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外交的古今变化 复习教案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docx
6页2021历史二轮复习专题 中国外交的古今变化一、古代中国的朝贡外交二、近代中国的条约外交三、新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重难突破】材料一 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朝贡国接受中华帝国朝廷的诘问并作出陈奏说明,并派人质、侍从来中国,以此表示臣服;还要定期向中华帝国朝廷进献贡品,中国要对其进行封赏以体现皇恩浩荡、天朝恩典通过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朝贡国从中原王朝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学习到先进的中原文化,获得中原王朝的安全保护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彰显自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正是这种持续的相互需要,才使得朝贡体系能够维系千年之久……进入近代,在组织严密,实力雄厚的西方商业资本的冲击下,朝贡体系逐渐逊位,在19世纪后期最终解体——摘编自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等根据材料概括朝贡体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朝贡体系的形成原因和解体原因3. 特点:(时空)存续时间长久;以中华为中心的区域性国际体系;(内容)包含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性的多重联系;具有等级色彩;(方式)文武两手并用;崇尚睦邻友好,厚往薄来;(观念)儒家思想(和)为外交基本原则(没有近代外交观念)4、 形成原因:(政治)彰显中原王朝正统性的需要;(经济)中国先进经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吸引力; (思想)儒家文化和传统“天下中心”认识观的影响;5.解体原因:(内因)体系内在的缺陷,如国家地位不平等、厚往薄来制等;清朝国力的衰落;(外因)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自身发展;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的冲击。
6、评价:(是一种封建性质的宗藩关系,在朝贡体系影响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书写汉字、尊奉儒学、信仰佛教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以中华帝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关系体系在亚洲相对稳定地维持了数千年之久,却是一个不争的历史事实对于朝贡的本质,当时有个意大利"中国通"利玛窦,一针见血地指出:不是世界向中国朝贡,而是中国在向世界朝贡巩固练习】例1、材料 康乾时期提出“恩威并施”“怀德为上”的方针在嘉道时期演变为“羁縻防范”“不开边衅”“不失国体”朝贡关系不再是经济关系,而转化为政治举措,是以一种强调”华夷之辨“的中外关系……清廷将西洋国家从朝贡范围内剔除说明一方面清朝统治者摆脱不了“天朝上国”的观念,另一方面清朝统治者感到西方人来华似乎只是为了“通商”,这就不需要“天朝官员”直接管理,由广州十三行商代为管理 ——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从康乾时期到嘉道时期,朝贡体系有何发展趋势?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朝贡体系呈现出怎样的缺陷?其造成什么后果?趋势:朝贡体系的衰落缺陷:浸透着浓厚的“夷夏”观念,没有专门机构管理涉外事务后果:盲目塞听,一定程度上为西方发动战争提供借口, 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
中外关联】近代西方外交体制的形成及特点例2材料 荷兰政治思想家格劳秀斯(1583-1645)认为,国家间的交往不应以强力作为基础,而应以各国都接受的国际法为基础,国际法的准则应该是正义和公理 1648年欧洲三十年战争结束,召开威斯特伐利亚国际会议,订立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成为当时国际关系的重要法律依据,首次以条约形式确立了常设外交使节制度,形成大使馆制度造就了一个“具有固定领土、中央行政组织和合法使用垄断武力的主权国家”构成的国际体系18世纪,欧洲各国开始在政府部门序列中,设立专门负责主管本国外交事务的外交部1815年维也纳会议通过《关于外交人员等级的章程》,规定了大使、公使、代办三级外交代表制度 ——摘编自百度百科近代西方的外交体制有何特点和表现?特征:以主权国家为主体,以国际法为依据;表现:①建立常驻外国使节制度;②设立专门的外交领导机构; ③外交规范化、法制化(遵守国际法)《南京条约》首次以文件形式规定了中国和外国之间的国家往来需按照国际惯例执行,朝贡体系的基础遭到了不可挽回的动摇在此后的数十年间,朝贡体系又被一个又一个条约不断地削弱。
随着《中法新约》和《马关条约》的相继签订,朝贡体系内最后的成员越南和朝鲜也最终脱离了这一体系,朝贡体系宣告彻底崩溃 西方国家通过条约体系和殖民体系的双重组合,配合战争手段和资本输出等侵略方式,不断地向东方冲击着以中国为核心的东方朝贡体系而条约体系和殖民体系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的政治结构的基础上,这种政治结构,又是稳固在工业文明的经济基础之上而朝贡体系是建立在封建主义的政治构件之上,同时,这种体系,也是建立在封建农耕经济的基础之上 ——《浅析西方条约体系与中国朝贡体系的斗争二、近代中国的条约外交1.形成:列强通过两次鸦片战争,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不但获得大量侵华权益,还迫使清朝改变了传统外交体制和外交礼仪惯例,取得了公使驻京的外交权力,并以条约的形式将中外国家和官员往来关系进行了具体的规定,标志着近代中国的条约外交开始形成2.演变①近代清朝外交的演变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闭关锁国,华贵夷贱,清朝与周边国家保持朝贡外交,维持着长期的和平19世纪40至60年代:签订大量不平等条约,开始向近代条约外交过渡,清朝缺乏主权观念(如领土、司法、关税等)和近代外观念,但开始开眼看世界,开始有了谈判意识、条约意识。
19世纪60至80年代:设立总理衙门,外交体制开始近代化,筹划海防,近代海权意识觉醒;1875年郭嵩焘任命为驻英公使,确立了派遣驻外使节制度19世纪90年代:甲午战争后朝贡体系彻底瓦解,1901年设外务部既是顺应列强侵略要求,也是适应外交近代化的进一步调.特点:被动到主动,从观念到实践,从传统走向近代(滞后性、保守型+转型性、革新性)【高考真题】例3.(2018年全国2卷28)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硫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落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自”这说明当时(晚清外交观念近代化——运用国际法)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②民国各时期的外交临时政府:对列强抱有幻想(史实: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北洋军阀:修约外交(史实 :出席巴黎和会,出席华盛顿会议)南方政府:革命外交(史实:武汉国民政府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 )南京国民政府:抗日外交、亲美外交(史实:1928年南京政府发起“修订新约”运动、1943年抗战期间全面废除了不平等条约、1943年蒋介石出席开罗会议签订开罗宣言、1945年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1945年签订《中苏友好条约》、1946《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 )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1918年,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巴黎和会。
1921年,华盛顿会议上中国提出要尊重、信守中华民国的领土和政治上、行政上的独立,表达了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强烈愿望《九国公约》——第一次明确要求尊重并遵守中国领土之完整及政治与行政,《中日解决山东悬案条约》 ——使日本被迫交还前德国胶州租借地1923年,北洋政府外交总长根据国会决议向日本政府提出照会,宣布“二十一条”无效;影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为后来南京国民政府的修约奠定了基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1928年,发起了要求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改订新约运动”,1929年,基本实现了关税自主抗日战争时期,南京国民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抗战外交1942年,中国与美英苏等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1943年,美英中三国首脑召开开罗会议,基本废除了近代以来西方列强所获得的治外法权,维护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因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的重大贡献,国际地位得到提升, 中国参与了联合国的创建,成为联合国创始成员国和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收回台湾澎湖、西沙、中沙、南沙群岛主权影响:南京国民政府利用国际局势的变化和大国之间的矛盾,开展了“修约”主导下的一系列外交活动,使得中国收回了部分主权,国际地位有所提高。
近代中国的国际地位)呈现了“V”字形的轨迹:在晚清是由上而下的快速下降运动,八国联军之役后跌至谷底;进入民国后,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缓慢的攀升运动,至开罗会议达到高潮,以后由于内战,中国地位又有所下降……巴黎-华盛顿会议为中国拓展外交提供了活动舞台,国际联盟也成为中国改变国际地位的主要活动场所随后,的“修约外交”,广州政府的“革命外交”、南京政府的“改订新约外交”等,以不同方式推进了废除或者修改不平等条约的举措,使列强对华不平等条约体系被撕开了一个缺口……“二战”击败了近代以来对中国威胁最大的敌国日本,不仅收复了全部失地,而且确保了朝鲜的独立地位;中国远征军和受降军出兵缅甸和越南,大大提升了中国在周边国家中的地位;中美、中英等一系列平等新约的签署,标志着中国与个世界大国建立了国际法意义上的平等关系,使中国能够在更高的、更平等的层次上与相关各国公正合理处理中国的周边外交问题——石源华《中国周边外交十四讲我国近代外交发展趋势有何特点?( 从屈辱逐渐走向自强; 从传统逐步走向近代; 从被动逐渐走向主动3、 新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考纲和课标要求】:考点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考点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考点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考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外交活动(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一)中苏(俄)关系: 1.清朝时期中俄关系 明清之际,俄国强占雅克萨和尼布楚,康熙皇帝在雅克萨打败俄军,两国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这是中俄第一份边境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抢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参与八国联军侵华 2.民国时期中俄关系1917年十月革命后,退出侵华行列共产国际帮助中共成立,促成国共两党合作,掀起了国民大革命运动20世纪30年代,扶植王明占据中央领导地位,干预中国革命,造成重大损失3.新中国时期中苏关系 (1)同志加兄弟(1949-20世纪50年代末,友好同盟关系) 表现:中国“一边倒”、《中苏同盟互助条约》,苏联支持中国建设;赫鲁晓夫三次访问中国;朝鲜战争。
原因:①战后两大社会阵营形成,美国奉行的政策; ②中苏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一致 (2)从分裂到对抗(20世纪50年代末~80年代中) 表现:1956年苏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让中共不悦;1958年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事件;1960年召回苏联专家;1969年3月“珍宝岛事件”原因:两党的在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上的分歧;国家利益的冲突 (3)走向“正常化”(20世纪80年代末。