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地里的小画家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doc
2页《雪地里的小画家》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教材来源:人教五.四学制(部编)内容来源: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八组主 题:观察 课 时:一课时授课对象:一年级学生 设计者: 李旭萌/郑州市金水区柳林镇第三小学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1)基于识字写字: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2)基于阅读: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阅读浅近的寓言,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3)基于口语交际(或写话):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2.教材分析《雪地里的小画家》描写了雪地里一群“小画家”画画的场景,是一首富有儿童情趣、 又融汇了科普知识的儿歌全文语言浅显易懂,排列整齐又错落有致,气韵生动,充满儿童情趣。
首句“下雪啦”重复出现,旨在营造冬日雪景氛围,可以想象,当小动物们看到雪后大地就像一张洁白的画布时,充满兴奋和喜悦的心情第二、三、四句采用拟人的手法,运用形象的比喻,精确而又饶有趣味地描绘了 4 种小动物的足迹印在雪地里的不同形状紧接着,以设问结尾,既巧妙融入了青蛙冬眠这一科学知识,又使得全诗拥有了别样的想象空间 3.学情分析(1)基于识字写字:学生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基本能准确地拼读音节,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还需加强,写字时还需在注意间架结构和关键笔画上多加注意,书写习惯正在养成2)基于阅读:学生喜欢阅读,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能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能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阅读浅近的寓言,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还需加强 (3)基于口语交际(或写话):学生认真听别人讲话的习惯正在培养教学目标1. 认识“群、竹”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着”的字音会写“几”字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画家”雪地作画的快乐之情3. 结合插图,知道小动物脚印的不同形状,了解青蛙冬眠的特点评价任务1.通过自读、开火车认读等形式评价学生认读生字情况。
通过一看二写三对照,评价学生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生字2.通过教师范读、指名读等形式评价学生读课文时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情况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2分钟)活动一(1分钟)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活动二(1分钟)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环节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9分钟)活动一(1分钟) 教师范读课文听准字音了解它们之间发生的事评价目标一)活动二(2分钟) 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读通读顺评价目标二)活动三(6分钟)多形式检测词语认读情况,认识多音字“着”完成目标一)读好生字新词,认识多音字“着”评价目标一)环节三赏读课文随文识字(14分钟)活动一(2分钟) 出示第一自然段想象画面,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评价目标二、三)活动二(2分钟) 创设情境,理解课文第二句联系生活理解认识“群”能读出自己的理解能联系生活理解字意评价目标二、三)活动三(6分钟) 朗读文章第三句,理解句意学生体会后再读,随文识字能理解这句话,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评价目标二、三)活动四(1分钟)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了解“冬眠”。
了解有关“冬眠”的知识评价目标二、三) 活动五(3分钟) 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指导背诵完成目标二、三)读准字音、不添字、不丢字、读出自己的理解评价目标二、三)环节四书写生字作业布置 (5分钟)活动一(1分钟)凭借微课观察生字,认识关键笔画能注意拼音的写法以及字的间架结构和关键笔画,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生字评价目标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评价目标二)活动二(3分钟)1.教师范写生字“几”,学生按要求练写,教师巡视2写字评价反馈活动三(1分钟)1.把课文分享给父母和伙伴;2.为课文配画,相信你也可以做一位小画家完成目标一)附:板书设计 12、雪地里的小画家 (贴图) 几 对 小鸡(贴图)小狗(贴图)小鸭(贴图)小马(贴图) (田字格内书写) 竹叶(贴图)梅花(贴图)枫叶(贴图)月牙(贴图)设计说明: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
为此在教学设计中加入了“随文识字、自主阅读”的形式同时在识字中运用了不同方法的识字形式;在教学写字时考虑到孩子因为教师遮挡会看不清,所以加入的微课的讲解,通过这几种方法希望孩子们能够有自己思维的空间,关注孩子们,给孩子认知、发展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