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中历史教育视阈中的美国《1787年宪法》.docx

12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321124331
  • 上传时间:2022-07-0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9.16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高中历史教育视阈中的美国《1787年宪法》    Key 高中历史,教育视域,1787年宪法G63 B 0457-6241(2014)23-0014-05高中历史教育,即以史实、史料及史学研究方法等为载体,丰富学生史学素养,提升学生精神境界的特殊活动而历史是人的历史,高中历史教育就是用人的历史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发展①然而,由于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到位,以及传统史学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在某些方面还有如下误区:或拘泥于“秦砖汉瓦”,失去历史人物踪迹,或以概念诠释概念,失去了历史人物的情意;或就事论事,忽视了历史蕴含的智慧本文以美国《1787年宪法》为例,谈谈高中历史教育视域中教学的应然要求就笔者所见,当前《1787年宪法》的课堂教学,存在着政治学和社会学两大误区1.政治学误区这种误区的主要表现是,从《1787年宪法》内容,推演出美国联邦制的权力结构及其运行机制这种强调概念、结构和运行机制的课堂教学,我们称之为政治学误区政治学误区的课堂教学,有如下特征:首先,根据《1787年宪法》,强调美国代议制的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特征,并配以形象化的图解(可参见岳麓版和人教版现行教科书),以便于学生理解三权分立的特性。

      其次,引述宪法的具体条款,引导学生理解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的归属及具体权力如立法权赋予国会,国会分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政权赋予总统,总统拥有最高行政权,并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司法权赋予最高法院等再次,从参政人员的产生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宪法的优缺点如从参议员和众议员的产生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宪法具有妥协性和局限性等这样的课堂教学,如果没有《1787年宪法》为标题,就是高中政治选修课教学因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在“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中有“‘两党制‘联邦制‘三权分立──以美国为例”的内容要求,具体包括:评述“驴象之争”的典故,结合实例,揭示美国两党制的实质,了解美国联邦制的特点,简述美国是实行“三权分立”的典型国家,分析‘三权分立制的实质②显然,上述内容,比较符合高中政治课要求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误解了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规定,“说出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很多教师在理解这一规定时,缺乏对历史演变的过程性考察即没有从《1787年宪法》的制订过程,理解当事人设计这种权利结构的初衷2.社会学误区这种误区的主要表现是,以《1787年宪法》为节点,从背景、内容和影响三方面,梳理和整合知识,从而得出规律等认识。

      我们将这种失去人的踪迹的课堂教学,称之为社会学误区因为,社会学强调对社会发生的各种事件进行概括、分析和综合,注重分析各种事件的关系,从中揭示社会变化、发展的规律这种课堂教学的思路,大致如下:一是,独立后美国的现实需要建立强有力的政府,《1787年宪法》顺势而生如归纳出邦联政府面临的困境,让学生理解邦联制已不适应美国社会发展需求等二是,了解《1787年宪法》内容,进而理解三权分立与权力制衡的含义如明晰三权分属的主体,及其各自的权力;三权主体产生的方式及其优劣等三是,从理论上概括《1787年宪法》的影响如对美国发展的影响、对世界各国政体建设的影响等同时指出其局限性强调历史史实的静态分析,机械的归纳历史背景、内容和影响等,是这类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导致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孔德实证主义史学观的影响实证主义者说,每种自然科学都从确定事实而开始,然后就进而发现它们的因果关系;孔德接受了这种说法,他提出应该有一门新科学,叫做社会学的,从发现有关人类生活的事实而开始,然后进而发现这些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①认为历史学就是整理历史,探索历史规律而历史作为人的创造物,凝聚了人的思想、智慧、情感和意志历史的魅力就在于历史所蕴涵的这种人的特殊因素。

      历史教育的旨趣,应该落脚于历史中的人及其行动,从而体验历史人物的情感变化,感受历史人物的为人处世,感悟历史人物的思想智慧制定于费城制宪会议的《1787年宪法》(不含以后增加的修正案),共有序言和七条二十三款内容其中,序言阐述了宪法的目的;第一条十款,规定了立法机构及产生途径;第二条三款,规定了行政机构及产生程序;第三条三款,规定了司法机构及产生方式;第四条四款,规定了各州与中央政府间的关系;第五条一款,规定了宪法修订条件及程序;第六条一款,规定了宪法根本大法的地位;第七条一款,规定了宪法生效的条件等这部被后人称为“奇迹”的宪法,凝聚了制宪会议五十五位代表的政治智慧一百一十六天(1787年5月25日至9月17日)的激辩,有争论,但都遵守既定程序;有失望,甚至几近崩溃边缘此中的酸甜苦辣,体现在《1787年宪法》中,更体现在制宪会议过程中1.宪法的主要特点《1787年宪法》设计的政府框架,主要有两点:一是收回州的部分权力,即确立联邦体制,对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权力进行纵向分割;二是,联邦政府内部实行三权分立,即对中央政府的权力进行横向分割其间蕴含着联邦制、三权分立、制约与平衡、主权在民等政治原则。

      在联邦制下,各州要把征兵征税、发行纸币、外贸外交等权力让渡给联邦政府,有利于维护美国的整体利益和海外安全同时各州也保留了相当多的自治权力,有利于激发其积极性和首创性为防止联邦政府专制,宪法首先规定了三权分立由国会、总统、联邦法院分别行使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其次规定了制约与平衡政府三大分支中每一个分支都要受到其他分支的监督和制约再次是主权在民宪法规定众议院议员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总统和参议院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他们都有任期的限制,并且议员不得在行政部门担当任何职务当他们出现渎职犯罪时,就会受到弹劾或罢免 2.宪法的主要贡献者“这部宪法经久不衰和灵活适用的特性,证明了其撰写人非凡的素质”华盛顿主持了制宪会议,他和81岁的富兰克林,虽很少发表意见,但作用不言而喻他的沉默中蕴含着他的力量,他的坐镇使得联邦大会不致解体,议事得以进行”②“执拗却能变通”的麦迪逊,常常是会议的中心人物,“在辩论的任何关头,他总是作为一个最了解情况的人,走在前面,展现出他深明事理而又善于运用的突出特点”①他是讨论方案的起草人之一,又是没有缺席会议的为数很少的代表之一,更是准备充分且全面地记录会议内容的代表麦迪逊后来表示,这桩苦差事几乎要了他的命,他曾写道:“我选了一个靠近主席的座位,左右是其他代表。

      在这个有利的位置上,我使用自己看得懂的各种几号和缩写,速记下主席台上宣读的文件,以及众人的发言然后趁着休息空当,一刻也不敢耽误地把每天的记录整理出来,在会议结束之后,又在短短几天之内润饰一番,用我自己的方式汇编成档……我一天也不曾缺席,每天离席时间不超过一小时;就这样,除了很短的发言之外,我不曾漏掉任何一篇谈话②可以说,麦迪逊既为《1787年宪法》的制定贡献了智慧,也为此后研究制宪会议这段历史现出了心血高中历史教育视域中的《1787年宪法》,就是学习宪法的制订史,更需感悟费城制宪会议代表们所倡导的政体理念和精神内涵受刘俊利老师③的启发,笔者认为《1787年宪法》至少应达成理解史实、走进伟人与感悟魅力等目标1.感悟主题:政府框架须有利于实现自由与幸福本课的主题,应该立足于让学生体会和感悟制宪会议中代表们的所思,以及所思背后所持的价值观因为这些价值观构成了影响美国发展的国家精神从制宪会议代表们的言论,可以体会到当时美国人倡导自由和幸福为此,他们力图构建一个社会稳定,且能够保障每个人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理想的政治秩序尤其重要的是,他们构建这一政府框架的方式,是各抒己见,相互妥协,达成共识其前提是严格的法治意识,即一个规则一旦成为法律,每个人不管有何保留意见,但都必须严格遵守。

      根据上述主题,本着用历史人物的言行引导和激励学生发展的思路本课的教学流程,大致可分为史实规整与理解,史料研读与感悟等环节其中,揭示主题的主要途径是,在自主感知和归纳《1787年宪法》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研读经典史料在教师的总结、引导和帮助下,理解《1787年宪法》所承载的美国精神具体方法为教师的点拨、提升与学生的阅读、理解、体验、感悟相结合依据这一思路选择和预设学生的学习路径,推进学生的学习过程2.理解史实:在宪法制订过程中体验代表们的追求以《1787年宪法》为节点的基础史实,应该包括四个方面,即为何要制定宪法?怎样制定出宪法的?宪法如何通过?怎样落实宪法的?四个问题间呈现出前后因果关系宪法制定的原因,即《邦联条例》下的美国,遇到的主要问题宪法制定过程,即是费城制宪会议过程,这应是理解史实的难点宪法的核心内容及被各州接纳,宪法的实施与完善,主要表现为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国会通过十条修正案,重点表现为华盛顿就任总统及其采取的主要措施,如建立国家银行等总之,“宪法所提供的仅仅是一个框架,而不是一幅蓝图;对于新政府实际构建和实施方式的许多问题都没有给出具体的答案正如麦迪逊所说,‘我们处在一片荒野之中,找不到丝毫历史足迹来引导我们前行”。

      ④为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上述史实,应在规整史实过程中,出示以下材料,作为泛读材料,以强化对史实的理解其中,史料的选择应以重要历史人物为突破口材料1:美国将成为伟大、幸福和受尊敬的国家,或沦为无足轻重的国家——或每况愈下,陷入无政府状态和混乱之中,将视邦联各方采取何种路线而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除非为了邦联的总目的赋予国会足够的权力,否则,我们不久将分崩离析,即使不成为欧洲政坛的笑柄,也将在他们眼中变得微不足道——华盛顿书信(1783年7月8日)材料2:第二条 各邦保留自己的主权、自由和独立、每项权力、管辖范围和权利,邦联议会召开期间通过这项结盟明确授予联邦者例外——《邦联条例》(1781年3月1日生效)材料3:我以极大的快乐看到,从席位按比例分配问题提到我们面前起,直到现在,大家的辩论都很冷静,没有发脾气……把我们派到这里来,是要我们相互磋商,不是要我们来彼此吵架;说什么观点已经固定,主意已经拿定,说什么绝不改变,既不能启发思维,也不能说服我们一方的坚定和热烈,自然会引起另一方同样的回报;造成和增加在重大问题上的争执和分歧,我们这个会议极其需要的则是和谐与联盟,有效地促进和保证实现共同利益——富兰克林的发言材料4:尽管来自这么多不同的州(你知道,这些州绝无相类),作风迥异,境况各别,偏见不一,众代表却能摒除各有理据的歧见,联合建立此一国家级政府的体制:此事对我来说,不啻奇迹。

      ——华盛顿信件(1788年2月7日)在简析《1787年宪法》背景时,出示史料1,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到,美国独立后面临的主要问题——国家级政府名存实亡,无力解决当时出现的一系列难题说明当时的精英已经感受到问题的严重性;也预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级政府强调史料中国家级政府的权力决定了美国前途进而设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引出材料2,引导学生理解造成当时难题的根源在于《邦联条例》规定主权在各州,强调史料中“各邦(州)保留各自主权”等词句材料2预示着解决难题必须从《联邦条例》入手,将各州的某些主权收归中央政府正是基于这一目的,各州派代表参加费城大会由于与会代表们歧义严重,于是富兰克林引导代表,通过协商达成一致然后,出示材料3,特别强调“席位分配”“与会目的”“代表态度”等语句,向学生交代,当时富兰克林已81岁,这么大年龄还冒酷暑、忍病痛参加大会,反映了他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经过116天的激烈辩论,制宪会议终于拿出了《1787年宪法》文本强调史料中的“不同”等语句,引导学生理解宪法文本的来之不易联系《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指出1788年,宪法正式生效,1789年美国联邦政府成立。

      上述史料,以教师的解读为主,并配合核心史实呈。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