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八章免疫遗传基础.ppt

100页
  • 卖家[上传人]:新**
  • 文档编号:573244387
  • 上传时间:2024-08-14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2.70MB
  • / 10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第八八章章 免疫遗传学基础免疫遗传学基础((Immunogenetics)) 免疫遗传学基础免疫遗传学基础主要内容主要内容第一节第一节 免疫学基本概念免疫学基本概念第二节第二节 抗原与抗体抗原与抗体第三节第三节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第四节第四节 补体系统补体系统 第一节第一节 免疫学基本概念免疫学基本概念 中国古代的免疫知识中国古代的免疫知识晋朝葛洪肘后方天行发斑疮隋唐王焘 外台秘要豌豆疮唐开元年江南赵氏鼻苗种痘术,时苗宋真宗年峨嵋山人痘术(VARIOLATION) 明隆庆年 传代减毒(熟痘)明朝的《治痘十全》和清朝的《痘疹定论》  免疫:免疫:机体受到抗原物质刺激而产机体受到抗原物质刺激而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过程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过程                      天然免疫:天然免疫:机体依赖自身天然存在的屏障机体依赖自身天然存在的屏障结构来防御有害物质或病原微生物,这些结构结构来防御有害物质或病原微生物,这些结构包括皮肤、黏膜、血液和淋巴组织中的巨噬细包括皮肤、黏膜、血液和淋巴组织中的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及各种细胞因子等。

      胞、自然杀伤细胞及各种细胞因子等 获得性免疫:获得性免疫:指非遗传所致,个体通过指非遗传所致,个体通过与外源性物质接触而被诱导和激活的特异性的与外源性物质接触而被诱导和激活的特异性的免疫能力免疫能力 艾滋病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1981年于美国率先报道;是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后引起的一种致死性传染病HIV主要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使机体逐渐丧失防卫能力而不能抵抗外界的各种病原体,因此极易感染一般健康人所不易患的感染性疾病和肿瘤,最终导致死亡 获得性免疫:获得性免疫:可分为可分为体液免疫体液免疫和和细细胞免疫胞免疫;及及主动免疫主动免疫和和被动免疫被动免疫           体液免疫:体液免疫:以以B cells产生抗体来达到保护产生抗体来达到保护目的的免疫目的的免疫机制机制属后天的免疫机制属后天的免疫机制 细胞免疫细胞免疫::凡是由免疫细胞发挥效应以清凡是由免疫细胞发挥效应以清除异物的作用即称为细胞免疫由除异物的作用即称为细胞免疫由T T细胞介导细胞介导。

      体液免疫作用体液免疫作用机制机制        当抗原(病菌或病毒)第一次感染人体时,会被行先天免疫的细胞所吞噬、清除,而其中一部分细胞特称APC,它们除了能吞噬、分解抗原,还能将分解后的碎片呈现给B cell,使之活化、分裂,并筛选出对抗原最具亲和力的抗体,抗体的variable region能与抗原产生专一性的结合,阻止它感染正常细胞,并用另一端的Fc portion与巨噬细胞结合,使巨噬细胞吞噬抗原,达到消菌的目的 获得性免疫:也获得性免疫:也可分为可分为主动免疫主动免疫和和被动免疫被动免疫主动免疫主动免疫是指在抗原的刺激下,人体的免疫系统对抗原出反应,产生了专门对付该抗原的抗体,以后,如果再碰到这种抗原的话,抗体等免疫物质就会主动地去攻击这种抗原,保护人体不受侵害这个过程就是主动免疫的过程       打预防针就是主动免疫的方法之一被动免疫被动免疫则是直接将抗体类物质输入人体,不需身体的免疫系统“制造”抗体用于治疗      注射丙种球蛋白,就是被动免疫的一种 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胸腺,骨髓、脾、淋巴结等    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

          体液中的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 第二节第二节抗原与抗体抗原与抗体 抗原抗原抗原抗原((((antigen, Agantigen, Ag)))): : : : 凡是能够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效应细胞,并且能够和相应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物质,就叫做抗原 抗原决定簇抗原决定簇抗原决定簇抗原决定簇抗原物质表面具有的某些特定的化学基团,抗原物质表面具有的某些特定的化学基团,抗原物质表面具有的某些特定的化学基团,抗原物质表面具有的某些特定的化学基团,抗原依此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抗原依此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抗原依此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抗原依此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 T T 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细胞发生特异性结细胞发生特异性结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即抗原决定簇合,即抗原决定簇合,即抗原决定簇合,即抗原决定簇 抗原有两种性能,即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免疫原性免疫原性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效应细胞;反应原性反应原性是指能够和相应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兼备这两种性能的物质叫做完全抗原完全抗原如病原体、异种动物血清等只具有反应原性而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叫做半抗原半抗原如青霉素、吗啡等。

       抗原的特性 抗体(抗体(抗体(抗体(antibody, antibody, AbAb)))): : : : 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并且能与该抗原发生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并且能与该抗原发生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并且能与该抗原发生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并且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抗体的分布抗体的分布抗体的分布抗体的分布::::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如乳汁中,所以新生儿在一定时间内可由于中,如乳汁中,所以新生儿在一定时间内可由于中,如乳汁中,所以新生儿在一定时间内可由于中,如乳汁中,所以新生儿在一定时间内可由于获得母体乳汁内的抗体而获得免疫获得母体乳汁内的抗体而获得免疫获得母体乳汁内的抗体而获得免疫获得母体乳汁内的抗体而获得免疫                                功能区(功能区(功能区(功能区(domaindomain)))) 轻链轻链轻链轻链L L L L: : : :可变区可变区可变区可变区VLVLVLVL,,,,稳定区稳定区稳定区稳定区CLCLCLCL 重链重链重链重链H H H H: : : :可变区可变区可变区可变区VHVHVHVH,,,,稳定区(稳定区(稳定区(稳定区(CH1CH1CH1CH1,,,,CH2CH2CH2CH2,,,,CH3CH3CH3CH3)))) 抗体分子多样性的遗传机制抗体分子多样性的遗传机制        一个机体何以能产生多达106~108种具有不同抗体特异性的Ig分子,其机制至今虽未完全清楚,但从基因的结构组成及重排中可找到一些答案。

      众多v区基因和一个或少数几个c区基因不连续地排列在染色体上,它们在DNA水平随机地结合是Ig分子多样性的基础,而体细胞突变又可增大v区的库容 Ig基因重排(组)基因重排(组)重链基因人类重链基因位于第14号染色体上,基因结构非常复杂,分为4个不连续的基因节段,从着丝点5'末端起依次为:可变区(vh)基因、多样性区(diversityregion,dh)基因、接合区(jh)基因和稳定区(ch)基因 第三节第三节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导致排斥反应的抗原称为组织相容性抗原,能够对此抗原进行快而强的排斥反应的免疫系统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系统MHS,编码MHS的基因群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同样,引起慢而弱的排斥反应的基因群称为次要组次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织相容性复合体mHCMHCMHC MHCMHC的意义的意义的意义的意义 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不能识别游离或溶解状态的抗原,只识别MHC分子非共价结合的抗原当抗原与MHC分子结合形成复合物并呈递到T细胞表面时,T细胞才能与带有MHC-抗原复合物的细胞相互作用,并被激活抗原与Ⅰ类还是Ⅱ类分子结合,决定为激活的T细胞种类,也因此出现不同性质的免疫应答。

      两两条条分分开开的的肽肽链链 两两条条结结合合肽肽链链 MHC基因区基因区 一一 小鼠小鼠H-2复合体复合体 定位:第定位:第17号染色体号染色体 构成:构成:K、、I、、S、、D/L等位基因等位基因 根据编码分子不同分成三类:根据编码分子不同分成三类:Ⅰ类基因:类基因: K、、D、、L位点位点 ---编码编码Ⅰ类分子的类分子的α链链Ⅱ类基因:类基因: I位点位点 I-A亚区亚区 --- 编码编码Ⅱ类分子类分子Aα和和Aβ链链 I-E亚区亚区 --- 编码编码Ⅱ类分子类分子Eα和和Eβ链链 III类基因:类基因: S区(区(I区与区与D区之间)区之间)--- 编码编码C4、、C2、、B因子及因子及 TNF等等 Ir基因基因 (免疫应答基因,(免疫应答基因,immune response gene):): 位于位于Ⅰ区区 Ia抗原(抗原(I区相关抗原,区相关抗原,I region associated antigen):): Ir基因编码产物基因编码产物 人类人类HLA复合体复合体 定位:第定位:第6号染色体短臂(号染色体短臂(6p21,3)) 分成三类基因区:分成三类基因区: Ⅰ类基因:类基因:经典:经典:B、、C、、A位点位点 非典型:非典型:E、、F、、G位点等位点等 Ⅱ类基因:类基因:经典:经典:DP、、DQ、、DR位点位点 非典型:非典型:DN、、DM、、DO位点等位点等 Ⅲ类基因:类基因: C4、、C2、、B因子、因子、TNF、、HSP70等等 •HLA基因复合体位于人第六号染色体短臂6p21.31,约5Mb;分为3个大的区域。

      •HLA基因第I区:集中在远离着丝点的一端,包括8个座位(A、B、C、E、F、G、MIC-A、MIC-B),其产物是HLA-I类分子      人类MHC(HLA)基因复合体 着丝粒端端粒端 •HLA基因第II区:在复合体中位于近着丝点一端,其中与免疫相关的基因座有10个,由DP、DN、DM(DO)、DQ、DR五个基因家族组成•第II区内其它免疫相关基因:抗原加工提呈相关基因  抗原肽转移物基因(TAP1、TAP2);巨大多功能蛋白酶体基因(LMP)   B2 B1 DAB B B2 B3 B1   B1 B2 B3 B4 B5A2 A1 A A2 A1ADP DN DODQ DRHLAⅡ类基因座区(HLA-DR,DQ,DO,DN,DP) •HLA基因第Ⅲ区,包括血清补体成分编码基因  C2、C4A、C4B、Bf 、热休克蛋白基因等免疫相关基因 HLA复合体遗传特征•单元型(haplotypes)遗传方式    •   单元型:同一条染色体上紧密相连基因的组合•   HLA单元型:同一条染色体上不同HLA基因的组合HLA基因在体细胞两条染色体上的组合称为基因型。

      •   某一个体HLA抗原特异性型别称为表型 •共显性:一对等位基因的两个成员在杂合体中都表达的遗传现象•连锁不平衡 连锁不平衡•基因频率:是指群体中携带某一等位基因的个体数目与携带该基因座位各等位基因个体数目总和的比例•假设两个基因座的两个等位基因,其频率分别是p1和p2,若它们之间的重组是随机的,其联合的频率,即单元型频率h是p1Xp2,这样的结果即为连锁平衡•如果h比预期的随机重组值高,说明两个基因座存在连锁不平衡 HLA连锁不平衡举例单元型频率(%)A                 B                  D观察值       期望值A1B89.82.1A3B75.42.1B8Dw38.61.4B7Dw23.91.8 连锁不平衡的可能起因•两个不同单元型纯和群体在短时期前混合,且低频率反复发生互换,尚不足以导致随机分布的等位基因•紧密连锁基因座的某些等位基因的组合使携带者具有选择优势,因而可以长期存在•后者可能是HLA连锁不平衡的原因,据推测传染病是维持其多态性和连锁不平衡的最重要选择力量 HLA基因的多态性现象•多态性:是指在一随机分配的群体中,染色体同一基因座位(或多态性标记位点)有两种以上基因型。

      •复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对应位置的一对基因称为等位基因在群体中占据某同源染色体同一座位的两个以上的、决定同一性状的基因 HLA基因的多态性现象--与普通多态性基因的差别•典型MHC基因的多态性较普通的多态性基因复杂得多(如与ABO血型抗原基因比较)•各复等位基因在人群中以相近的频率出现•不同复等位基因间差异明显•多态性变异较为集中于HLA分子与抗原肽结合部位的结构域•许多多态性变异基因并未发现其对应的表达分子 •A*0302     (Locus A; group 3; allele 2)•C*0411     (Locus C; group 4; allele 11)•DPA*0508     (Locus DPA; group 5; allele 8)•DRB3*0202   (Locus DRB3; group 2; allele 2) •一般认为,HLA复合体通过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基因转换等机制可导致其基因结构发生变异,这是HLA多态性产生的基础  HLA与临床医学•HLA与器官移植•HLA分子的异常表达和临床疾病•HLA与疾病的关联•HLA与亲子鉴定和法医学 等位基因临床指标N1/N2N3/N4χ2值P值Pc值DQA1*0101淋巴细胞减少10/6416/49 4.450.03+>0.05DQA1*0102狼疮细胞阳性15/25 2/11 8.040.013->0.05DQA1*0501蛋白尿19/69 5/44 4.200.04->0.05DQB1*0201贫血  5/5118/62 6.380.01+>0.05 白细胞减少  8/6515/48 6.110.01+>0.05 尿素氮增高16/51 1/11 7.000.03->0.05DQB1*0301蛋白尿27/69 3/4414.390.000 1-<0.01 血尿29/90 1/23 7.300.007->0.05 C3降低20/51 9/55 7.660.02->0.05DQB1*0302血肌酐增高 7/554/7 8.840.01+>0.05DQB1*0303C3降低10/5117/55 8.500.01+>0.05DQB1*0401血肌酐增高 1/552/7 8.810.01+>0.05DQB1*0601浆膜炎21/99 8/14 8.300.03+<0.05注:N1:等位基因阳性+临床指标阴性数,N2:临床指标阴性数,N3:等位基因阳性+临床指标阳性数,N4:临床指标阳性数,-:负相关,+:正相关 HLA-DR和DQ等位基因与SLE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免疫应答基因(immune response gene,Ir)及其产物(Ia)•    *与MHC连锁的基因          小鼠:H-2复合体的I区              人:    HLA-DR区•    *非MHC连锁的基因          小鼠:2号染色体上的Ir-2基因  性连锁的Ir基因 •免疫应答的基因调控•    *MHC起关键作用•    *Ir基因的功能•        免疫反应的控制•        抗体专一性的控制•        B细胞克隆类型的控制•   这些功能通过其基因产物Ia抗原,来控制细胞间的相互关系实现 与免疫相关的遗传性疾病•遗传性免疫缺陷疾病•    * X连锁重症联合免疫缺陷(X-linked 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SCID )•    * X连锁丙种球蛋白缺陷(X-Linked agammaglobulinemia, XLA)•    * DiGeorge综合征          •X连锁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及X连锁丙种球蛋白缺陷(Bruton 综合征综合征)的染色体定位:的染色体定位: X连锁重症联合免疫缺陷•比较罕见,以细胞和体液免疫联合缺陷为主要特点,发病率为十万分之一•本病的特点:患者胸腺中几乎没有胸腺细胞,血液循环和外周免疫器官中的T细胞数量也及低,而且B细胞也不能正常分化•临床表现:患者多在婴儿期内发生无法控制的反复感染而致命 Bubble-boy((性联重症联合免疫缺陷)性联重症联合免疫缺陷) •致病基因:•   位于Xq12-13的IL-2R C基因缺陷导致该链缺失,由于它是IL-4,IL-7,IL-9和IL-15等细胞因子受体的共同组成部分,它的缺失使IL-2以及上述所有细胞因子不能发挥生物学作用•    *IL-7是胸腺细胞和前B细胞发育过程中所必需的细胞因子 X连锁丙种球蛋白缺陷•    1952年由Bruton首先报道,较常见,为婴儿性联丙种球蛋白缺乏病,与X染色体隐性遗传有关,仅发生于男孩,于出生半年以后开始发病;•    本病的特点:血中B细胞明显减少甚至缺如,血清免疫球蛋白(IgM、IgG、IgA)减少或缺乏,骨髓中前B细胞发育停滞。

      全身淋巴结、扁桃体等淋巴组织生发中心发育不全或呈原始状态;脾和淋巴结的非胸腺依赖区淋巴细胞稀少;全身各处浆细胞缺如T细胞系统及细胞免疫反应正常    临床表现:由于免疫缺陷,患儿常发生反复细菌感染,特别易受流感嗜血杆菌、酿脓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感染,可引起中耳炎、鼻窦炎、支气管炎、肺炎、脑膜炎或败血症而致死注射丙种球蛋白,能控制感染,但由于无法提高呼吸道等粘膜处的SlgA,因此鼻部、肺部的感染极易复发 •该症致病基因•    定位于Xq21.3-q22 ,致病基因被命名为Bruton agammaglobulinemia tyrosine kinase  (BTK) ,其表达产物是一种B细胞特有的酪氨酸激酶,很可能参与抗体轻链的重排过程目前已在患者中发现该基因的数百种致病突变 •DiGeorge综合征•    本病特点 与胚胎期第Ⅲ、Ⅳ对咽囊发育缺陷有关,因此,患者常同时有胸腺和甲状旁腺缺如或发育不全,先天性心血管异常(主动脉缩窄、主动脉弓右位畸形等)和其他脸、耳畸形周围血循环中T细胞减少或缺乏,淋巴组织中浆细胞数量正常,但皮质旁胸腺依赖区及脾细动脉鞘周围淋巴细胞明显减少。

      •临床特征  常在出生后即发病,主要表现为各种严重的病毒或真菌感染,呈反复慢性经过近年来应用胸腺素(thymosin)或胚胎胸腺上皮移植治疗,获得一定疗效•分子遗传学研究   致病基因定位于22q11.2,目前尚未克隆到该病的致病基因 自身免疫病的遗传•自身免疫病是一类复杂遗传病,其发生、发展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与自身免疫病相关的基因•     MHC类基因•     非MHC类基因 I型糖尿病(IDDM) 其他与自身免疫病有关的基因•TGF-β1(转化生长因子β1)•   *在TGF-β1敲除小鼠中发生的进行性炎症过程与自身免疫的许多特征相关,包括:将抗体运至核抗原,免疫复合物的沉积,I类和II类MHC抗原复合物的表达增加•   *将TGF-β1敲除小鼠与MHC II敲除小鼠杂交,双缺陷的后代小鼠完全不表现出自身炎症症状 •TNF和IL-10•   *TNF基因多态性与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关系•    第一外显子中,一个G→A转换与RA的易感性和临床发生有关•    启动子区第238位置为GG基因型的病人关节受侵蚀数显著增加•   *IL-10基因多态性与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关系•    启动子1082位置的多态性与RA侵蚀发生年龄及RA前三年内 受侵蚀数相关     •Fas•   人Fas基因突变造成外周自身耐受失调,罹患淋巴细胞增多综合征•   Fas可诱导IDDM、MS(多发性硬化症)、HT(桥本式甲状腺炎)的发病 第四节第四节 补体系统补体系统 补体的发现补体的发现补体的发现补体的发现Bordet(1895)发现如将新鲜免疫血清加热到60℃,30min则丧失溶菌能力。

      由于抗体耐温,这种溶菌能力并非是抗体活性改变,显然血清中还存在辅助或补充抗体溶菌但不耐热的物质,这些物质后来称为补体为表彰Bordet的研究成果而授予他1919年诺贝尔奖 补体补体:补体是存在于正常动物血清中具有酶活性的一组蛋白质,具有潜在的免疫活性,激活后能表现出一系列的免疫生物学活性,能够协同其它免疫物质直接杀伤靶细胞和加强细胞免疫功能,是机体免疫防御系统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补体的概念补体的概念补体的概念补体的概念 •补体的由三部分组成:•补体的固有成分:参与经典激活途径的成分(C1、C4、C2);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激活途径的MBL;丝氨酸蛋白酶;参与旁路激活途径的成分(P、D、B因子);共同:C3、C5~C9•参与调节的成分(C1抑制物、I因子、H因子、C4结合蛋白等)•补体受体:CR1~5、C3aR、C2aR、C4aR补体的组成补体的组成补体的组成补体的组成 补体的激活补体的激活补体的激活补体的激活•在生理情况下,补体系统各成分多以非活化状态存在生理情况下,补体系统各成分多以非活化状态存在于血清和体液中补体系统的激活是在某些激活在于血清和体液中补体系统的激活是在某些激活物质的作用下,各补体成分按一定顺序以连锁的酶物质的作用下,各补体成分按一定顺序以连锁的酶促反应方式依次活化,并表现出各种生物学活性的促反应方式依次活化,并表现出各种生物学活性的过种,故亦称为过种,故亦称为补体级联(补体级联(complement cascadecomplement cascade))反应反应。

      •补体系统的激动过程按其起始顺序不同,可分为补体系统的激动过程按其起始顺序不同,可分为2 2种途径种途径•经典途径:活化的补体成分聚集于抗原细胞表面并形成管道,从而介导细胞溶解;•旁路途径(替代途径):补体与抗原细胞表面直接结合而被活化 (一)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一)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 ((classical pathway)) 参与此途径的补体固有成分包括参与此途径的补体固有成分包括C1、、C4、、C3、、C3经典途径的主要激活物质则特异性抗体(经典途径的主要激活物质则特异性抗体(IgG或或IgM))与相应抗原结合所形成的免疫复合物与相应抗原结合所形成的免疫复合物((IC)此外,一些非免疫因素如葡萄球菌此外,一些非免疫因素如葡萄球菌((SPA)、)、C反应蛋白(反应蛋白(CRP),),变性变性DNA、、某些某些RNA病毒包膜蛋白等也能直接激活经典途径病毒包膜蛋白等也能直接激活经典途径  1. 识别、识别、C1的形成的形成 2. 活化活化            形成C4b2a3b5b复合物,启动攻膜复合体的形成3. 攻膜阶段攻膜阶段            形成C5b6789(n)复合物,该复合物即为攻膜复合体(memberance attack complex,MAC)。

      (二)补体激活的替代途径(二)补体激活的替代途径 ((Alternative complement pathway)) 与经典途径不同,旁路途径越过了与经典途径不同,旁路途径越过了C1、、C4、、C2,,直接激活直接激活C3,,参与这一激活途径的补体成分除参与这一激活途径的补体成分除C3外,外,还包括还包括B、、D、、P、、H、、I等因子旁路途径的激活物质等因子旁路途径的激活物质主要是细菌细胞壁成分即脂多糖、肽聚糖、酵母多糖,主要是细菌细胞壁成分即脂多糖、肽聚糖、酵母多糖,还有凝集的还有凝集的IgA和和IgG4 ,,眼镜蛇毒素等物质眼镜蛇毒素等物质  GO 三、甘露糖结合蛋白三、甘露糖结合蛋白 ((Mannose-bindind proteins))        认为是补体激活的第三条途径巨噬细胞在摄取细菌或其他外来物质时,受到刺激产生IL-1、IL-6和TNF-α等细胞因子,这三种细胞因子作用于巨噬细胞,刺激产生应激蛋白(acute-phase proteins),该蛋白能与甘露糖结合,称为甘露糖结合蛋白,其结构类似于C1q,具有血清蛋白酶的功能。

      甘露糖是细菌细胞壁糖蛋白的主要成分,故甘露糖结合蛋白与血流中的细菌结合,起到调理吞噬的作用,并能增强补体替代途径的激活 四、补体系统的调节四、补体系统的调节 补体受体补体受体 五、补体的其他生物学活性五、补体的其他生物学活性       补体系统在动物机体的防御体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作用方式主要是通过清除入侵的病原微生物和激发炎症反应但过度的炎症反应往往会对机体造成损伤 一一 溶菌、溶细胞作用溶菌、溶细胞作用二二 调理作用调理作用三三 免疫粘附与清除免疫复合物免疫粘附与清除免疫复合物四四 中和溶解病毒中和溶解病毒五五 炎症介质作用炎症介质作用 •激肽样作用激肽样作用 •过敏毒素作用过敏毒素作用 •趋化作用趋化作用 1. 补体介导的调理作用补体介导的调理作用((complent-mediated opsonization))       吞噬细胞既有Fc受体,又有CR1,因此可与抗体结合,也能与覆盖有补体的颗粒结合,并且被吞噬,在某些原因下,这些颗粒可能不能被消化掉,此时,中性粒细胞可能被诱导释放溶酶体酶,这些酶一旦释放到组织,可导致炎症和组织损伤 2. 补体介导的免疫调节补体介导的免疫调节((complent-mediated immune regulation))       补体的C3成分与它的受体具有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其含量的不足与初次体液免疫相关,C3成分的缺乏可抑制抗体的形成和阻止抗原抗体复合物在生发中心中滤泡树突状细胞上的定位。

      C3往往通过CR2(CD21)来调节B细胞的分化 3. 补体介导的化学趋向补体介导的化学趋向((complent-mediated chemotaxis))          C3a和C5a被称为过敏毒素(anaphylatoxins),能导致支气管和小肠的平滑肌收缩,使肥大细胞脱粒,刺激血小板释放组织胺和色氨酸,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中性白细胞释放溶酶体酶3. 补体介导的炎症反应补体介导的炎症反应((complent-mediated inflammation))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