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秩序.ppt
57页秩序 国际秩序(世界秩序)•秩序意指法律和次序 •社会秩序是指满足社会集团根本需要的准则和实践、过程 •1965年,西方一些国际政治学者在意大利开会,国际政 治学权威阿隆·雷蒙提出了5个可供选择的定义: •1·现实的任何有规则的安排, •2·各组成部分的有序关系 •3·生存的最低条件 •4·共存的最低条件 •5·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世界秩序就是生活在国际社会的成 员国相互共存的最低条件•斯坦利·霍夫曼提出世界秩序三个不可分割的定义 要素 •世界秩序是国家间的关系处于和睦状态的一种理 想化模式 •世界秩序是国家间友好共处的重要条件和有规章 的程序,能提供制止暴力、防止动乱的有效手段 •世界秩序是指合理解决争端和冲突,开展国际合 作以求共同发展的一种有序的状态•近现代国际秩序是以欧洲30年战争结束后 维斯特 伐利亚会议为开端的,主权国家原则是国际会议建 立的基础 •国际政治分成多个层次的研究范畴,最基本的范 畴是国际体系,其次是世界格局,在 一个特定的国 际体系下 可以出现不同特点的世界格局 •仅次于世界格局的范畴是 国际秩序,世界格局主 要反映国际基本力量间相互作用的形成的模式与态 势,那么国际秩序更多地研究相对稳定的国际态势 的基本运作机制与位次顺序。
国际 秩序 •(一)国际秩序的内涵与 历史演变 •1、国际秩序是指以一定 世界格局为基础所形成的 各国际行为主体之间处理 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原 则及相应的保障机制的总 和国际秩序通常包括国 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 惯例和国际组织等 国际秩序的含义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由世界 上的主权国家、国家集团等行为主体,按照某 类政治经济规范、原则、目标行事,所建立或 维系的某种国际政治经济运行机制,通常包括 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 这套机制运行良好,世界便能够有序 地发展;反之,世界就会出现混乱、无序状态 国际秩序的含义与由来国际秩序的含义与由来国际秩序的基本特征其一,国际秩序的建立,是国际社会中 各种力量彼此斗争的结果其二,国际秩序建立后具有相对稳定性其三,国际秩序与世界格局密切联系国际秩序的由来国际秩序这一概念可溯源于中世纪欧洲“ 世界秩序”的观念,当时频繁的战乱使人们渴望 建立一种普遍遵守的国际间秩序然而现代意义 的国际秩序是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出现和不 断扩大的产物 国际旧秩序及其实质国际旧秩序是资本主义在开 拓世界市场、建立殖民体系过程中 建立起来的政治上主要表现为“强 权即是公理”;经济上,以资本主义 在国际生产和流通领域里的垄断为 基本特征。
2、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四次国际秩序 •第一次是威斯特伐 利亚秩序 •第二次是维也纳秩 序 •第三次是凡尔赛— —华盛顿秩序 •第四次是在雅尔塔 体制基础上确立的二 战后国际秩序 国际政治旧秩序的实质与基本特征•1、国际政治旧秩序是指少数大国垄断和操 纵世界事务的国际政治秩序 •2、国际政治旧秩序的基本特征 •第一,划分势力范围,建立军事集团 •第二,通过控制联合国,垄断国际事务 •第三,无视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肆意 践踏他国主权 • 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实质与基本特征•2、国际经济旧秩序是指以剥削和掠夺为特 征的不平等、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基本特征 •第一,以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国际 生产体系 •第二,以不等价交换为特征的国际贸易体 系 •第三,以国际垄断资本占据支配地位的国 际货币金融体系 •第四,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国际 经济协调机制 国际秩序理论的演进:均势理论 •在地区国际秩序方面近代均势结构的典范 ,当推1643年的 签订的维斯特伐利亚和约 所构筑的 维斯特伐利亚秩序 •18世纪法国学者 艾美里希 德 法泰尔 指出 所谓的势力均衡原则“意味着事务的安排要使 任何国家不能居于绝对主宰地位来支配其他 国家”•摩根索详细分析建立均势的五种方式,1、 将对手分而治之;2、领土补偿;3、军备竞 争;4结盟;5 由大国充当权力制衡的支配着 •摩根索还指出权力均势原则的三大弱点: 不确定性、不现实性、功能不足。
•肯尼斯 华尔兹指出 均势不是幻想,而是在 现实中有着坚实的基础,但是“实现均势政策 的政治家其行为常常是不道德的”“使用武力 的能力往往会成为衡量均势的标准”“均势体 系绝不会自行起作用”在国家间的激烈竞争中 ,“均势过程是错综复杂的”•澳大利亚学者布尔《无政府社会》一书中 指出,全球均势防止世界强国称霸全球,地 区均势防止地区强国主宰地区国家命运布 尔的均势理论形态多样,主要有简单与复杂 的均势、全球与地区的均势、控制性与附属 性均势、主观与客观均势 、偶然与人为均势国际秩序理论演进:国际法•国际秩序的维持 除了依赖均势理论与政策外,还 要依赖国际行为准侧 国际法基本原则和国际准则 •格劳秀斯:国际法最终目的是为了寻求和平、维 持国际秩序的稳定、减少战争 •1625年发表《战争与和平法》提出一系列人道主 义国际法原则,如守约、不违反誓约,保护妇女 儿 童、学者和商人,保护反战者和无辜生灵•康德在1795年发表《永久和平论》阐述国籍法原 则,具体包含了预备条款、正式条款、秘密条款, 三个层次的国际条约文件之中主权和平和信义是 康德具体论述六种形式预备条款的主要原则如何 维持和平是正式条款的思想内容。
实现永久和平是 秘密条款的指导思想, •战时国际法原则应规定,保存和平的可能性,尊 重使节,不侵犯私人家庭生活,国际法的概念国际法 – 调整 国家间关系 的具有 法律拘束力的原则、规律、规章制度的总称1.国际法是国际关系存在和发展的产物主权国家国家间关系具有普遍意义, 绝大多数国家法律拘束力(先有国家、国际关系,后有国际法)主要内容 基本原则(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不得使用武力相威胁等)基本制度(国家、领土、居民、基本权利义务、国家责任等)主要分支(条约法、海洋法、国际组织法、环境法、航空法、 外空法、外交关系与领事关系法、战争法等)渊源 国际法规则和制度最初出现的地方,也可称为国际法的表现形式 (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规定)一、国际法渊源 -严格按照: 《1969年维也纳条约法》规定执行 缔约国要具备缔约能力、遵守缔约程序 (谈判、草签、批准、交换批准书)国际条约一般来说只对缔约国产生法律效律双边、多 边订立的 书面协议一、国际法的概念如:外交使节豁免权既国际习惯可条约化如:划分国界(河流、分水岭)国际礼遇和国际道德如:外交对等、人道主义救助各国在 实践中不断 重复对它予以 法律确认国际习惯国际惯例内容更广泛 有些尚未形成 法律拘束力渊源一、国际法的概念•古代社会国际关系•中世纪国际关系•近代国际关系•现代国际关系国际法与国际关系近代国际关系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国际法随着国际关系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西方 ——古希腊、罗马;(使节制、组建同盟、国际会议、战争规范、“万民法”、优待外侨等)东方 ——中国、印度、 (春秋结盟、赴会、互不侵犯、均势、中庸之道以求德治、厚德载物、“礼之用,和为贵”)(摩奴法典(AD1th ):外交原理和外交人员素质)1.古代社会国际关系国际法与国际关系2.中世纪国际关系东亚封贡体系——“诸番入贡,华夷一统”的宗藩制度,也称“华夏封贡体系” 以文化 交流和商务往来为主。
穆斯林世界——14世纪-16世纪的奥斯曼帝国欧洲变革——在与教皇的斗争中,西欧国家走上统一之路使节制、主权说)国际法与国际关系•物质条件——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角色具备——主权国家、国家集团或国家联盟出现•交往需要——国家相互作用影响,形成一定的状态和结构形成标志:威斯特伐利亚公约的签署(1648年)荷兰法学家格老秀斯:《战争与和平法》1625年出版3.近代国际关系国际法与国际关系4.现代国际关系 确立了指导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联合国宪章等)调整的对象范围不断扩大 内容更新,“领事裁判权”等被清除国际法编撰系统化、法典化民族国家成为国际关系体系中最主要的行为主体欧洲国家占据世界中心舞台国际组织形成、国际协调加强国际法不断发展完善国际法与国际关系•与国家生存相关:国家的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和管辖权 )、承认与继承权等国家的义务:恪守条约,忠实履行各项国际义务属人管辖权(国民、国籍等)属地管辖权(领土、领海、领空) 保护性管辖(外交保护等)普遍管辖权(国际罪行)国际法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作用1、为处理国家间关系提供了一系列基本法律规范和原则与国家对外交往相关:引渡与庇护权外交关系的建立、建交程序、使馆及外交代表的权 利与义务、外交豁免权 “空中劫持”的概念及其管辖权国际不当行为与国际损害行为的认定和责任追究国际法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政治性争端——主要涉及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侵犯 , 具有不可裁决性。
解决手段:谈判、协商、斡旋、调停、国际调查与和解国际法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作用2. 为国际社会解决国际争端提供多种政治手段当事国双方参加谈判协商邀请第三国或中立国参加斡旋第三国促成但不介入调停第三国促成并直接参与国际调查 与和解对事实不清进行调查,为解决争端 创造条件,并提出解决争端的建议解决手段国际法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法律性争端:由法律权利和义务引起,具有可裁决性,可寻求司法解决仲裁裁决和法院判决均为终审判决,不得上诉 国际法院——根据《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院规约》 ,1946年4月在荷兰海牙正式成立 常设仲裁法院——根据1899年海牙《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公约》 1900年在荷兰海牙成立 作用3.为协调国家间相互关系提供基本的司法机构和程序国际法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1.国际法基本原则• 指被各国公认、具有普遍约束力、适用于国际法各个 领域, 构成国际法基础的法律原理特征:各国公认、具有普遍意义、构成国际法基础、具有强行法性质国际法基本原则及其在国际关系中的运用2.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历史发展威斯特伐利亚公约与主权原则门罗主义(1823)与不干涉原则非战公约(1928)与和平解决国家争端原则等国际法基本原则及其在国际关系中的运用《联合国宪章》(1945)、《国际法原则宣言》(1970)•主权平等原则、 •不以武力相威胁原则、•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国际协助原则、•民族自决原则•善意履行国际义务原则、3.国际法基本原则体系(1)七项基本原则国际秩序理论三 世界政府•世界政府 •匡正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消除战争,缓解冲 突,求的国家和平与维持世界秩序,建立世界政府 •中世纪神学思想家托马斯 阿奎那阐述过以宗教理 论为核心的世界主义观点, •但丁《论君主国》 认为和平是尘世幸福生活的前 提,和平必须有统一保证。
最大的统一能够得到最 大的和平建立一个由某个至高无上的君主统治的 大一统的世界帝国,就能实现世界和平•霍布斯在其代表作《利维坦》中谈及国际关系时,只谈战 争与征服,不谈国际关系,因为他认为不存在世界政府,因 此国际社会仍然处于自然状态下,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状 态,他认为没有世界政府,民族国家间只有战争,而且各国 生产力越发展,战争的破坏性也越大只有世界政府的建立 才能克服无政府状态 •康德在晚年时更注意对国际社会研究,《永久和平论》理 性谴责战争,各自由国家根据禁止战争的盟约,结成联邦制 的世界政府,才能够防止战争 •黑格尔的战争观与众不同,认为国际关系中 每个国家对 其他国家都是独立的,因此创制世界政府 ,只会限制国家独 立,应予反对战争尤其实际的道德价值,能使各国的伦理 保持健康,国与国争端只能诉诸战争解决,康德的和平联盟 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他寻求和平,反对战争但是黑格尔认 为各国最终将进入“世界精神这一普遍逻辑之中”美国世界秩序新论•背景 •8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冷战结束两极消亡是 美国对苏联的胜利,美国有更多的物力和财力以及国际社会 力量来构筑符合美国的战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