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语文教科书中文言文编排的新路向-以《愚公移山》为例.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191707292
  • 上传时间:2021-08-1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72.54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论语文教科书中文言文编排的新路向以《愚公移山》为例 文质兼美的经典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科书中历来就占据着一席重要之地经典文言文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传播民族语言文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学习经典文言文是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掌握语言运用能力,提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经典文言文也在遭遇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冲击,本文拟通过对不同版本语文教科书中《愚公移山》一文的分析,尝试做一些有益的思考,旨在探求一条既适合经典文言文自身特点,又契合时代发展对学生能力需求的新路教科书的编排,文学作品的选取,练习题的设计无不体现着教科书编写者的课程理念虽然历来对于教科书中的选文所扮演的角色有所争议,但毋庸置疑的是,教材的内容结构,练习题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材的价值取向,以不可动摇的范本地位,指导和引领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一、内容呈现本文选取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语文版、沪教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和台湾统编教材——国民中学《国文》教科书(台湾“国立编译馆”主编1999年版,以下简称台湾版)中同一篇文章《愚公移山》进行比较分析,这篇课文近来引发了一些讨论。

      以下是不同版本教科书中《愚公移山》一文所在单元的说明和练习题:二、分析比较《愚公移山》作为一篇浅易的文言文,几乎都被安排在了文言文单元通过对单元说明、单元主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人教版、北师版、语文版侧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艺术魅力的体会,苏教版则侧重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与方法,沪教版是作为一篇寓言文体放在了中外神话传说单元但不管怎样,对其文本寓意的准确把握和解读是学习本文的首要之举一)重视双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是一切有效学习的根本,离开双基所谈的思维培养、情感体悟等都是空中楼阁特别是文言文,学生只有熟练掌握文言文的字词解释、句式等,才能进而理解文本内涵,与文本发生对话,进行探究性、创造性学习以上所选教材中课后练习都强调对于文言字词的学习,如人教版一词多义的辨析,苏教版、北师版、语文版、沪教版实词、虚词解释,台湾版则要求将文言文翻译成语体文,另外人教版、苏教版和北师版还有熟读和背诵课文的要求,人教版第一题、台湾版第六题侧重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这些都充分体现语文教材对于双基的重视同时,知识和能力相辅相成,基础知识的积累有利于能力的培养,能力的提升又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学习二)练习题覆盖面广以上教科书的练习题在内容上涉及文言知识、理解内容寓意、语言运用、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等诸多方面。

      以北师版为例,课后练习第一题要求背诵相应段落,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第二题分析不同人物形象;第三题训练学生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第四题积累文言字词基本涵盖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题目设计具有一定层级性,形式上包含封闭性和开放性不同题目三)形式单一,思维固化大陆的几套教材,单一内容的题目居多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重视文言文的朗读、背诵和文言词义的掌握,而蕴涵多项内容、培养多项能力的题目偏少台湾版重视个性化阅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评价题目居多,如第二、第三和第四题在练习题题目形式上来说,大陆教材封闭性题目较多,能激发对话性阅读的开放性题目较少三、思考建议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分析,笔者结合实践教学作了如下几点思考:(一)多元的文本解读模式《愚公移山》在教材设计和教学活动中一直以来都扮演着宣扬不畏艰难、持之以恒、人定胜天等精神的角色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也包含了哲理思想,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哲学上的启示:事物是相对的,在特定条件下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要有发展的眼光,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有达成目标的可能。

      按照苏教版所提出的“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我们回到《列子?汤问》的原始语境中就会发现,原作渗透着浓厚的哲学色彩,探讨了物之始终、有无极尽、巨细修短等许多哲学命题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从道德训谕的视角出发,而忽略了《愚公移山》自身应有的哲学视角对文本的解读不一定是固定的,也可以是开放的、多元的所谓多元解读,指不同的读者阅读同样的文本,或同一读者在不同的阅读情景和阅读心态下阅读同一文本,由于阅读心理、阅读期待、知识经验、文化背景等存在差异,在与文本进行阅读对话时,切入文本的角度、审视文本的视野、关照文本的层次就会有所不同,对文本意义的见解也会随之产生差异[1]因此,教科书不能以独断、霸权的面貌出现,而应该给师生预留更多的思考空间,如在练习题设计上呈现一些开放性题目,附加一些值得师生思考讨论的材料和话题对于教师来说,首先教师要有民主、平等、开放的意识,尊重学生个人的感悟和思考,创设多元解读的平台;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在深入研读文本的基础上,从文本的内容、语言、主旨、人物形象、空白点、陌生点等多种角度切入,给学生搭建多元解读的脚手架;再次,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毫无边际地“乱读”、“误读”,而要把握好解读之自由与边界之间的平衡点,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练习题如何变得“有效”新课程明确提出不必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注重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规律,即由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要促进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个领域均衡发展练习题作为助读系统的重要部分,对于引导语文教学和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具有重要作用练习题的设计一定要精雕细琢,在内容、形式、数量、层次性上要多加考量同时应当指出的是,一篇课文的练习题毕竟只是整套教材的一个小分子,不必面面俱到,而应当少而精,具有启发性、综合性,重点突出,灵活多样三)文言文如何紧跟时代步伐,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创新精神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质媒介,文言文年代久远,学生由于生活经验、所处环境的不同,在接受上产生不应性是很正常的如果只是以对文化传统的积累、继承与保存为宗旨,那么语文课程将作为一个滞后者的角色一直存在,它既不能与时俱进,也不能引领文化的创造与发展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玛德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从文化传递的方式出发,将整个人类文化划分为前喻文化(Pre-figurative culture)、并喻文化(Co-figurative culture)和后喻文化(Post-figurative)。

      [2]前喻文化是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喻文化则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我国传统教育具有“前喻”性文化倾向,单纯地将教科书视为文化传承的工具,重视对传统的继承,强调稳定,忽视反思、批判和创新从现行的语文教科书来看,编制者更多地是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文化传承上,而较少创新意识的激发与批判思维的启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部分关于阅读教学提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3]以《愚公移山》来说,一方面学生表示认同愚公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另一方面却认为愚公的思想太迂腐如果教师不能引导学生探究解决认识上的疑惑,这种疑惑又会反过来动摇学生对愚公精神的认可心理,致使教学上情意目标仅完成一半如何解决这种时代上的落差,上述几套教材都做了有益的尝试,允许在生——生、师——生、师——文本——生之间发生多重对话,允许学生有质疑有讨论,从而使学生对愚公移山问题的认识更加理性而清晰,由认识而激起的积极情感也更加强烈而鲜明。

      教科书应该改变独裁者的角色,不能独断地以一种话语否定另一种话语空间,而是要有开放的文化视野和反思意识对于惯有的观念与思维模式的讨论只是一个点,我们欣喜对语文教科书的编写能有这样的创造批判的意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师生可以由此辐射出很多的线,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等综合素养也会得到有效提升需要警惕的是,我们的教科书和教学活动需要的是真的创新和批判意识,而非为了创新批判去刻意求奇,看似热闹激烈的讨论只是对学生无益的无效教学,因而需要教科书编写有明确的价值取向,教师进行理性的干预指导在文体层面来说,《愚公移山》作为一篇寓言,应该有不同于其他文体的解读方法,寓言是运用夸张拟人的手法将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育寄寓故事中,不必计较其真实性可能性正如孙绍振教授所言:“故事的主旨并不在于移山的实践,而在于移山这样的顽强意志表现了一种不畏艰难、坚毅执着、忘怀以造事、无心而为功的精神而且,在如今这样一个过分追求经济效益的工业化时代,像愚公这样单纯的追求一种精神、一种意志的人文情怀或许正是我们缺乏和忽略的,有限的作用不能作为不为的借口,这个时代也许真的缺少几个愚公注释:[1]方相成.“陌生化”:文本多元解读的有效策略[J]. 教育评论,2011,(04):95-98.[2]玛德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M].周晓虹,周怡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2.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曹明海.语文教育文化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3]倪文锦.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孙雯雯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 200330)-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