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章 小地区控制测量00019.ppt
31页第七章 小地区控制测量,§7-1 控制测量概述§7-2 平面控制网的定向与定位§7-3 坐标正、反算§7-4 导线测量§7-5 小三角测量(简介)§7-6 交会定点(简介)§7-7 三、四等水准测量(简介)§7-8 三角高程测量,§7-1 控制测量概述,一、测绘的基本工作 测绘 = 测量 + 绘图 确定地物和地貌特征点的空间位置二、测量工作的组织原则 从整体到局部 先控制后碎部三、国家控制网(National Control Network)(pp167~169),三维坐标:X、Y、H,四、控制测量 (1)平面控制测量-- X、Y (2)高程控制测量-- H,(1)平面控制测量 定 义:确定控制点(control point)的平面位置(X,Y) 平面控制的方法: ① 三角测量 经典 ② 导线测量 方法 ③ GPS控制测量--- 现代方法,(2)高程控制测量 定 义:确定控制点(control point)的高程(H) 主要方法: ① 水准测量 ② 三角高程测量,一、直线定向(复习内容)(1)定义与依据 ① 定 义:确定一条直线的方向。
② 依 据:真子午线、磁子午线、坐标轴纵轴(2)工程中直线定向的方法--坐标方位角α 从平面直角坐标系纵轴方向的北端起,顺时针方向到某直线的水平夹角§7-2 平面控制网的定向与定位,(3)坐标方位角(α) ① 角值范围:0º~360º ② 正、反坐标方位角的关系 α正=α反±180º,二、确定控制网的基本条件① 定向(orientation):至少已知一条边的坐标方位角;② 定位(positioning):至少已知一个点的平面坐标三、坐标方位角的推算(1) 观测右角β右的计算公式αBC= αAB-βB+180º(2)观测左角β左的计算公式αBC= αAB+βB-180º,(3)通用表达式 +β左-180º α终= α始 - β右+180º,,(4)最终方位角的通用公式① 观测右角βR ② 观测左角βL,一、坐标正反算问题① 坐标正算 边长+方位角 观测点的坐标② 坐标反算 两点坐标 边长、方位角,,,§7-3 坐标正反算,二、坐标方位角的正算问题(1) 计算条件αAB、DAB ΔxAB、ΔyAB(2)计算公式 ΔxAB= DABcosαAB ΔyAB= DABsinαAB xB=xA+ ΔxAB yB=yA+ ΔyAB,,,,三、坐标方位角的反算问题(1)计算条件αAB、DAB ΔxAB、ΔyAB(2)水平距离计算公式 ΔxAB =xB-xA ΔyAB =yB-yA,,,§7-4 导线测量,一、导线(traverse)测量的布设 (1)闭合导线(close traverse) 已知:点A、B的坐标,方位角αAB (2)附合导线(connecting traverse) 已知:点B、C坐标,方位角αAB、 αCD (3)支导线(open traverse) 已知:点C 、D的坐标,方位角αCD,二、导线测量工作 内业工作、外业工作三、导线测量外业工作内 容:踏勘选点(p176)--角度测量--边长测量,(1)转折角测量(2)连接角测量精度要求:表7.6,(1)电磁波测距(2)钢尺量距精度要求:表7.6,踏勘选点注意事项,1.相邻导线点间应通视良好,以便于角度测量和距离测量;2.点位应选在土质坚实并便于保存的地方;3.点位上视野应开阔,便于测绘周围的地物和地貌;4.导线边长应参照表7-3和表7-6的规定,最长不应超过平均边长的两倍,相邻边长尽量不使其相差悬殊;5.导线应均匀分布在测区,便于控制整个测区。
四、导线测量内业工作,通过已知方位角和观测角按公式计算,通过各边的方位角和边长按公式计算,通过已知点坐标和坐标增量按公式计算,五、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注: fβ>fβ容,则需重新测量1)方位角的校核与调整,注: K>K容,则需重新测量2)坐标增量的校核与调整,附合导线例题,,,,,六、导线测量错误的检查(1)一个转折角测错的查找方法查找方法: ① 分别从导线两端的已知坐标及方位角出发,按支导线计算导线各点的坐标,得到两套坐标; ② 如果某一导线点坐标的两套坐标值非常接近; ③ 则该点的转折角最有可能测错2)一条边长测错的查找方法,§7-5 小三角测量,一、小三角测量的特点 与导线测量比较,量边的工作量大为减少二、适用范围 山区、丘陵地区; 城市首级控制网三、三角网的基本图形,四、小三角测量外业 (1)踏勘选点; (2)角度测量; (3)基线边丈量基线,采用电磁波量距或钢尺精密量距等方法§7-6 交会定点,一、交会定点 当原有控制点不能满足工程需要时,可用交会法加密控制点,称为交会定点二、常用的交会定点方法 前方交会、后方交会、距离交会,§7-7 三角高程测量,一、三角高程测量原理二、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的影响 1)两点间距离≥300m时,要考虑曲率和折光的影响; 2)球差改正 3)气差改正 4)二差改正采用对向观测,也可消除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的影响。
习题】第一次作业① pp196 习题(2)第二次作业① pp197 习题(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