑的纤维联系与功能1.前庭小脑vesteibulocerebellum 前庭神经节和前庭神经核的纤维→小脑下脚→前庭小脑→前庭神经核→前庭脊髓束、内侧纵束→躯干肌及眼外肌运动神经元功能:维持身体平衡,协调眼球运动2.脊髓小脑spinocerebellum 脊髓小脑前、后束→小脑上、下脚→脊髓小脑①小脑蚓→顶核→前庭神经核、网状结构→前庭脊髓束、网状脊髓束→脊髓前角→对侧红核;红核脊髓束→前角②中间部皮质→中间核→小脑上脚→对侧丘脑→大脑皮质→皮质脊髓侧束→脊髓前角6 功能:参与调节肌张力,维持姿势3.大脑小脑cerebrocerebellum 大脑皮质→脑桥核→小脑中脚→大脑小脑→齿状核→小脑上脚→丘脑、红核→大脑皮质→皮质脊髓侧束→脊髓前角功能:控制上、下肢精确运动的计划和协调(四)小脑的功能:维持身体的平衡;调节肌张力;协调随意运动原小脑综合症:平衡失调,眼球震颤新小脑综合征:共济失调,肌张力低下,意向性震颤等一、间脑(一) 位置分部:1. 位置:位于脑干与端脑之间,大部分被大脑半球掩盖,仅部分腹侧部露于脑背侧丘脑2.分部后丘脑下丘脑(二)背侧丘脑dorsal thalamus 1.外形;卵圆形灰质团块;前端为丘脑前结节,后端为丘脑枕,两侧丘脑借丘脑间粘合相连2.分部:以“ Y”字形内髓板分为前、内、外侧核群前核群背侧丘脑内侧核群联络性核团,与大脑皮质有往返的纤维联系背侧部外侧核群腹前核←小脑上脚、纹状体、黑质(特异性中继核团)腹侧部腹中间核→ 躯体运动中枢腹后核腹后内侧核←三叉丘系及味觉纤维腹后外侧核←内侧丘系及脊髓丘系3.功能:皮质下感觉中枢,可能感知粗略痛觉(三)后丘脑metathalamus 1.内侧膝状体:接收来自下丘臂的听觉纤维,发出听辐射→听觉中枢2. 外侧膝状体:接受来自视束的视觉纤维,发出视辐射→视觉中枢7 (四)下丘脑hypothalamus 1.位置:背侧丘脑的下方上界:为下丘脑沟境界下界:视交叉、灰结节、漏斗(下连垂体)、乳头体前界:终板后:续中脑被盖2.内部结构(加压素)视上垂体束视上核神经垂体(催产素)室旁垂体束室旁核神经垂体3.功能:(1)神经内分泌中心,完成神经—— 体液调节(2)皮质下植物性中枢,调节体温、摄食、生殖、水盐代谢及内分泌活动(3)与边缘系统联系密切,参与情绪行为反应(4)视交叉上核可能是人类昼夜节律(生物钟 )的起搏点二、端脑一、端脑的外形与分叶端脑由两大脑半球借胼胝体连接而成大脑纵裂:两侧大脑半球之间大脑横裂:大脑与小脑之间外侧沟:额叶frontal lobe 三条恒定的沟中央沟:顶叶parietal lobe 顶枕沟分五叶颞叶temporal lobe 枕叶occipital lobe 岛叶insular lobe (二)各叶主要沟回1.上外侧面额叶中央前沟额上沟额下沟中央前回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中央后回顶上小叶顶下小叶缘上回和角回顶叶中央后沟顶内沟8 颞叶颞上沟颞下沟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2.大脑内侧面与底面的沟回内侧面中央旁小叶扣带回距状沟楔叶舌回额叶下面嗅球嗅束嗅三角枕颞沟侧副沟海马沟底面枕颞外侧回枕颞内侧回海马旁回钩齿状回、海马——海马结构边缘叶:隔区(胼胝体下区、终板旁回)、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齿状回(三)大脑皮质机能定位1.第 1 躯体运动区(1)位置: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前部(包括 4、6 区) 投影区呈倒置人形,但面部是正的(2)特点交叉管理身体各部投影区的大小取决于该部功能的重要性和复杂程度2.第 1 躯体感觉区(1)位置:中央后回、中央旁小叶后部(3、 1、2 区)投影区呈倒置人形,但面部是正的(2)特点交叉管理身体各部投影区的大小取决于该部感觉的敏感程度3.视区:距状沟上、下的枕叶皮质(17 区) ,一侧视区接受双眼同侧半视网膜传来的冲动,即一侧视区管理双眼对侧半视野4.听区:颞横回(41、42 区) ,每侧听区接受双侧听觉传入纤维运动性语言(说话)中枢:额下回后部5.语言中枢书写中枢:额中回后部听觉性语言(听话)中枢:颞上回后部视觉性语言(阅读)中枢:角回一般认为,语言中枢在一侧大脑半球,即善用右手(右利)者在左侧半球,善用左手(左利)者其语言中枢也多在左侧半球,只有一部分人在右侧半球(四)端脑内部结构原皮质:海马、齿状回3 层结构1.大脑皮质旧皮质:嗅脑新皮质:6 层结构2.基底核:位于白质内,靠近脑底9 (1) 纹状体尾状核壳新纹状体豆状核苍白球—— 旧纹状体(2)屏状核:位于岛叶皮质与豆状核之间的薄层灰质(3)杏仁体:位于海马旁回的深面,与尾状核尾部相连3.侧脑室lateral ventricle (1)位置:大脑半球内部的腔隙,内含脑脊液(2)分部中央部:位于顶叶内前角:伸入额叶的部分后角:伸入枕叶的部分下角:伸入颞叶的部分(3)连通:经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4.大脑半球的髓质(1)连合纤维: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皮质的纤维A 胼胝体B 前连合C 穹隆和穹隆连合(2)联络纤维:联系同侧半球内各部分皮质的纤维(3)投射纤维:由联系大脑皮质与皮质下结构间的上、下行纤维组成,大部分通过内囊内囊internal capsule 1.位置:位于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水平切面呈向外开放的“V”字形2.内囊的分部及各部所通过的纤维束(1)内囊前肢:有额桥束、丘脑前辐射通过(2)内囊膝:有皮质核束通过(3)内囊后肢:有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丘脑中央辐射、顶枕颞桥束、视辐射、听辐射通过对侧偏身瘫痪 (锥体束损伤 ) 内囊损伤 (三偏综合征 ) 对侧偏身感觉丧失(丘脑中央辐射损伤) (五)边缘系统1.组成:边缘叶及相关皮质、皮质下结构(杏仁体、隔核、下丘脑、上丘脑、背侧丘脑前核、中脑被盖等) 2.功能:1)调节内脏活动和情绪活动;2)与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有关3)与精神、记忆等高级神经活动有关A 弓状纤维B 钩束C 上纵束D 下纵束E 扣带双眼视野对侧半的同向偏盲(视辐射损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